分享

杜献琛:木兰故里杏林谱新篇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从湖北黄陂木兰山乡中医世家走出的杜献琛,系武汉市巿级知名中医、武汉市黄陂区区级知名中医,身兼湖北中医学院兼职副教授,武汉巿中医学会理事。退休后仍坐诊于黄陂中医院“名医堂”。其业绩入编即将出版的《无陂不成镇》(人物卷)。

他生平自湖北省中医师提高班毕业后,一直在黄陂中医医院工作,历任门诊内科主任、住院部内科主任等四十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造诣。主要著作有:编著《人体排出物异常症诊断治疗学》(合著,第二主编),独立著述《内丹探秘》,杜献琛近年的新著《中西医结合内科证治》(中国社科出版社2014)是一部现代中药药理与传统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创新之作,是一部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通俗、简明读本。全书共分呼吸、循环、 消化、泌尿、血液、 内分泌、代谢、风湿性疾病共八章,五十万字。作者以西医病名为主线,简要地介绍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重点叙介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作者根据每一种病例的发病特征,科学地筛选有效中药并说明中药现代药理;运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拟定首选方剂。同时,利用现代研究及理法方药,进行深入浅出的详细阐释,介绍了近几年相关疾病的现代研究成果。前年,我会同胡炳基先生张罗了他的作品首发与研讨会,现转载令公子、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杜金成,以其昔日的亲身经历介绍他心中父亲及其著述,以飨读者——

上:杜献琛《中西医结合内科证治》书影;下:左起裴高才、杜献琛、胡炳基在作品研讨与赠书仪式上

挖掘杏林宝藏,

      探索中西医结合

杜金成

2004年杜金成获博士学位时与妻、子留影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 book introduces a practical treatment guide of common disease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nciples and a western medicin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It concisely summarizes the origin, symptom, and treatment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each disease. This book presents a novel combination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After identifying the symptom and origin of each disease, how to scientifically select effective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nd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based on modern pharmacology and reflecting recent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es are presented.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covering diseases in respiratory, circulatory, digestive, urological, hematological, endocrine, metabolic systems and rheumatism. 

      这本书凝结了家父杜献琛先生一生临床中医的总结。家父出生于湖北黄陂木兰乡一个中医世家,他从小耳濡目染,涉猎家传中医典籍与望闻问切。继而,开始在家乡免费为乡邻看病。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是分享乡邻为感谢父亲治好病给家里送来的自产瓜果和鸡蛋。后来经国家统考,录取到湖北省中医师提高班系统学习中医,毕业后一直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中医医院工作,行医逾四十余载。他历任内科门诊主任、住院部内科主任,以及多年坐诊中医专家门诊。丰富的临床经验,爱好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对中国博大精深传统医学和文化的尊崇和热爱,是父亲写这本书的动机; 也是这本中西医结合诊治书籍的坚实基础。

中医的基础在于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和诊疗系统,以及几千年在中华大地的积累和传承。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开始让我背一些中医汤头歌诀。到小学三四年级,我已经可以记得几十首。至今,我仍然记得一首“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尽管当时不能都完全理解它们的意义,但是知道这是前人宝贵经验的总结。中医要发展,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创新。这本书结合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理念,是父亲对中西医融会贯通,毕生经验的总结。遗憾的是我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更感兴趣的理工科。不过,父亲的求索精神,几乎影响了我们一家。哪怕是我到美国留学和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均是如此。

由于文化和哲学的差异,传统中医在西方的认可和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今日,中医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深知道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在众多的临床病例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医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研究手段,也给中医药的疗效提供科学的基础。比如通过现代分析化学的方法,可以确认中药有效成份,进而提取,甚至合成基于中药的新药物已成为一个有效手段。日益发展的全球化也带来中西方医学的碰撞、结合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及时的总结和整理这些进展的结果,变得非常重要。父亲花费了多年心血,将其临床经验总结成这本书,凝结了他对传统中医的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总结,这也是他为中医传承所做的努力。

窃以为,不管你是临床医生,还是中医爱好者,或是研究人员,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有所斩获。

 (本文作者:杜金成,留美博士,现任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终身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华人教授协会会长。Jincheng Du, Ph. D.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