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驻美记者笔下的裴高才著《田长霖》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近日,一位上海文友告知,旅美多年的新华社记者贺越明先生曾在上海《东方早报》上撰文说,他曾多次采访和聆听田长霖演讲,经过阅读裴高才著《田长霖传》后,尤其是田长霖所教“富婆”“富翁”几则故事,感到十分亲切,基于他对田长霖曾经作过的几次访谈及了解,当属真实可信——

上为裴高才著《田长霖传》书影;下为文汇报(上海)载中科院院士陈佳洱谈裴高才著《田长霖新传》

无需替洋人担忧

——读裴高才著《田长霖传》的联想

      我 曾多次采访和聆听田长霖演讲,经过阅读裴高才著《田长霖传》后,尤其是田长霖所教“富婆”“富翁”几则故事,感到十分亲切。美国大学招生与捐款的关系,是个多元而复杂的话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以及社会、人情等领域。本来,将丹尼尔·金(Daniel Golden)的书名The Price of Admission意译成《大学潜规则》已含有明显的贬义,而冷哲先生的书介《钱、谎言与录取信》所举那些有悖公平原则和普世价值的招生事例,更似掀开了笼罩在大学与资本互动表面的那层面纱,使人窥见其中赤裸裸的交易本质。然而,这并非一个值得展开论争的理论问题,更难辩出孰是孰非,而是关乎大学当局如何作为而有兴趣的人士又如何认知的事情。

    这方面,我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时写过报道,也曾有认知上的失误,均涉及已故的加大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在2014年3月5日发布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2014年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加大伯克利分校位居第六。丹尼尔·金的书里揭示了不少东部长春藤盟校将招生与捐款挂钩的台底交易,而西部这所出色的公立大学,在向校友及社会各界募款上一点不比那些私立名校逊色。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载陈佳洱评裴高才著《田长霖新传》20160810

    1994年2月16日中午,我在北加州福斯特市的假日酒店听了田长霖的一场午餐演讲。当天他是应扶轮社之邀,而讲题为《加大伯克利分校:“一个最佳投资点”》,正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那一期报道中的论点。他在演讲中说,该校招收的全国名列前茅的中学毕业生,百分比高于斯坦福、普林斯顿和哈佛等大学,而且不论他们来自富裕、小康还是贫穷的家庭,保证每个学生都可在该校获得成功。另外,学校会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该校建立的一百二十六年里,为各界培养了许多领袖人物,其中有政界的重量级官员,如时任加州州长威尔逊等;仅在当年,就有两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总共有十五位教授获此殊荣。随后,他话锋一转:近年来,加州政府向伯克利和其他八个分校提供的经费大为缩减,三年里仅伯克利分校的经费就少了七千万美金。当年,州长提出为该校增加百分之三点二的财政拨款,但这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经费少了,学校不得不依赖学费,但上涨的学费也不能填补短缺的经费。校方设法向慷慨的校友和其他友人寻求私人基金,可是仍然不能解除困境,于是只好紧缩财政开支,包括人力、薪资及其他供应。他一番“哭穷”后,便向在座的人士求助:请告诉你们的朋友、同事、邻居及家庭成员,加大伯克利分校是一个最佳投资点,请来参观你们的投资之处,那是各位自己的大学。这是我头一回听田长霖演讲,此后又听过多次,在他任校长期间的演讲,基本上都与募款有关。

    裴高才著《田长霖传奇》透露, 田长霖出生于汉口,在上海度过幼年,到台湾完成中、高等教育后赴美留学,讲英语的口音很重,但充满激情且很风趣,每每赢得良好的现场反响。在美、英这些国家,遴选校长的条件除了学术地位、管理经验之外,还要看交际手腕和公关能力,因为要与那些有成就的校友、大财团的法人和基金会的掌门打交道。田长霖得以雀屏中选,是因为他确实具备了这些素质。自然,他也需要面对捐款与招生关系的种种个案进行平衡和处理。旧金山有位富婆,夫婿富可敌国,她本人年少时曾入读私立贵族大学,闲极无聊,忽发奇想,萌生了重入大学进修的念头,而且看中享有盛誉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她直接面访田长霖表示了心愿,田一口答应,但告诉她读书是桩苦事,一要有思想准备,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意思是录取不成问题,但能否毕业全靠自己。富婆选修化学专业,校方先安排她补习了一段时间,后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做试验。她曾有过一门课不及格的记录,又请了一位助教个别辅导,还把家里的地下室改成化学实验室。经过艰辛的努力,后来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她获悉田长霖把主要精力用于为学校筹款,就从第一年起每年捐赠五百万美金,就读五年直至毕业,共向学校慷慨捐出两千五百万美金,还请辅导她的那位助教免费旅游欧洲作为答谢。有位田长霖在香港偶然结识的富翁,事业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幼年失学,文化较低,一直想圆大学甚至硕士、博士梦。田知道了他的这个心思,鼓励他在安排好公司业务的前提下赴美就学。这位老童生在校园附近买下房子,一面到校上课,一面遥控生意,而田也不时与有关教授沟通,了解和关心他的学习进度。有一次,田与老童生在校园的汉堡店里不期而遇,后者主动提出要对学校有所表示。田向他表示感谢后,却提出等他有朝一日拿到博士学位后再捐不迟。又是几年过去,老童生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把一笔数额可观的款项捐赠学校。有一次,田长霖从美国去香港、台湾,一去一回,在飞机上先后遇到两位素昧平生的华商,交谈后他们居然各自捐资一百万美金,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雷震在纪念田长霖先生诞辰及《田长霖传奇》首发式上致词

    上述这几则故事,均非亲耳听闻,而是出自《田长霖传奇》(裴高才,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但基于我对他曾经作过的几次访谈及了解,当属真实可信。他当校长时的“吸金”成果之大,也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正如那时在加大伯克利分校执教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所称道,田长霖为了筹款,能够想出让别人捐钱的名目和理由,说出让人信服的道理。前面所述的他把加大伯克利分校包装成“一个最佳投资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至于与富婆、富翁的交流和互动,则把华夏老祖宗传下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处世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位华裔教育家、科学家的成功,绝非偶然。

     回想起来有些惭愧,也有些好笑。头一回听田长霖演讲时,我刚到报社工作不久,除了分管区域新闻采访外,还兼顾一个评论专栏。那天听完后回去写罢田长霖发表演讲的新闻,又顺手写了一篇题为《但愿校长不再“化缘”》的短评,大讲道理:“举凡科学进步、技术更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在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一流大学。美国以往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这也是她迅速达成现代化的重要原因。这些年经济不景,赤字庞大,导致教育经费的锐减,使得许多公立大学的校长也变成了募款专家。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合理的现象。”这番空话,流露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的固有观念,是对美国国情尚不了解的“下车伊始,哇喇哇喇”,至今引以为憾。

中外作家、学者研讨《田长霖新传》

    其实,大学校长筹款,在资本为王且充满竞争的社会,不存在才是不“合理”的。即使存有招生与捐款的直接交换,也不是什么奇怪而不可解的事情。如要说属于“录取交易”,也只是大学发展中筹措经费的一种举措,是市场化的必然现象。我也赞同借鉴美国大学招生政策目前的这些问题,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存在着某些“潜规则”,但名校(不管私立还是公立)的地位和声誉无可动摇,与西太平洋大学之类“学店”的区隔非常明晰,而且名校即使需费甚殷,也不会借助开办MBA或EMBA班向企业家滥发文凭敛财,更不会通过向高官奉送博士学位拉拢关系,谋取利益。倘若检视中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未蒙其利,反得其弊,那是与人家毫无关系的。至于论断美国的教育不公正导致社会流动性降低,也未必有多少说服力。克林顿和奥巴马,都出身于不富裕也无地位的普通家庭,因自身的努力而分别在耶鲁、哈佛获得法学博士,又经过多年政坛历练当选总统,即系两个显例。谁又敢肯定现在大学尤其是名校攻读的平民子弟中,不会有人“向上流动”成为未来的总统或国务卿?更遑论州长、市长或其他领域的佼佼者了,故此,实在无需替洋人担忧。

 (作者:新华社驻美记者贺越明,原载东方早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