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介眉:从“三壶学徒”到“中医大师”

 裴高才文心飞翼 2020-09-15

导读:

     张介眉为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五十余载,享有国家师带徒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究室主任,湖北省中医名师、武汉市中医大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头衔。先后主持了国家级省市科研课题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编出版专著13部,荣膺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个人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裴高才(右)向张介眉赠《共和先驱范熙壬》

    笔者与这位中医大师是同乡,一度还是邻居。他与杜献琛等合著的第一部专著出版时,我曾写过一篇人物通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海峡之声电台向海内外听众播发……

上:裴高才向张介眉签赠《无陂不成镇》人物传-裴高才、王凤霞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下:张介眉(左)为病人把脉

从“三壶学徒“中医大师”

张传东

张介眉1947年出生于黄陂祁家湾张店张后湾,为张氏第七代中医传人。他自幼受祖父、老中医张汗臣,及伯父百川、父亲巨川悬壶济世的耳濡目染。先辈常给他讲“从穿鞋看出身”的扶危济困方法:对于鞋子穿得好无露泥带污者,往往是坐轿或坐车来的求医者,多半是富人,其医药费照收不误;而穿破旧鞋子或没鞋穿,或满是露泥带污者,大都是步行贫苦人,药费就少收钱或不要钱,甚至还要送钱买药引子。

1963年,他从黄陂古潭寺第二十三中毕业后,正式开始行医。他从“三壶学徒”(为医师提茶壶、酒壶与夜壶)干起,每天清晨起床,诵读大小四部经典半小时后,他就挑起水桶到水溏挑水,直至把大水缸装满,而后就是生炉子、买菜做饭、清扫卫生、发药、研药,日复一日,从不厌倦。后来,主管诊所的公社卫生院领导见他颇有悟性,便安排他武汉中医院进修儿科临床,结业后返乡从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一盏油灯读书,一个药箱辗转多地,几度春秋。


上:左起段刚峰、裴高才、张介眉、张萍、郝建军在中医讲堂

1973年,经层层推荐,张介眉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进修。三年间,他跟名师、读名著、习西学,中西兼习,学有所成。毕业后分配到黄陂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他由一名医生一步一个脚印,干到医务部主任、黄陂中医院院长。连续三年被评为黄陂拔尖人才和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他发现人的五脏六腑的排出物,鲜有专著论述。于是,他会同杜献琛等中医同行,编著了首部中医专著《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疗学》。这部处女作于1993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后,立即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经专家检索论证,该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人体排出物在病理状态下作为诊疗疾病重要手段的专著。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不断求索,勇于创新,建树颇多。他的临证特点主要表现在:崇尚经典善用经方,兼习百家之长起沉疴;辨证施治讲究技巧,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重视理论勤于实践,擅长化裁通变克顽疾;善用兵法遣方用药,巧施用兵之策建奇功等。诸如,他编写出版了《用药如用兵今译》《三十六计与中医学》,还负责国家大型医学丛书《兵法医学》的编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经典的医案阐述用兵计谋与用药之奥妙,成为临床医家所喜爱的读本。

张介眉(右三)带徒问诊

早在担任武汉市第一医院院长期间,张介眉就提出并实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运用方法学研究,成立了武汉市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他在国内较早提出中西结合优势病种的思路,并组织各临床科室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临床研究。他受李时珍用葱白治疗胸痹的启发,提出通阳理论,并对阳气不通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通阳法、通阳方剂和中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专著《通阳论》,初步建立了通阳法理论体系。

同时,他重点对辛温通阳中药葱白进行了十余年的系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辛温通阳治疗冠心病”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室科目。他编纂出版了《华夏小葱研究》一书,成为全国系统研究小葱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13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发院内制剂三种,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创了中医药理论创新的最新领域。

作者张传东(右二)采访张介眉(中)

作为从农村走出的中医大师,他不忘初心,力求用最少的药物、最有效的药、最便宜的药为患者治病,查看处方费用,很少有超过200元的。有时医院药房没有处方用药,他总是打电话找关系想办法为患者买药。对病情较重,需要住院的病人,他总是热心地为患者联系病床,直到把病人安顿妥当他才放心,而且还特意安排学生到病房探视病人,或者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治疗情况。

他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总是回家翻阅资料,并与同行一起讨论对策,力求取得最好疗效。他重视患者的用药安全,曾经有一位外地患者,药房在配药时把剂量搞错了,他知道后就派人专门到患者的家乡寻找病人,由于当时只知道患者所在的乡镇,不知道具体的居住地,大家就挨村挨户打听,整整跑了一天,总算把病人找到了。找他看病的有很多外地患者,每次门诊都要加很多号,每天要看到中午1-3点以后。医院想给他限号,他坚决不同意,他说病人大老远赶来看病不容易,就是再晚也要为他们看病。

他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常常告诫助手或学生:越是穷苦老百姓越是不能慢待,越是要真诚相待,因为他们最怕大医院的医生不认真给他们看病,你的认真负责、以诚相待是一剂良药。他看病总是不厌其烦,很多老年患者喜欢唠唠叨叨,有时候学生嫌患者啰嗦就提醒患者,他就告学生不要干扰患者叙述病情。他说,患者所说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我们诊疗过程中要重视的内容,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往在随着患者的叙述而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结论。

张介眉患有糖尿病,平时到11点多就必须要吃东西。但每次门诊,助手担心他身体不适,为他准备一点小点心吃时,他都谢绝了!他说病人和我一样,也在饿肚子,我们不能当着他们的面吃东西,要在意患者的感受。不仅如此,平时爱喝茶的他,每次门诊尽量不喝水,担心老是上厕所影响看病。随着病人数量的增加,他发现很多病人起早排队的越来越多,就讲早上看病的时间提前到7:30,这样患者就可以早一点看完病回家。其大医风范,赢得了患者的尊敬。

在探索中医药传承模式方面,他搜集、整理和探索古今成功案例多种,综合设计了传承教育路径图。他通过以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为依托,以武汉雨之堂中医门诊部为师承平台,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类专业学生及有志于从事中医事业者为培养对象,探索出武汉传承中医药研究院两年师承学习、三年师承出师、五年重点培养,将现代院校教育和传统师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打造出中医药适用性人才、未来名医的最佳培养模式。迄今,他已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3名。

作为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已培养出师或即将出师学生6名。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博采众长主编的《大医心悟》一书,对后学者大有裨益。他主张中医人才的培养要实行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他结合自己多年跟师学习的体会,为学生制定学习书目,他自己出钱为每个学生购买了一套小四部经典,让学生认真学习,每次讲课、或者临床,遇到典型病案和经典用药,他总是能够娓娓道来其中的奥秘,学生临床技能提高很快。

张介眉仍在攻读医学典籍

他安排学生在他的工作室里参加学习和工作,将研究生带教和师承带教相结合,以培养良好的中医素质。他喜欢把枯燥的中医学习融合到轻松的讨论中,每周一上午,他主持的专题讲座或医案讨论,由老师、学生轮流发言,共同研究探讨,使大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很多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

为了研究中医外治疗法,他专门派人到上海岳阳医院参观学习。有一次,武汉市古田街卫生服务中心领导请他为该院中医药发展把脉,他根据该院后备人才不足的情况,当场答应为该院四个研究生提供学习进修机会。同时,他还促成湖北中医药大学海外学院的留学生到该院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所谓:彩虹总在风雨后,学徒斩获大师名! 

(本文由张传东、王凤霞、张萍联合采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