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明师不做经师——教师要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好好生活图书 2020-09-1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人的判断,少了那种非好即坏的判断,更觉得人与人的不同主要还在于境界。

有一种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心情,这是他们的追求目标。觉得个人能力有限,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可以了。上班也不过是挣工资养家糊口,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的追求很正常。但这种人最容易感受到烦恼,他会发现自己过得并不如意。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是一旦落空,内心失落。为己的人是孤独的,很难得到或者感受周围的温暖。

而第二种人,他们有公德心。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身边的人。他们认识到自己过得再好,身边的人不幸福,很痛苦,自己的幸福感也会下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人往往不太注重自己,他们更注重的人的名誉与尊严。当一个胸怀社会、关爱他人,他怎能不得到别人的爱戴呢?

当然,还有第三种人,并且这种人数量较来较大。这些人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不明白自己每天工作的意义之所在。人家做什么,自己也就做什么,或者说别人要求做什么,就去干什么。过着类似于麻木的生活,这种人缺乏自我感受。

做事,特别是为大家做事,常常有一些辛苦,抑或面临辛酸。但是当一个不计较自己得失的人,是感到挺快乐的事。如果我们耿耿于怀在一些矛盾与问题时,其实就落入了第一种人的范围。不过这种人也不错,总比没有感觉的麻木的人过得有些滋味。

做第一种人未必就能得到想要的快乐与幸福,做第二种人也未必就不快乐与幸福。也许,这两种人只是不同的境界而已,是存在着变化的。达则兼济天下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我们要为了我们身处的这个环境而变好而努力。而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一种内驱力,都想着成就自己的,只是机遇和条件不同而已。

那天,某君谈起往事,也挺自豪地说起为了集体他曾经做过感到光荣的事。虽然他现在挺消极,也做过一些很过分的事情,但他谈话的那份荣耀感,让他兴奋了好长时间。是呀,这就是人的良知之所在吧。

生活之中最为可怕的就是第三种人的大量增加。一个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或者做什么的意义的人,是挺茫然的,工作不会有趣味,也不会有所创造。作为一名教师,则显得更为可怕。拿起课本,自己都不明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只知道这是教材,书上有的就传授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认识知识的意义和与生活的联系,教书只是为了考试或者做题。当学生没有了意义的追问而机械做题时,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趣味。由于体会不到学习对于生命改善,对于生活改变的意义,当他完成了课程的学习时,就与学习无缘。这样的人可能会感慨:我学的这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

引导学生寻求意义与趣味,才是学习基础,也是人生的乐趣之所在。当老师,不做经师,要当学生成长引路的明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