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林艺术】新派传统画家掠影(下)

 叠书山房 2020-09-15

新派传统画家”是指那些在民国时期接受了新式教育,却仍坚守传统书画创作的特殊画家群体,他们带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美术史及相关艺术理论的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承接上期,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些“新派传统画家”的艺术人生,从他们的作品中感悟那个时代的艺术魅力。

4

丰子恺

(1898-1975)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字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丰子恺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的画家群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一个。他于1914年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得到名师夏丐尊和李叔同的教导,丰子恺曾戏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丐尊老师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在绘画、音乐方面的修养对他一生的影响甚大。

丰子恺毕业后来到上海,与友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1952年后任职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丰子恺多才多艺,著述翻译颇丰,翻译了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及日本古代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在艺术方面的著作有《西洋美术史》、《西洋画派二十讲》及《西洋名画巡礼》等,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可以说是致力介绍西洋艺术的先驱之一。

丰子恺的书法作品极具人间情味,从笔调上看,他并不刻意表现轩昂大气,更注重的是小、巧、精、秀、拙,表现出书法创作中的抒写真情、真趣,若孩童般的天真、自然。他把六朝人的经体书法及北魏墓志书法写活了,在运笔中,渗入行书、小草,尤其是章草笔法的自然流露,使原本明显有楷化倾向的笔画顿然生出平易而明快、充满音乐性的节律,简直如跳动的泉水,叮咚而下,令人称奇。

丰子恺以漫画闻名于世,取材方面与众不同,画中的人物、情节往往反映日常生活,比如上学、种田、放风筝、喝茶等,这些漫画全以毛笔画成,用笔拙厚简洁,不论是儿童或一般市井、农村人物,仅寥寥数笔,便将神情与动作表露无遗,画作中充满着人性关怀的意味,传达出丰富真挚的情感,就像他的为人,直率、诚恳、人道、博爱。其朴素的艺术表现,一方面是由于他曾学过西洋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曾留学日本,看过不少受西洋影响的画。回国后丰子恺一直是使用毛笔,创作时先勾出人物和山水的轮廓,而后着色,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国画的、简明的单线平涂作风却成为他个人独特的风格。

丰子恺一生受弘一法师影响,笃信佛教,他佛学思想驳杂,信佛但不迷信佛,他信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精神生活代替物质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慈悲博爱的胸怀,将伟大的情操融入到平凡的风格中,虽然画中内容大都是日常琐碎平凡的眼前事,却能让人平心静气,仿佛进入一个温暖、丰富、有情的世界。

5

张善孖

(1882-1940)

名泽,字善,一作善孖,又作善之,号虎痴,张大千的二哥,现代著名画家、画虎大师。

张大千

(1899-1983)

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张善孖和张大千两兄弟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于上述那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在上海的学者型画家。他们来自于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母亲和一位姐姐都擅长绘画,所以二人从小就受到绘画的基础训练,成年后也都前往上海以绘画为业,由于二人性格豪爽,交友广阔,以风雅领袖著称,故有“二雅”之名。兄弟二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苏州购置网师园,取斋名“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

张善孖、张大千合作作品

张家兄弟众多,张善孖是张大千的第二个哥哥,在众多兄弟当中,张大千跟张善孖的关系最为亲密,张善孖是个十分有担当的人,他一手将几个幼弟抚养长大,在张大千小的时候,张善孖就已经开始学习作画了,由于他慢慢的发现了张大千似乎对绘画很感兴趣,于是便一边学画,一边教张大千画画。1917年张善孖与张大千一道东渡日本,回国后曾任上海美专教授,游历名山大川,攀登五岳,三游黄山。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善孖通过举行画展,来募集捐款,支持抗日,并把国画运用于宣传抗日,这类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故事和爱国英雄人物。

张善孖擅山水、花卉、走兽,书画造诣非常全面,尤以画虎闻名,人皆尊其为“虎公”。为了观察老虎的生态、习性,特意在苏州网师园中养老虎,以求描绘之真实。在寓居苏州网师园的岁月里,张善孖别出心裁,采用《西厢记》十二句艳词,画了十二幅虎图,取名为《十二金钗图》。《十二金钗图》是张善孖画虎的代表作之一,亦是其得意作品之一。图谱中'虎儿'或蹲或卧,或伏或跃,或潜行或狂啸,千姿百态,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套作品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及哲学思辨意义,张善孖通过图词搭配的方式,呼吁大家多创作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佳作来支援国家抗日战争,深深地隐藏着他在国破家亡之秋下愤世嫉俗的难言苦衷。

《十二金钗图》之二

纵观张善孖的画虎作品,其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细致工巧处又描绘逼肖,入木三分。笔下之虎,构思超逸,布局惊骇,有万千气象,涌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以虎的本质特征为中心向外延伸,赋予它种种寓意和象征,是现实与艺术真正意义上的水乳交融,令人叹为观止或冲天一笑,感到不可多得的冷幽默。

张大千和哥哥张善孖一样,在画风上既非秉承“四王吴恽[yùn]”的模式,也并非只是受到遗民画家的影响。而是在深究石涛、八大的画风之后,上溯宋元明清,广泛临摹所见、所藏之古画,特别是敦煌无名画匠的重彩佛画,因而积累了丰富纯熟的绘画技法。

张大千二十岁时从日本归国,寓居上海,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农髯[rán]、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卢沟桥事变后,张大千时时游历名山大川,增长经验和见识,在苏州、北平等地接触到的历代名画更是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是在此时,张大千开始了对古画画风的临习。临摹古画期间,最让张大千醉心的画家,是那些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弘仁等。张大千用了大量精力去学习这些遗民画家的绘画艺术,在技法与章法上都相当接近原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张大千仿石涛《山窗研读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其艺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张大千于四十年代奉政府之命,带了一批人马前往敦煌,临摹历代的佛教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这一经历对他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变得善用复笔重色,笔力也变得丰厚浓重,潇洒磅礴。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先居于香港,后遍游欧美,阿根廷、巴西、美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于1978年回到台湾定居,直至八十五岁病逝都未曾再踏入故土。

张大千临摹莫高窟中唐时期伎乐天轴(单人)

张大千一生作画超过3万幅,是中国画史上堪称全方位的画家。从仿古山水、据实景所得印象而画成的山水,到氤氲混沌的半抽象风景;从艳美的仕女、古代高士、人像画、自画像,到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人物画;以及写意或精工的花鸟、走兽。在表现技巧上和风格上,张大千也是跨度最广的画家:从讲求笔情墨趣的纯水墨写意,到金碧辉煌、色彩鲜艳的工笔画,甚至西方自动性技巧观念影响下的泼墨、泼彩,他都能兼擅胜长。张大千自由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书写了一代绘画大师不朽的人生传奇。

6

傅抱石

(1940-1965)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美术史论家。

傅抱石生于一个贫困的修伞匠人家,11岁便在陶瓷店做学徒,然而他天资聪颖,工余之时,自学书画、篆刻,在街坊邻居的资助下,傅抱石得以继续升学,并于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免试升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便留校任教。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鸿的鼎力推荐下,拿出多年的积蓄,加上政府的资助,赴日留学。到东京之后,傅抱石进入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攻读东方美术史,先后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在这一时期,傅抱石填补了美术史论研究中许多领域的空白,同时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为他形成独特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1935年,傅抱石学成归国,应徐悲鸿之邀任职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抗日战争期间,傅抱石应郭沫若之邀,于1938年进入国民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随三厅撤至重庆。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多幅作品在南京、南昌等地展览,逐渐建立了其在艺术界的知名度。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以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其他画种的五名团员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进行友好访问,并写生作画、举行画展,在傅抱石的欧洲系列写生中,为了突出欧洲风光的特色,一般都在画面中安排教堂、城堡以及尖顶或红瓦的建筑,并把国人认为不入画的电线杆、火车轨道等搬上了画面,应该说傅抱石的这一努力抓住了欧洲风景中的一些主要的特色。在表现上,傅抱石舍弃了国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特别是在一些空白的处理方面不以国画中的奇险取胜,而是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那种人们所熟识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程式。

1960年,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将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从欧洲写生至二万三千里写生的过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艺术自身的范围。如果说欧洲写生表达的是一种新鲜的感受,那么二万三千里写生则是一种主观的探索,是把已有的知识渗透到新鲜的感受之中,使那经过几十年磨练的笔墨适时的在新的景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傅抱石不仅是近代中国最有创意的艺术家,也是画、书、文、印“四绝”的全才。其“四绝”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傅抱石的山水源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他的画意蕴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皴法上,他以独创的“抱石皴”把勾斫[zhuó]和皴法糅为一体,喜用长锋笔,笔头、笔锋、笔根并用,结合山形和山脉的分坡走向,自由挥洒,形成许多飞白,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傅抱石于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除了山水画,傅抱石的人物画也颇为精妙,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人物画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用笔洗练,线条劲健,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显示出独特的个性。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傅抱石是独特的一分子,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艺术大师,他对中国画进行了一种内部的改革,从绘画风格上看,傅抱石的画法气韵格调是古典的,但笔法气势却是新颖的,而画风个性也是独特而自由的。

以上这些“新派传统画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间分子,左右了上海及江南一带的美术发展,影响遍及全国。他们都接受过传统书画的训练,也在新的制度下受过教育,除了书画之外,他们更涉猎文学、历史与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西洋文化也有初步的认识。此外,新派的传统画家们为了对中国美术传统有更深的认识,均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美术史相关史料、文献与理论,对中国美术具有较全面的概念,他们所撰写的中国美术史或书画史等相关的书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ND

点击图片即可获得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