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清大桥

 龙山园丁 2020-09-15

金清大桥是温岭最早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夏,温岭县人民政府即已公布金清大桥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升级为第6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建筑历史

在新河镇金清港上,桥北披云山上,原有净应寺,桥在寺前,故俗称“寺前桥”。此桥在明《嘉靖太平县志》已有记载,但仅记其方位在净应寺前,建年等情况无考。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金清大桥海口锁钥,往来冲要,通县之桥,以此为巨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乾隆四十年(1775年),绅士李粲英(李正锦),金兑玉、蔡良蔚等竭力募建金清大桥,费数千缗,知县李汝麟记之。桥于嘉庆初年(约1796)圮后,是年,蔡翔翰、陈见山、蔡友多等重募捐造,改平桥为卷洞(即条石拱桥),称“金清大桥”。后南洞复有敧斜,见山日夜劳修整,于是制巨工坚,可历久不坏。

该桥5拱石桥,高12米,长64米,宽4.6米。桥面铺作别具匠心,每个拱顶是平台,平台之间有10道石阶成斜面相联。桥两旁有石柱,栏板上饰有花卉图案浮雕,栏间石柱共56根。柱头圆雕猴子、荷花、莲蓬,神态生动。桥南北两端各有桥亭,四角攒尖。亭上原有匾额,南曰:“人无病涉”。南堍亭朝北联曰:“丈夫壮志传题柱,幼妇佳辤问读碑”。北匾额曰:“水不扬波”。北堍亭朝北联曰:“碑接山前排六六,亭临江上映双双”;朝南联曰:“虹悬不没青云志,慈驾还成白水文”。联、额均系天台书家梅人鉴书。梅人鉴(1732年—1811年),字文衡,天台人。工草书,宗孙过庭《书谱》而有所变,自称“古有草圣草贤,吾书在不圣不贤之间。”以岁贡终,著述甚丰,《台州志·文苑传》有传。

该桥远望长虹卧波,气势十分雄浑。新河曾流行新河所,所四门,门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之语,对金清大桥昔年的繁华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建桥至今已有180多年,雕饰宛然,坚固如初,在桥梁建筑上,具有相当的艺术和科技参考价值。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桥栏柱上圆雕石猴等被敲得残缺不全。

    一流的建筑艺术

金清大桥横跨江宽湍急的金清港,其建造技艺在当时是一流的,桥孔下净空较大,便于行舟,也利于流水。它在总体上以官式桥梁结构为主,局部采用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形成独特的石卷桥风格,是浙江石卷桥的一个出色的作品。气势雄浑、长虹卧波般的金清大桥引起人们由衷的赞叹。清代诗人裴灿英有《寺前桥》诗一首,曰:“不识前朝寺,当前耸一桥。崚嶒排雁齿,掩映亘虹腰。云影明还灭,潮声暮复朝。不教人病涉,无箸此超超。”该桥造型独特,保存完整,周围历史环境氛围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寺前桥街则分为两段与金清大桥连接。街每段呈L形分布在金清港两岸,整条街富传统特色,多为二层楼的木构建筑,街面铺以石板,古朴凝重,历史上曾是商贸中心区。

金清大桥及附近民居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群,体现了东南沿海古城小镇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台州沿海的历史文化及商业活动。闲时不妨信步,在回味与想像中让历史徐徐展开。桥旁有粗壮的石栏,栏板上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望柱56根,望柱头雕饰石狮、荷花、莲蓬等,线条流畅。

    较高的文物价值

金清大桥让艺术家们奉为至宝。金清大桥为5拱石桥,高12米,长64米。桥面的设计别具匠心,桥两旁石栏上雕刻的猴子、荷花,栩栩如生。桥南北两端有木制桥亭,亭柱上的透雕人物神态生动。亭上匾额书法“人无病涉”“水不扬波”雕刻精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对自然的愿望。水似青龙,桥如长虹,大桥气势十分雄浑。金清大桥虽年代已久,但雕饰宛然,坚固如初,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温岭历史悠久的见证。桥南北两端有方形桥亭,石柱木枋四角攒尖顶。该桥造型独特,保存完整,周围历史环境氛围良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金清大桥所跨之金清港,一度为黄金水道,是台州六县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又是温岭市之重要海运吞吐口。金清大桥船只往来频繁,金清大桥两边的寺前桥街也成为商贸繁盛之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金清大桥渐渐丧失了交通枢纽的地位,1986年,金清大桥附近披云大桥又建成通车,金清大桥遂繁华音沉,使用日少,而文物价值则日益凸显出来。

相关部门积极维护金清大桥,对金清新闸施行排涝工程,排涝河道自泽楚公路以西涝区中心沿老河道向东拓浚途经麻车桥,寺前桥至金清老闸。排涝干河拓浚至新河寺前桥处,于河道右岸开挖分流河道,再沿老河道拓浚至金清闸处,于金清闸右侧设置排涝通航套闸,并对金清闸进行除险加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