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去金清找卷洞桥的,结果一不小心车开过了头,将错就错,就去找附近传说中的国保金清大桥了。 所谓金清大桥,却是在温岭市的新河镇,因桥跨于金清港之上,故而得名。又因桥位于披云山的南麓,此山在过去有一座净应寺,桥在寺前,故又称寺前桥。 作为水乡泽国的台州南部地区,河港纵横,各种形制、材质和年代的桥梁也多。但最为重要的是,金清大桥是台州为数不多荣列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古桥闸了。 车至城南村,找个弄堂停下,信步沿着山西街朝着河边走。最近看多了桥,似乎与桥有了默契,方向大致总不会走错。 今天天气不尽人意,滴嗒嗒的雨让人的情绪有些忧郁,就像金清港里的水一样浑浊。不过,想着马上能看到一座美桥,心也就阳光起来。 走到山西街的尽头,左转便是寺前桥古街。站在河边举目西看,金清港在这里朝北拐了一个弯,继续向东。远处河岸边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气息浓郁。 ![]() 东眺,金清大桥就在不远处跨越北岸和江心洲,势如长虹卧波,让人远远地就能感受到它那优雅灵韵的气质。 漫步在寺前街,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旧时风,好像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临街大多是两层的旧时江南小木楼,偶尔夹杂着也上了年纪的水泥房。而街的地面上,一色的石板铺地,石面在雨的浸润下油光可鉴。 老街临河而建,曾因河道和桥而兴旺一时。但现在老街已渐渐岁月无声,就像河里的水,涟漪过后的沉寂,一切都悄然无痕。 ![]() 虽然街道看起来老旧,但其肌理保存地相对完整。这些老屋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有些墙面上依稀还能见到商号店招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宣传口号。 街上也看不到几个人,临街的铺面也大多不再开门揖客了。我来的时候,唯一一家营业的,或许就是那正对金清大桥的一家老钟表店了。一位大叔正依窗悠闲地看着报纸,似乎时光的流逝与他无关,只是静静地享受老街里的温暖时光。 雨淅淅沥沥的,顺着屋檐往下淌,感觉一缕乡愁滴进了心里。冷清老旧而落寞的街容,让人有些唏嘘,就像自己两鬓的霜白一样,只能感叹岁月的无情啊! 走到街的东头,右手边便是金清大桥了。 ![]()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方形桥亭,四角攒尖顶的样式,长条石为柱,配搭木梁斗拱,黑瓦覆顶,自然而古朴。 亭柱上刻写着楹联,不过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了。据说这些楹联原曾刻于桥墩两侧的,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比如北桥亭上有一联:虹悬不没青云志,慈驾还成白水文;也如南桥亭的一联:丈夫壮志传题柱,幼妇佳辞问读碑。 咱不是文化人,对于楹联倒是兴趣不大。不过亭柱上端的牛腿(梁托、撑栱)倒是让我见猎心喜。那雕刻的人物,貌似为佛像造型,形象生动而精美。只是,亭廊上的电线、监控等太杂乱无章了,有碍观瞻。 ![]() 其实,桥南端也有结构样式差不多的桥亭,只是匾额内容的不同。南桥亭题额为“人无病涉”,北桥亭题额为“水不扬波”,其实也似一副楹联,让人触景生情,寓意深刻啊! 据史料记载,这里最初是以浮桥往来两岸,始建失考,清康熙至乾隆时几圮几修。直至嘉庆初年,有乡贤重募捐造,改平桥为石拱桥,方一直保存至今。 这是一座大型的四墩五孔的券拱桥,砌筑精良,保存完好。桥长达64米,宽有4.6米,高12米;中拱最高最宽,净跨10.01米,两旁依次渐低渐窄。 其拱券纵连分节并列砌筑,桥墩由条石错缝叠砌。全桥用石比较规整,石与石间的缝细密贴合,显示出高超的建筑工艺。 墩中立有长系石(联柱石),石上装饰有龙头石(不知有没有吐水排涝的功能)。墩前却没有其他拱桥用来缓冲水流冲击和船舶撞击的分水尖,在航道繁忙的时候,竟然安然无恙,真是奇迹。 在桥上细细品味,寻找着古桥的滴滴神韵。桥面多折,铺砌石板台阶,每个桥拱顶部均是宽坦的平台。或许,在人走骡马运货的古时,这些平台就是缓冲歇息的地方。 ![]() ![]() ![]() ![]() ![]() 桥两端各置有古典精美的抱鼓石,线条粗犷流畅。中拱的平台中心,镶嵌有一块雕着莲花水禽的石板。桥两侧是各由28根望柱和厚实的栏板相间构建的石桥栏,望柱柱头上雕有狮子、仰覆莲、莲蓬等,生动有致。栏板上饰有花卉鸟兽等图案的浮雕,灵韵而生动。 金清大桥,不仅是一座曾渡人的桥,更是一件不可移动的精美艺术品。从远处看,那连绵的五拱起伏有致,形状优美,就如同一根飘动的丝带连接着北岸陆地和江心岛。 ![]() 虽然不是特别了解古建筑的工艺技术,但桥的美根本不用任何的精美词汇来修饰。走在桥上,抚摸着望柱上的雕塑,总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古朴味道。 “新河所,所四门,门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脑海里也会浮现清明上河图里的那种街市繁忙喧闹的场景。桥上车马如龙、人声鼎沸,桥下船只穿梭、熙来攘往。 桥下的金清港,作为古时台州的黄金水道、内河运输的中心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往往在此交流运转,商贸繁盛的状况足以让人想象。这一点,从北桥面石阶上那磨得深深的车辙斜面就可以看出。 自从东侧河面上建了一座可供车辆驰奔的披云大桥后,现在的金清大桥已繁华散尽,寺前桥街也慢慢落寞。幸运的是,古街道和桥梁没有被时光带走,依然保存着当初的样子。 桥南是金清港中的一块江中岛,岛上老街的破损程度相比北岸就大许多了。不过岛上街中也有多处经典的古迹,比如桥亭西侧边的温岭党校(老年大学)内,就有一座叶家炮楼的遗迹值得观看。 江心岛,估计是近些年为保护古桥而在南边挖掘新航道而形成的。新航道上,新造了一座仿古的廊桥——清芬桥。虽然其式样也很精美,不过相比金清大桥的古朴灵秀的神韵,显然逊色了不少。 回到桥北的寺前街,与一在门口劈柴火的大娘唠嗑。大娘告诉我,她家的房子是祖传的,年龄起码得上百年了,现在政府斥巨资要打造文化街区,房子可以租给政府二十年,但她却不舍得搬离。 是啊,老街上虽然没有什么做工精巧的房子,但历史的底蕴却是沉甸甸的,每一间房子或许都隐藏着许多故事,非常值得修缮和保护。 ![]() 在大娘的指点下,顺便去老街后的披云山小走了一回。戚公祠、烽堠遗址、登明讲寺等都值得细细品味。 披云山是一座小山丘,但它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戚继光抗倭的“新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那硝烟散尽的烽堠卸甲归土,悄悄地掩映于茂密的树丛里了,静静地注视着脚下这方现在祥和而美好的土地。 可惜时间有限和下雨的缘故,披云山只能匆匆一瞥了。 期待着寺前桥街文化街区建成时候的样子。 ——小卒不过河 写于2022.3.24 【金清大桥的荣誉】 【资料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