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 要入太极之门,要领很多。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抗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 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身心稳静后,才按照太极拳要领行拳。一般地讲,练完一套传统杨氏太极拳需时半小时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时间紧,为赶时间,忽忽忙忙,为练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练,那样是达不到锻炼效果的,对身体反而有害。若时间不够充分,可练其中一段或进行单式练习。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松”的滋味。 练习太极拳架,就是要用意不用力,加强训练自我放松身体的能力。那些容易紧张的部位更要用意,久之自然逐渐变软,变柔、放松了,再按照行拳的其它要领,拳架的太极味就有了。很多为养身,健身目的太极拳爱好者,其放松层次都处在此自我放松阶段。 三.在推手中找松 仅练太极拳架,不练推手,对松的理解是不够的,别人的手刚搭到身上,身体的本能反应就顶,这是练习推手中找松不可缺少的过程,经常与推手的高手过招,顶得凶吃亏得凶,认识到顶在推手中是要吃苦头的,吃亏多了不敢顶了,不顶也就放松了。当然在学练推手的初期,刚一放松,容易产生懈和丢的毛病,与人推手输得多,不要气馁,认识到懈不对,由顶到不敢顶,继而达到不丢不顶就放松了。这种在推手中得到的松较仅练拳架自我的松要高一个层次,也是对松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松得彻底了,易体会到气沉丹田,若再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与人推手,自己感觉稳沉多了。郑曼青讲:“能松透,即是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李雅轩讲:“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静,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若仅练拳架,不练推手,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彻底的,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容易觉察。有明师指导,一搭手便知你身何处没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该处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点,按照老师传授的太极内功法专门练习肩、胸、腹、腰、胯等最不易放松的部位,长期用意修炼,真松了,沉劲出来了,脚下有根,身桩扎实,上虚下实,推不动,拉也拉不动,立如秤准,成不倒翁之状。既便个头小,身高力猛者来推,才能松化掉。 四、在散手中找松 练习推手到了高级阶段,步法和招式已无定势,全凭两人听劲,随意而动,步活身灵,有发放,跌赴,时有劲断意不断现象出现,攻防性更强,太极八法及十三势应用更活。更需对太极应用十三势即:沾接连采,惊劈崩弹,缠绕封点,扔。有了理解才行。 由推手进入散推手的阶段,对松的认识还不够时,对手发劲时。身体会条件反射的紧一下,这时是发放的好时机。例如用掌根抖动对手重心,对手一紧,立即用腰腿之劲,达于指尖,将对手抛出,或用指尖点动对手重心,掌根发劲,将对手抛出。 五、在日常事务中找松 练习太极拳、推手、散手要放松,其它运动和日常事务也要放松。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神经容易紧张,去完成某项工作易疲劳且效率不高,长期练习传统太极拳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趟拳练完,全身放松,心情舒畅,头脑清淅,处理事务用意善用智慧,凡事经过思考,不易冲动,作工时善于巧力,不用蛮力,身手敏捷,处理事务有条不乱,整体观念强,若是一个领导者会有超前意识,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若再将推手中和散手中体会到的“松”应用到日常事务中,更能吃苦耐劳,工作压力大也能胜任。 要继承和发扬太极功夫,就要从基本的要领去做,要从“松”字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