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母亲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打仗会输?不,这只是避祸的一个套路

 漠海炊烟 2020-09-15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防守的这个持久战中,实在消耗不起的赵孝成王,下了一下艰难的决定,撤下了只知道防守的主将廉颇,换上了愿意带队打对攻的赵括,打了一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后就成就了白起最辉煌的一场战例。也成就了一个流传2000年的成语“纸上谈兵”。

在换上赵括的时候,写入我们教科书的名相蔺相如阻止赵王用赵括,但没被赵孝成王认可。

紧接着赵括的母亲也阻止,她也认为赵括不能当此大任,但仍没被赵孝成王认可,就这样,赵括就上了战场,然后战死,45万部队小部分战死,大部分投降后被杀。赵国的有生力量经此一仗,损失一半以上。赵国至此一蹶不振,直到几十年后被王翦灭掉。

但我们回头想要,赵括真的是那么不堪大用吗?赵括的母亲没见过赵括打仗,又是怎么知道赵括不行而要去阻止赵王用赵括呢?

这话首先要从长平之战的大背景说起!

长平防守战,秦,赵都消耗不起了,赵国决心放弃防守改打对攻

上党事件给了秦国最好的伐赵理由,而秦国已经制定的统一六国的方略,这就决定着秦国战略是一定要打赵国一场歼灭战,至少要打掉赵国的有生力量。

于是打着打着,就打成了两国对赌的一场决战,双方不停的加码,最后,赵国加到了45万军队,秦国甚至加码到了60万军队。

这场对赌赌的是两国的全部国力,包括军力,战备,国内动员力,国内百姓支持度,运输补给等全方位的力量。到最后两国资源都差不多已耗尽,都在争当最终的憋气王,希望看到对方最后一口气憋不住,然后谁就输了。

很显然赵国率先憋不住了,赵国原来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打防守战。防守战对比攻击战来说更加消耗耐心,赵孝成王的心理承受力显然比不上秦昭王,撑不住气的赵孝成王开始考虑换一种赌法,看能不能赌赢。

这就是和秦国打对攻,赌赢了,高兴!赌输了,我心里也就踏实了,省得每天这么提心吊胆的难受。

赵国最初也没想着换赵括,先是多次催促廉颇,让其出战,廉颇就是不主动进攻。这让赵孝成王非常的无奈,决定换人。

赵孝成王找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将,但也这些人大多是建议执行廉颇的防守策略,打工的那里知道老板的苦,财务的帐上是真没钱了啊。再不结束这场战争,怕的是内部就要乱了啊。

恰在这个时候,年轻但才华横溢的赵括挺身而出,赵括出身名门(名将赵奢之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军事理论教育。理论功底扎实,此时站出来愿意分担君王的忧愁。赵孝成王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决定把最后掷色子的机会交给赵括,由他完成终极一搏。

这中间当然也有秦国的功劳,秦国也是消耗不起了,但这样的对赌中,谁先泄气谁输,所以,秦国用尽了各种的招数,咯吱胳肢窝,挠脚底板,各种方法用尽,就想让赵国先泄气,那就是让赵国放弃防守,主动出击,以便让秦国找到可乘之机,歼灭赵国有生力量。

秦国采用了两个方式,一是忽悠赵国用上了没有经验的赵括。二是换上了自己的国内的老手杀神白起。就这样,终极对局拉开了战幕。

连母亲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打仗会输?不,这只是避祸的一个套路

赵括的母亲阻谏用赵括其实是为了避祸打的一个提前亮,不管赵括胜与败,都会这么说

起用赵括,首先是蔺相如不同意,蔺相如说: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蔺相如觉得赵括缺少经验,不会变通,所以不合适。但是他又找不出现合适的人来,赵孝成王无奈的把他的建议放在了一边。

这就说到了我们职场中给领导提意见的方式,你提了一个意见,告诉领导说这个方案不行,那你一定要提一个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否则的话,老板就会说,谁都知道这个方案不合适,但是没有人能提出更合适的方案来,那这个方案只能是最合适的方案了。而这个时候,既使你提了意见,也会被误认为你这个人不咋地,因为你只会打嘴炮反对别人,自己却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紧接着就是赵括的母亲来劝赵孝成王了。赵括母亲劝的理由有二:

第一,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说过: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首先我们来分析赵奢说的话,无非是说打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赵括平时说的太容易了。用一个现代的比喻就是,看着电视剧里那么多的手撕鬼子,我们会不禁感慨,要是打鬼子那么容易,何用坚持14年?把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说的太简单,那你一定会轻敌,从而导致失败。

但是说实话,赵括的这个想当然并且书本化的思想也不是不能扳过来,只要多跟着打仗,从基层一步一步的做起,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再加上赵奢的精心指导,很有机会成长为一代名将,可惜的是赵奢死的早,没有给赵括以更多的传帮带,而赵括这中间,也基本上没有在战场上经历从小仗到大伏的历练。现在直接指挥终极对局,失败也就是大概率的事件了。

第二,赵括的母亲的认知和对赵括的评价:

史记原文: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赵括母亲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赵奢的优点有三,一是节俭,二是爱兵,三是爱事业。而赵括,一是奢华,二是抠门。两相对比,赵括不应该当统帅。

后世也是深以为然,但是我们认真的思考一下,赵母说的这两点就能代表赵括不会打仗吗?就能代表赵括统兵一定会输吗,不一定,恰恰相反,赵括做的这两点,君王还很高兴呢。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两件其他的小事看一下!

第一件小事,王翦贪财事件。长平之战结束几十年后,王翦带着60万兵出征,要去平楚,赢政送行,当王翦提出要良田美宅的时候,赢政满脸的堆笑:“老将军放心的走吧,这些都是小事“,当王翦行到函谷关的时候,还又要5派使者去向赢政催要良田美宅,为什么?因为王翦带了60万的兵,赢政不放心,万一你带着60万兵反水怎么办?唯有拼命的要田要地要美女,向君王表示自己不爱江山爱财富才能让君王放心。

第二件小事就是萧何自污事件,秦统一六国后再几十年后,汉朝初建,刘邦外出平叛,萧何留守后方,输送弹药粮草。刘邦总是问:”萧何在长安怎么样?” ,关心备至。这一问问的萧何很是纳闷,我很好啊之前也没见刘邦这么热情关心我啊。然后萧何的门客就说:“你现在可危险了,皇上没有什么可再封你的了,但是你在长安的百姓心中,却人气高涨,民心所向,百姓只知你,不知皇上,皇上耽心你啊。” 萧何恍然大悟,然后做了几件侵吞百姓财产的事情以自污,刘邦于是很高兴,终于不再怀疑萧何。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出,手握军权,位列高官,这些人,在君王眼里都是不安定因素啊。你要是只爱财宝美人还好,你要是去收买人心,私拢军心,那你想干吗?

现在赵括马上要去带赵国半数以上的军队,做什么事情能让君王对你放心,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做出爱财不爱权的表现。所以,当赵母说了赵括的缺点之后,赵孝成王根本不以为然,仍然派赵括出征。估计内心还因此对赵括加深了信任呢。这也是赵孝成王和赵母说,我意已决,你就不要再管这件事了的原因吧。

从赵母的陈述上,我们根本看不出她知道赵括不行,也看不看她对赵括的指挥才能有多了解,那我们就要来想一想,赵括母亲阻谏的真正想法了?

其真正的用意就是,要和赵王打个提前亮,以避祸。也就是说,不管他认为赵括行与不行,他都要这么去说。

这就好象我们现在去承担一份工作,为了不被事后追责,往往在事先会说,我干不了,你看,这是领导非我要干。干好了,皆大欢喜,干不好,也不是我的原因。

赵母很显示也是这样想的,赵括也是一个大家族,这场赌国运的赌局,万一输了,赵括家族的罪可不轻,有可能被灭族。那赵母提前找赵王把这事说一下,等到赵括去打仗,打赢了,皆大欢喜,谁也不会计较赵母认为他不行这回事。打输了,因为我提前和你打过招呼了,叫你别用他,你非要用,输了也是你的问题。

长平之战的中赵括的表现和赵括家人的结局

长平之战的细节本文不做具体分析,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当秦国听说赵国换上了赵括,知道赵国已经要和秦国打对攻了,马上换上了白起。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至少赵括不是想当然的不堪一击。秦国也认为,原来的的经验丰富,并且还打过很多胜仗的王龁也并不一定能打得过赵括,或者说并不一定能打成歼灭战。这才换上了更合适的白起。

白起经过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最后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把赵军给围困了起来。

后来,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0多天的赵括,无奈带着精锐去突围,结果被射死,剩下的赵军随即投降。然后被坑杀。成就了战国时期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连母亲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打仗会输?不,这只是避祸的一个套路

赵括在断粮的情况下仍然能坚守40多天,约束着部队不散。这一点就很是厉害了,春秋战国除了吴起创立的魏武卒制度外,其他国家并没有专业的职业军人编制,约束兵卒靠的就是强压和粮草。粮草没了,一般就会溃散。可以说赵括在指挥中,也并没有犯太多的错误。

再看下赵括母亲的结局,史书记载,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赵国,甚至战国七雄,有这种战败了归罪家人的情况,所以赵括的母亲很聪明的做了这个提前示弱的阻谏事件,从而为赵括其他家人做好了避祸的准备。不能不说赵母很有先见之明。

用赵括到底错那了

如果长平之战,按照廉颇的防守方法,赵国虽胜犹败,但赵国也被被消耗的一干二净。但即使失败,也不会被打成消灭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赵括是想替君王解忧,摆脱防守的困局。方法是对的,但个人实行有问题,这个没得说。

赵括对于行军遣将明显是受过教育的,对军队掌控力度是有的,这一点上他是一名合格的统帅;在实际战争过程中极端不利仍能约束军队,这点和他的父亲赵奢真是很像;

要说错,首先是错在赵国不该放弃自己的优势能力即防守能力,改成对攻赌国运,这是赵国的上层战略错误。

另外就是不能随便就启用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做主帅,还是打这样赌国运的战争。这是用人上的失误。

对于赵括来说,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被白起戏耍,充分说明战争经验严重不足,没有练手。没有经验就贸然的接手了这场战争的指挥权,说明自己对自身能力分析不足,自我定位不清,这很容易坏事。

在长平之战的过程中,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只能困守待援,无法发挥真正才能,无法灵活机动与敌做战,这点也是赵括能力不足的责任;

连母亲都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打仗会输?不,这只是避祸的一个套路

长平战败,导致赵国国本动摇,四十五万大军一朝尽灭,为此,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也不足为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