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不能寐

 红谷斋主人 2020-09-15

夜不能寐

《诗经欣赏》小雅 ‧彤弓之什·庭燎

(峻岫)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夜不能寐的诗歌。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注释】

“庭燎”:大厅中照亮的火堆。

“央”:尽。“未央”未尽。

“鸾”:也作“銮”,铃铛。

“将将”:铃声叮当响。

“艾”:尽。“未艾”未尽。

“晣晣”:明亮的样子。

“哕哕”:鸾铃声。

“乡晨”:接近天亮。

“有辉”:光明的样子。

“言”:乃,爱。

“旗”:旗帜。

“《庭燎》,美宣王也。因以箴之。”[《毛诗注疏》]郑玄认为《庭燎》也是一首歌颂周宣王的诗歌。所谓“美萱王”就是诗歌歌颂周宣王能“自勤以政事。”周宣王夜不能寐,不停地问到什么时候了,好像该上朝了。至于“因以箴之”中的“箴之”,就是劝勉,规诫的意思。朱熹说:“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晩曰:夜如何哉?夜虽未央而庭燎光。朝者至而闻其鸾声。”[南宋·朱熹《诗经集传》]但是诗歌中,既看不出是在歌颂周宣王,也也看不出“箴勉”的意思来。

明代人朱郁仪说《庭燎》“此姜后脱簪、珥之时所咏”。姜后,是周宣王的王后,因为周宣王睡懒觉早晨不上朝,于是姜后将发簪耳环脱下,在永巷待罪,称君王耽色,源罪于自己。此说虽然可以解释“箴之”,但是这首《庭燎》是不是姜后所作呢?难以考证。诗中“不安于寝”的人,是不是周宣王呢?也不得而知。这一篇《庭燎》与《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鸡鸣》是“是士大夫妻,警其夫以趋朝,此乃王者自警,急于视朝。”[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前提还是,周宣王“不安于寝”,既不能证实《庭燎》的作者就是周宣王,周宣王不安于寝之说,也无从谈起。该诗曾经流传更可笑的说法:“程伊川、严坦叔因谓‘规宣王过勤’,又足哂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这是劝解周宣王不要起的太早了的诗歌,岂不是在说笑话!

关键是《庭燎》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一首这样的诗歌?“美宣王”说,似乎没有根据,“姜后说”也是一种疑猜,其实这就是一首心中有事,夜不能寐,屡屡问起时辰的诗歌。诗人夜不能寐,当然是有所期待,那就是期待马上见到“君子”。“君子”是谁?当然是诗人急于想见到的人。此人是谁?总之不是诸侯,也不是大臣。无论是君王见诸侯、大臣,还是诸侯、大臣见君王,都没有那么急切,如有那么急切还睡什么觉呢?连夜传唤好了。国事虽然重大,时时议论,天天议论,年年议论,不在于一朝一晚之间。可见《庭燎》“美宣王”之说,以及劝宣王不要早朝之说,极尽荒唐。总之《庭燎》是一首不能安寝,三番五次问天亮了没有的诗歌。歌词大意:

现在啥晨光?夜色依然长。庭燎放红光,君子快来了,好似车铃响。

现在啥晨光?夜色未尽长。庭燎明晃晃,君子快来了,听见车铃响。

现在啥晨光?已经露晨光。庭燎尚明亮,君子快来了,似见旗飘扬。

《庭燎》是一首,夜不能安寝,屡屡问时辰早晚的诗歌。大厅之上照亮的火堆熊熊燃烧,耳边似乎听到车铃铛作响,似乎又看见君子前来的旗帜飘扬。所谓“庭燎”就是在大厅里点上一堆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毛诗·郑玄笺》]“树之门外曰大烛,于内曰庭燎,皆是照众为明。”[《毛诗注疏》]比如点燃篝火,野外入宿,点上一堆篝火才能安然睡觉,这是人类从远古的渔猎时代遗传下来的风俗,因此不是只有君王才有庭燎。

诗歌分三章,每一章都用“夜如何其?”开头。作答者,欣然告以,“夜未央”。直到第三遍问起“夜如何其?”作答者才告知“夜乡晨”,天快亮了。诗人焦急地等待天明,急切地想见到“君子”的心情跃然纸上。诗歌妙就妙在“庭燎”意象的运用。“庭燎”每夜晚都有,天天照亮,唯独今天作者被庭燎照得睡不着,越是睡不着觉,越感觉眼前明晃晃的,好似白昼。越是睡不着觉,越是产生幻觉、幻听,耳边仿佛听见马铃铛在响,还有大车上铃铛的声音。最后一章“言观其旗其实还不是真的看见旗子在飘扬,而是说自己已经看见来人的旗子在飘扬。半是猜测,半是臆说。恨不能马上见到君子的迫切的心情,焦躁难耐的情绪,思绪联翩的思想活动,在问答之间体现出来,用撩人的火光、用声响,用幻觉、幻听表现出来。不可见的思想情绪变得可触,可感,可见。诗歌虽然短小,此种迫切见到君子的情绪描写令人难忘。(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