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百年前,外国摄影家镜头中的彩色中国

 郝汉生 2020-09-15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英文名:Sidney David Gamble。是一位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著名的中国学者和狂热的业余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1908年-1932年间,甘博四次来到中国进行城镇和乡村调查,拍摄城市和农村生活,足迹遍布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

1968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一直未被发现,1984年,他的后人在一个鞋盒内发现它们,引起巨大轰动。

1989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陆13个城市巡回展出。



▌江南大运河

1917年夏秋两季,西德尼·戴维·甘博团队先从杭州沿着京杭大运河,再溯长江而上,来到中国西南的四川省考察。他们乘坐木船从湖北宜昌启程,经长江三峡,自重庆登岸;从重庆先后途经铜梁的安居场、遂宁、潼川(三台)、中江、赵镇(金堂)、新都到达成都。


△ 玛丽-甘博站在杭州的一顶轿子旁边


△ 杭州净慈寺院子的一个边门

△净慈寺附近的一个神龛

△ 净慈寺附近寺庙中的土地神

△ 杭州的一条购物街

△ 杭州的一条购物街

△ 大运河上张帆的平底帆船

△ 大运河上的码头杂货铺

△ 大运河岸边的牌坊

△ 大运河岸边的牌坊

△ 大运河嘉兴段的三塔

△ 大运河上的石拱桥

△ 大运河嘉兴段的一座水中凉亭

△ 大运河河岸城墙边上的水牛和牛倌

△ 用水车从大运河抽水

△ 大运河边农民的茅屋

△ 大运河边一个制缸的窑房

△ 大运河上一座跨越运河的桥梁

△ 大运河上的一艘客船

△ 大运河上的住家船

△ 大运河上装载篮筐的一艘货船

△ 大运河上的乌篷船

△ 大运河上的漕运船

▌四川三峡

在四川期间,他们总共拍摄了近500张珍贵照片,本篇微信展示的照片都是他1917年在四川拍摄的,后期经过手工绘制成为彩色幻灯片。

△ 长江高山峡谷

△ 四川,奉节城(夔州)依斗门城楼。依斗门即奉节老县城的大南门,系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郡守李晟兴建的夔州古城五道城门之一。2002年,三峡水库蓄水,依斗门开始迁建,后在奉节新城建一座新的依斗门

△ 四川省万县万州桥。万县现在叫万州,已经从四川划归重庆管辖,就是现在的重庆万州区

△ 重庆江边挑水人。20世纪初的重庆城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全靠挑夫、担水工供应。重庆挑水夫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成群的挑水夫爬坡上坎,以此卖水养家糊口

△ 四川,做煤饼。煤饼是用煤与烧土黄土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搅匀成为煤泥,然后脱坯,晒干后存放、出卖,以备冬天做饭取暖

△ 四川,铜梁安居镇(今重庆铜梁区),踩水车和背背篓的小男孩

△ 四川,铜梁安居镇(今重庆铜梁区),纺线的妇人

△ 四川,水车

△ 盐市称盐。四川省遂宁、三台县一带盛产岩盐,此处盐市街交易的盐是由卤水熬制成的灶制粗盐,俗称锅巴盐

△ 四川,亲属在门外为死者烧纸钱

△ 四川省潼川(今四川省三台县),二人拉锯做棺材盖

△ 四川,编草鞋的老人

△ 四川,颈脖上挂13500个铜板路人。铜钱贬值,物价上涨,购物时不得不背上几十斤重的铜钱串

△ 四川,烧炭炉子

△ 四川石佛场稻草市场。在四川农村,稻草具有广泛的用途,可用来盖房、造纸及喂牲畜等

△ 四川,制作纱织经

△ 四川省金堂县赵镇,龙头石桥

△ 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弹棉花

△ 四川省金堂县赵镇,一家茶馆的水吊子

△ 四川省金堂县赵镇,正在吃饭的士兵。这两名士兵是护送甘博一行的,其余吃饭的则是雇佣挑行李的苦力。

△ 四川省金堂县赵镇,衣着寒酸的护卫队员

△ 四川,穿草鞋的猪

△ 四川,拖猪的独轮车

△  四川,背家居的苦力

△ 去成都的路上,坐独轮车的甘博

△ 成都北门口的挑夫

△ 四川督军署

△ 废墟上搭建的窝棚。1917年,驻守成都的川军刘存厚、滇军罗佩金和黔军戴戡为争夺四川,不管百姓的死活,爆发“刘罗之战”、“刘戴之战”使繁华成都毁于一旦

△ 成都华西协合大学里的一处建筑

△ 四川郫县城门

△ 四川,吸旱烟的道长

△ 四川灌县,都江堰上的安澜索桥

△ 四川灌县,庙里的教会聚会。灌县的基督徒在道教的庙里开会,能在这里面传基督教,看来道家很包容啊

△ 四川灌县,背木头的人

△ 西索村的瓦寺官寨。川西的嘉绒西藏十八土司之一的瓦寺土司住在汶川县的涂禹山上,涂禹山海拔2000多米,在绵虒以北约30里。官寨始建于明代中期,为城堡式,现存城墙为明代修建。该官寨为四川境内现存唯一的明代城堡式土司官寨

△ 川西索村,坐在门口吃饭的人

△ 川西索村主街道。瓦寺官寨的街道和寨民住房,可以看出是川西嘉绒藏族和羌族的典型房屋建筑风格

△ 川西索村,连枷打谷

△ 川西索村,耕地

△ 四川,溜索

△ 四川省理县,时任杂谷屯守备的高益斋(藏族)与妻子索黛玉及3个子女

△ 四川省安县,做饭的老人

原公号特别说明:所有照片都经拍摄者本人进行过后期技术处理,以突出照片主题、色调。照片的文字说明在原有的基础上,由编者加以完善和解读,力求还原百年前四川的真实场景;照片顺序、地点基本按照甘博一行入川考察、拍摄的行程排列。


除原创文章外

所有转载文章不一定代表读一份观点
如果您喜欢本文
请搜索或识别下图关注“苏杭美景日记”





☑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除注明原创外,皆为转载。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