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千勾万描 京剧脸谱

 泽霖文史 2020-09-15

本文参加了【京彩e品·京彩文化】有奖征文活动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召集各地戏班进京祝寿。安徽戏班率先进京的是受到盐商资助的三庆班,他们的戏曲调优美,剧本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欢迎,一炮打响,就此扎下根来。消息传回江南,“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也相继北上,这就是史上所称的“四大徽班进京”。

嘉庆、道光年间,湖北的汉调艺人也来到了京城,搭入徽班唱戏,把用湖广音演唱的皮黄腔带入了徽班,促进了“徽汉合流”。京城的秦腔、昆腔等演员逐渐也搭入徽班,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唱腔音乐,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随之逐步完善。在剧目方面,从徽调、汉调、梆子、昆曲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唱实践,舞台表演更趋于细腻和精致。于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经过几十年的孕育,一个新的剧种终于诞生了,因为出生地是皇城北京,因此被称为“京剧”。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各个行当人才辈出。一提到京剧的行当,大家自然就想到生、旦、净、丑,不过早期的京剧可不止这四个行当。京剧早期有“十行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不同,经过多年不断地整理和归纳,才最终确定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

其中的净行,俗称“花脸”, 又叫“花面”。脸上勾画脸谱,扮演男性角色。净行扮演的角色大都是性格偏激、气质异常的人物,或是粗犷豪迈,或是阴险凶残,或是刚烈耿直,或是鲁莽诚朴。

而丑行,则俗称“小花脸”。在京剧中,脸谱主要出现在净行和丑行这两个行当中。脸谱是京剧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用抽象和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人物的面貌特征,以图案化的脸谱揭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京剧脸谱吸收了徽、汉、昆、秦各个剧种的精华,顺应着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逐渐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京剧脸谱的图案及脸谱颜色的运用,都起着表现剧中人物个性的作用。京剧脸谱图案纹样丰富,从五官结构上可把脸谱图案划分为:眉窝纹、眼窝纹、鼻窝纹和嘴窝纹。

除了从五官结构上对一个人物进行具体刻画,还有用某个简单符号代替复杂个体,以抽象的图形解析某个角色人生经历的离形图案。这类图案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两大类:具象类图案和抽象类图案。具象类图案即为各类具体的事物,大到日月星辰,小到花草鱼虫,无所不有。抽象类图案则多为一些云纹、水纹、火纹等。

京剧脸谱按颜色划分,可以分为红脸,绿脸、蓝脸、白脸、黑脸、黄脸、紫脸、金银脸等。关于京剧脸谱的颜色,行里有个顺口溜: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京剧脸谱的颜色代表着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如红脸代表忠义,紫脸表示孝顺,黑脸表示正直,粉脸表示德高望重,水白脸表示奸诈邪恶,油白脸表示狂傲自大,黄脸表示狠毒,灰脸表示贪婪,蓝脸表示勇敢,绿脸表示暴躁,金银脸则表示神仙和妖怪等。

如今,京剧作为国粹,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与之相关的京剧脸谱,也成为一项独立的非遗,以工艺美术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