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米其林指南与路人的不堪

 香甜夹心 2020-09-15
最近抢热点的,大概是北京米其林指南红宝书的发布,于是各个跟美食沾点边的号都在起哄,大概的一致声音就是不齿,甚至有将豆汁,卤煮,爆肚说成ICU三巨头,普遍批判米其林指南的不靠谱。

其实以目前纯以话题流量论胜败的角度来说,米其林指南是赢了。在这个网络资讯近乎泛滥的时代,还在坚持出实体书,简直有些不识时务,但在买过几本书看过之后,才知道其实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大部分批判的人,只是看了下榜单,然后以自己的印象来发言而已。而在这个年月,唯有对权威的蔑视,才能得到最底层最多人群的共鸣。

语不惊人,死不休。

其实米其林的靠谱与否,一直是个话题。从国内最早的上海版开始,我去吃过他推荐的某家一星级本帮菜,简直不忍下咽的差劲,这还算是地域差的并不远的范围内,民间口味都比较接近的情况。

最多的解释是,米其林以法餐的标准,不懂中国菜的精髓。

这话有没有有道理?有。地域不同环境不同习惯不同风俗不同,口味当然不同。法国人不懂中国菜的滋味,那么上海人你懂北京味道吗?

一群外乡人溜溜的跑北京去吃纯正京味,骂了个遍,进了ICU,即便看着北京人在店门口排长队,也觉着这东西压根就不能吃,其实是不是跟法国人跑到中国来看见皮蛋是一样的心态?中国人可以骂法国人不吃皮蛋是不识货,那么北京人能不能骂不喝豆汁的上海美食家是假行家?法国人能不能骂中国人受不了蓝霉奶酪味是不懂吃?

要做一个评点美食的人,口味的兼容性很重要。我家乡有一些个也算做美食评论的人,却只吃得了小县城那几十平方公里内的口味,离了这地界,无锡太甜苏州太装上海太杂南通是江北,哪有什么好吃的。这种适应度,评价的东西怎么可能具有可看性?但还是少不了一群同样井底的蛙群来捧场。当然,口味这事不能勉强,不能一定要他接受他接受不了的东西,但当他强行将别人能接受的味道贬至一文不值得时候,却坚定的以为自己才是宇宙唯一口味真理。

眼界决定境界,夜郎国就那么大。

所以当一群人褒贬米其林指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这或许真是代表了北京人喜欢口味,而你千里迢迢跑来感觉上当受骗只是因为自己的兼容性不够?却错把自己的狭隘当做公义。我们可以不喜欢米其林指南上的任何东西,却不可以将自己当做是所有人都喜欢的风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