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殷墟甲骨文

 历史探奇 2020-09-15

2017-03-16

话殷墟甲骨文

H3︰661

话殷墟甲骨文

H3︰886

话殷墟甲骨文

  屯南1128

  殷墟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目前发现有文字的甲骨约十五万片,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今天的讲座就甲骨文的发现、发掘、甲骨文的特点与学术价值及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等四个问题进行讲述。

  一、甲骨文的发现

  (一)什么是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甲,指的是龟甲,骨,指的是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我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距今约六千年)始,流行一种习俗,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占卜时卜者将龟甲、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纹的形状,然后根据裂纹的状况来判断吉凶。古人使用过的占卜后的甲骨,埋藏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将它们发掘出来,这就是考古学上的甲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黄河流域的卜用甲骨,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陕西、湖北、四川、甘肃等许多地方的古代遗址都有出土。到了商代,用甲骨占卜的风气很流行,商朝灭亡后的西周早期,也有用甲骨占卜,但已不大流行了,不过这种风俗并未绝迹,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甚至保存至现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H3︰559                    殷墟花园庄东地卜甲钻凿形态(H3︰52)4∕5

  甲骨文,是指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后期(前1300年-前1046年),占卜之风极盛,商王朝设立了专门的占卜机构,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当时,每当占卜完一件事情以后,常常将所卜问的内容,以后应验的情况刻(或写)在甲骨上面,这就是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有多种称呼:1、“甲骨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称呼是由于甲骨文大多数与占卜有关,但这不全面,因甲骨文中也有一些与占卜无关的记事文字。2、“龟甲文”、“龟版文”或“龟甲兽骨文字”,这是按占卜材料的质地来称呼的,但甲骨文中还偶见虎骨、鹿骨、人骨刻辞。3、“契文”、“甲骨刻辞”、“殷契”、“甲骨刻文”,这种名称是由于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契刻的,但是在甲骨文中也有少数书写的文字。4、“殷墟文字”、“殷墟遗文”,这是以其出土的地点来命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郑州及山东济南大辛庄都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可见“殷墟文字”的称呼是不合适的。总之,以上的这几种称呼都不够全面、不够科学,我们认为还是将它称“甲骨文”为好。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兽骨刻辞

  (二)甲骨的整治、占卜与刻辞

  商代占卜用的甲骨都要经过整治。若龟甲,则先要将龟腹甲与背甲从甲桥处锯开,分成腹甲与背甲两部分,再将背甲从中部锯开,分成左右两部分,有的背甲在中部还要钻孔,称为“改制背甲”,然后将龟甲的表、里刮磨干净。若是牛肩胛骨,则将反面突起的骨脊锯去,然后切去骨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通常还要切除臼角茎块部分,形成一个似曲尺形的直角缺口,再将肩胛骨的正、反两面刮磨光滑。

  甲骨整治之后,在其反面(少数在卜骨之正面),挖出椭长形、长方形、梭形或橄榄形的竖槽,这在甲骨学上称之为“凿”,在“凿”的旁侧再挖出椭圆形或半圆形的窝,甲骨学上称之为“钻”。占卜之时,卜人用火炷(可能是燃炽的荆条)在“钻内”或“凿”旁烧灼,这样,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卜”字形的裂纹,甲骨学上称之为“卜兆”,占卜的人根据卜兆的状况来判断所卜问事情的吉凶,占卜之后,将所卜问之事情及应验的结果刻或写在甲骨上。殷墟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的纪录,是卜辞,但还有一部分是记事刻辞,如记龟甲来源的刻辞,记录某一事件的刻辞(牛头刻辞、虎骨刻辞、鹿头刻辞)等,还有一些是干支表,一些是习刻。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上就有两片记事刻辞拓片摹本,一片是第七次发掘的兽骨刻辞(第2242号拍品),内容是有关战争的,还有一片是第三次殷墟发掘的鹿头刻辞,内容是有关田猎的(第2231号拍品)。

话殷墟甲骨文

王懿荣

  (三)甲骨文的发现

  殷墟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至今已117年了。关于甲骨文的发现,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即王懿荣(1845-1900)从中药的“龙骨”中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在1899年秋(光绪25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得了疟疾,请医生看病,开了处方后,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药店买药,王懿荣将买回来的中药打开来一一检验,发现里面一味名“龙骨”的中药上,刻有一种从未见过的古文字,非常惊奇。王懿荣是一位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较深的造诣,经研究,他认为是商代的文字,便派人用重金将达仁堂中带有文字的“龙骨”买回来,同时又收购北京城其他药店的有字“龙骨”,以后他又从山东潍县姓范的古董商手里收购甲骨文,不到一年,他买入的甲骨达1500多片。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但是不大可靠,学术界相信的不多。因为,其一,龙骨做中药都是碾碎出售的,据小屯村民讲,药店不收有字的骨头,他们常把甲骨上的字刮掉才卖。所以从药店买回来的中药里发现甲骨文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其二,当时菜市口外,没有叫达仁堂的中药店,而王懿荣的家在王府井锡拉胡同,附近也有一些大药店,家人不会舍近求远到菜市口买药,所以这个故事不大可信。

  但是,王懿荣最早发现和收购甲骨这是事实,在他的次子王汉章写的《古董录》和一些早年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刘鹗、罗振玉、王国维、明义士等的著作中都有记载,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甲骨文发现的时间是在1989年,最早发现、鉴别并收藏甲骨文的人是王懿荣,他在甲骨学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这一年,天津的王襄和孟定生对殷墟的有字甲骨也进行鉴定与收藏,他们在甲骨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话殷墟甲骨文

中研院旧拓殷墟出土甲骨文字13.2×20.7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31号
成交价RMB:74,750

话殷墟甲骨文

罗振玉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摹绘甲骨文20.4×51.8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41号
成交价RMB:17,250

  (四)甲骨文出土地

  ——殷墟的确认

  早期的甲骨收藏家所得之物,都是从古董商人手中购得,这些古董商人为了以甲骨牟取暴利,便对甲骨出土地秘而不宣,他们诡称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或卫辉。最先认定甲骨文出土的真正地点是殷墟的学者是罗振玉(甲骨四堂之一的罗雪堂)。他于1901年在刘鹗家看到甲骨文字拓本,由此对甲骨产生浓厚的兴趣。1906年他移官北京后,开始搜购甲骨。1908年他从古董商人范某口中设法打听到甲骨文出于河南西五里的小屯村,与此同时,他又从甲骨文中认出十几个商代后期的帝王名号,认识到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留下的遗物。1911年他派弟弟罗振常和内弟范兆昌等人前往殷墟小屯收购甲骨及商代遗物,并将收购的文物及甲骨,刊布于《殷虚古器物图录》一书(1916年罗振玉编)中。这次嘉德甲骨摹本中的第2241号拍品就是该书的第四片完整的牛胛骨,长44厘米。这是董作宾先生作的摹本,上面的卜辞内容是有关武丁时期伐方之事,很重要。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殷墟宫殿区遗址                                  殷墟遗址王陵区

  二、甲骨文的考古发掘

  自甲骨文被发现以后,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收藏家、古文字学家不惜重金搜求,这样一来,它的售价日益昂贵,从过去一斤才卖制钱六文,飙升到每版银二两,甚至每字银二两。小屯村民为了赚钱,竞相挖掘有字的甲骨出售,自1899年至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殷墟前的29年间,村民的私掘活动较清楚发掘地点的就有九次,出土的甲骨文达十万片左右。这些非科学的发掘,旨在掏取甲骨,对甲骨埋藏的情况及周围的遗迹全然不顾,所以,与甲骨同出的器物往往全被毁掉了。这样的乱掘,使殷墟遗址遭到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所得者一,所损失千矣”。同时,由于外国人的染指,数以万计的甲骨文流散国外,给我国的学术研究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些情况使学术界感到十分焦虑。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殷墟发掘计划书22.5×21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43号
成交价RMB:368,000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由著名学者傅斯年任所长。傅斯年对殷墟地下还有没有可能出甲骨的问题十分关心,因为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殷墟甲骨可能已“宝藏一空”。在该年7、8月,傅斯年派考古组通讯员董作宾到洛阳调查三体石经和到安阳调查殷墟甲骨。完成这两次调查后,董作宾写了《洛都石经·殷虚甲骨调查报告暨发掘计划书》,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有这份珍贵的文稿(第2243号拍品)。董作宾在殷墟的调查工作深入细致,他先与了解当地情况的中学校长交谈,又向安阳城内古董商调查,然后又到小屯村调查,向村民收购了百余片小片甲骨,还到小屯村北察看甲骨文出土之地点。董作宾的调查报告认为殷墟“甲骨挖掘确犹未尽”,他说:“甲骨既尚有留遗,而近年之出土者又源源不绝,长此以往,关系吾国古代文化至钜之瑰宝,将为无知之士人私掘盗卖以尽,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领导,很重视董作宾的调查报告,便于1928年10月派董作宾等人到殷墟进行发掘工作。从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发掘。解放后自1950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继续在殷墟进行考古工作。八十多年的殷墟发掘,发现了三万五千多片的有文字的甲骨,占甲骨文总数(15万片)的24%,从数量看不算很多,但是农民私掘出土的甲骨文多属小片,其上的文字大多较少,而考古发掘品,大块和完整的甲骨数量多,其上的文字也多,内容丰富,而且科学发掘的甲骨,是按田野操作规程获取的,可以了解甲骨埋藏的状况及与甲骨共存的其它遗物,因而它的学术价值远高于私掘品。

  1928年至1937年间的十五次殷墟发掘,有十二次发现了甲骨文,解放后的多次发掘也陆续有甲骨文出土。其中有十次较重要的发现(1937年以前六次,解放后四次)。下面主要介绍这次拍卖的甲骨拓片中有关的三次较重要发现。

话殷墟甲骨文

大龟七版出土示意图

  (一)侯家庄HS:20坑出土的大龟七版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拍品中有大龟七版的一、四、五版拓片。这几版甲骨是出于1934年4月1日在第9次殷墟发掘期间发现的HS:20坑中。该坑平面近圆形,口部距地表0.6米,东西直径5米,南北径4.5米,底部不平,最深处距地表4.4米。坑之西壁有台阶五级和一段斜坡,是当时人们上下的通道。

  4月11日下午,快收工的时候,在HS:20坑的东北角,距地表1.5米深的硬黄土中,发现了几块大龟甲,分为南北两组,错落着相叠压,南边的一组有6个完整的腹甲,反面朝上,露出密集的钻、凿、灼痕迹,它们很牢固地粘贴在一起。北边的一组,是几块破碎了的背甲,散置成层,压住了六个腹甲的一部分。这时天色已晚,这些龟版附近的黄硬土坚硬,难以剔除,于是发掘者将龟甲连同硬土一起挖起,用厚软的棉絮垫裹,放在筐子里,带回安阳城内的工作站。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题记,中研院旧拓殷墟出土
大龟七版之四拓片26×34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23号
成交价RMB:138,000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题记,中研院旧拓殷墟出土
大龟七版之一拓片28×34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21号
成交价RMB:126,500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题记,中研院旧拓殷墟出土
大龟七版之五拓片43.5×32cm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第2222号
成交价RMB:149,500

  如何将这些与硬土紧密地粘在一起的龟甲揭开,又不伤及甲表上的文字?这是甲骨清理工作中颇费思索的技术难题。董作宾主持这个坑的发掘工作,他与大家商量后,决定采用热敷法。4月11日晚上,他让技工烧开水、备毛巾、削竹签,把开水倒入盆中,将毛巾浸在开水内,然后取出热毛巾敷在龟版上,用它的热湿之气向龟版的夹缝中浸入,持续着一条又一条的热毛巾换着敷,终于把硬土敷软了,再用竹签轻轻地剔除龟版之间的土屑。四、五个小时之后,一片一片的大龟版便揭开了,每版卜甲上都布满文字。这时已经过了十二点了。虽然,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但董作宾等几位考古工作者,毫无疲倦之感,大家精神十分振奋。

  这七版大甲,六版为腹甲,一版为背甲,共有127条卜辞。它属于廪辛、康丁时期的卜辞,即甲骨文分期中的第三期。卜辞的内容涉及田猎、战争、祭祀、天气、卜夕等。如:

  大龟七版之一主要内容是“方”(指殷王朝西北部的一个方国)来进犯,如何应对,是否要出战,是否要追击,派管理兵马的马亚还是派戍、或者派亚去抵御“方”的入侵。

  大龟七版之四内容有关祭祀(祭祀祖丁、父甲)、田猎等事。(田猎的动物为兕,即野牛。)

  大龟七版之五内容是占卜“今夕亡(祸)”,即占卜晚上是否没有灾祸,平安无事?

  大龟七版对于甲骨文与商代史的研究有较重要的价值。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YH127甲骨坑起运的情景一                       YH127甲骨坑起运的情景二

  (二)H127坑

  1936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原计划在6月12日结束工作,在当天下午,在H127坑发现了成堆的卜甲,清理了一个多小时,取出三千多片小卜甲,许多龟甲上都有文字。负责发掘该坑的王湘、石璋如喜出望外,准备第二天竭尽全力将坑中的甲骨清理完,可是第二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才清理了一层甲骨,而坑中的甲骨还有一米多厚,要全部取下来,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他们决定改变工作方法,一方面继续清理,一方面雇工钉箱。考古组成员在工地风餐露宿,挑灯夜战,奋战了四个昼夜,做了一个长与宽为1.8米、厚1米多的大方木箱,将甲骨连同灰土都装进大木箱之中。

  小屯东北地离火车站五里,当时的运输工具很落后,要把重达五、六吨的大木箱运到火车站是很困难的。王湘、石璋如请安阳最有运输能力的李某负责此事(据说此人负责运过袁世凯的棺木)。他将大木箱吊棺式的绑在一根粗木杆上,用64名杠房工人(每边32人),把木箱当作棺木来抬。因为人多,需要步调一致,便以打锣为号,第一声锣准备,第二声上肩,第三声挺身,第四声开步走。结果到敲第三声锣时,大家一挺身,木杠断了,箱子纹丝不动。后来王湘与石璋如只得自己组织参加发掘的工人来运输。他们用农村盖房子的檩(榆木)作粗木杠,用48名身强力壮的工人来抬,因木箱太重,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足足花了两天时间才走完五里路,把大木箱运至火车站。

话殷墟甲骨文     话殷墟甲骨文

1936年小屯H127坑平、剖面图          改制的穿孔背甲

  甲骨箱运至车站后,天不作美,如注的大雨连续多日,直至7月4日运到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到了史语所,甲骨大木箱放置于该所的图书馆楼下大厅内,在董作宾的指导下,胡厚宣等人对甲骨进行剔剥、绘图、清洗,一片片编号取出,经过3个月紧张的工作,室内的清理工作才结束。

  H127坑,坑口呈圆形,直径1.8—2米,坑口距地表1.7米,坑底距地表6米。坑内堆积分三层:上层黄土,中层灰土与龟甲,下层灰绿土。中层的龟甲层厚达1.6米。出土时龟甲互相叠压,排成由北至南的斜坡状,在甲骨堆中有一具蜷曲的人骨架,紧靠坑的北壁,石璋如认为是掌管龟甲的卜人,以身殉职。

  H127坑,共发现甲骨文17096片,是殷墟发掘以来最大的收获。甲骨文的时代属于武丁时期,内容十分丰富,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间杂事,涉及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丙》302                             YH127 坑出土填色卜龟

  此坑不但甲骨数量多,而且还有许多重要的现象:

  1、甲多骨少。卜骨只8片,其余17088片均为卜甲,再结合过去小屯出过单埋卜骨的窖穴,推测当时甲与骨经常是分埋的。

  2、完整的卜甲数量多,近三百版。

  3、发现改制的背甲,中部钻有圆孔,可知殷人可能将甲骨穿成简册。

  4、发现了用墨或朱砂书写的文字,知道殷人已用毛笔。

  5、字中填朱填墨较常见,常见大字填朱,小字填墨的情况。

  6、发现刻画龟甲卜兆的现象。

  7、记龟甲来源的刻辞较多。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题记 大龟甲拓片 20.5×31cm
中国嘉德 2016 秋季拍卖会第 2224 号 成交价 RMB: 126,500

  这次拍卖的五片拓片出于H127坑的卜甲,内容也不错,如拍品2224号,即《乙》的6692,后来张秉权又将该片与《乙》2218缀合,成为一片完整的龟甲(即《丙》302)。

  该版卜辞主要内容是卜问子商伐基方缶之事。基方是晋南的方国,缶当为基方的一支强宗大族。卜辞的时代为武丁。如该版首甲上的两条大字卜辞为:

  “辛丑卜,贞:今日子商其基方缶?五月。”

  “辛丑卜,贞:今日子商其基方缶弗其?”

  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还有多条卜辞伐基方缶的,经学者研究可知这次战争长达四个月,最终将基方缶平定。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赵元任、李济等信札、手稿、拓片合册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 2016 秋季拍卖会第 2248 号 成交价 RMB: 218,500

  中国嘉德2016秋拍有《乙》6703正反面(第2248号拍品)

  《乙》6703正面内容是有关祭祀的,祭祀的对象为祖辛、妣庚。反面是《乙》6704,“雀入二百五十”。

  《乙》7153,也有记事刻辞“雀入二百五十”,这种刻辞不是卜辞,它的意义是胡厚宣先生最先考释出来的。他认为“入”是动词,表示贡纳,意为雀(人名)贡纳商王朝250个龟(拍品第2231号)。

  拍品第2227号,即《乙》6962,内容是卜问天下不下雨的。

话殷墟甲骨文

中研院旧拓殷墟出土正反面甲骨文字 14.7×19.5cm
中国嘉德 2016 秋季拍卖会第 2227 号 成交价 RMB: 55,200

  (三)YH251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中,有两片卜甲(拓片)是出于该坑。YH251是1937年3月殷墟第15次发掘时发现的,坑口呈长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宽1米,坑深9.1米以上,形制规整,在坑的东西壁发现脚窝。大版的龟甲发现于黄夯土之下的绿灰土、红硬灰土、杂绿土中,龟甲层厚0.8米(大版的龟甲多发现于深2.1-2.2米处)。该坑出有字卜甲281片,无字卜甲1286版,是第15次发掘中出土有字卜甲最多的一个窖穴。

  H251坑所出的卜甲的占卜主体(即卜辞的主人)不是王,而是与王有血缘关系的高级贵族。所以,甲骨学者认为,该坑的卜辞属“非王卜辞”。

  这次拍卖的拍品第2233号,内容有关卜问的生育、祭祀妣庚、宅居正地及妇子无疾等。

  另一片拍品第2225号,主要内容有关祭祀妣庚、妣丁、母庚等女性祖先用何种牲畜。

  非王卜辞对于研究商代的家族形态有重要的意义。

话殷墟甲骨文

YH251 非商王卜辞

话殷墟甲骨文

YH251 非商王卜辞

  三、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甲骨文单字有4千多个,其中经过考释并为学术界公认的字只有1千多个。它能完整地记录语言,是我国最早的具有一定体系和有较严密规律的文字。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甲骨文的特点:

  1、字形。从字形上看,甲骨文的每个字由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条互相配合,形成方块或长方块的单个文字,这种方块字形,是我国汉字的重要特点。

话殷墟甲骨文

从上至下:表一、表二、表三

  2、结构。甲骨文字体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我国古文字学家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例证,其中较多的是前四种(见表一)。甲骨文的象形字,是以简略的线条形象地勾勒出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如鹿,突出其分叉的大角;象,突出其弯卷的长鼻和肥硕的躯体;牛与羊,像正视的牛、羊头部之形,以头部表示全体,二者角的形态有区别,牛角上伸,羊角卷曲下垂;豕(猪)与犬,均作侧视形,前者腹大,短尾下垂,后者瘦身,长卷尾。会意字,通常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合并起来,使其发生内部联系,表达一定的意义,如即,一侧为盛食物的器具,另一侧为人跪着进食之形,会即就之意;既,作人食罢掉头欲离开之形,会既意。陟与降,均从阜从二止(足),前者二止向上,会登高之意,后者二止向下,会降落之意。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相结合而成,形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音读,如洹与河,形符均为水形,前者亘声,后者可声;盂,下部形符为皿,上部声符为于;雉,从隹矢声等。这类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没有象形字和会意字多,但因造字简便、易读,至秦汉以后发展成为汉字的主体。指示字,是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表达出较为抽字的概念。如上与下,以一弧线(或直线)为基准,再以一短画为指示符号,短画在上是上字,短画在下是下字。

话殷墟甲骨文

逐鹿获                   获象

  3、行款。多数甲骨文是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在一些兽骨记事刻辞中,文字是先自上而下,再自右而左的排行。这种排列方式,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4、语法。甲骨文有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多种词类,句子的主要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与今天的汉语基本相同,可以说,它奠定了汉语语法的基础。

  以上四点表明,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它是汉字的鼻祖。与后代文字相比,甲骨文还有其独有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

话殷墟甲骨文

一字异形“洹”

  1、一字异形。字的结构不太固定(见表二),即一个字既可正写又可反书,如卜、父;字的偏旁可左右(或上下)移动,如得、御,其中得字还增加偏旁彳;字的笔划或多或少,如表(二)中的得、雨、田等,再如,这次拍卖品中的第2240号,即《甲》903的洹字,也属一字异形,有两种不同的写法。

  2、异字同形。如山与火、甲与七、子与巳、正与足、月与夕、六与入、女与母等均二字同一形体。

  3、合文。甲骨文中合文较普遍,即把两个或三个字刻(或写)在一起,在行款上只占一个字的位置。二字的合文较多,如上甲、祖乙、五十、三千等,三字的较少,如十二月。合文多见于数字、月份、祖先、庙号、习语等(见表三)。

  甲骨文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祭祀、农业、畜牧业、田猎、军队、方国、战争、官制、刑法、天文、气象、疾病、吉凶梦幻、妇女生育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绝大多数属于卜辞,有一定的格式,要读懂它,需要了解甲骨文最基本的专业用语和甲骨文例。

  甲骨文中的最基本的专业用语有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六个部分。

  署辞:是记述甲骨来源的记事刻辞。它主要刻于甲桥、甲尾、龟背甲反面边缘、牛肩胛骨骨臼、骨面下部边缘。如前面提到了《乙》6704“雀入二百五十”,属于署辞,它刻于占卜之前。

  兆辞:刻在卜兆的旁侧,记卜兆的次第及状况。如兆旁的一、二、三、四、五等数字,和二告、不玄冥等辞。

  前辞:亦称叙辞,记述占卜的时间和主持占卜的人名。

  贞辞:亦称问辞,记述占卜时所卜问的事情。

  占辞:记述王或卜人观察卜兆后所作出的判断。

  验辞:记述所卜问之事以后应验的情况。

话殷墟甲骨文

《合集》 4138

  下面以《合集》14138为例:

  戊子卜,贞:帝及四月令雨?一、二、三、四

  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一二三四

  王占曰:丁雨,不辛。

  旬丁酉允雨。

  “戊子卜,贞”是前辞,记戊子日进行占卜,由卜人卜问。“帝及四月令雨”,“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是贞辞,两条卜辞左右对贞,卜问上帝到这四月会不会命令下雨。“王占曰:丁雨,不辛”是占辞,即商王看了卜兆作出判断说,在丁日下雨,辛日不会下雨。“旬丁酉允雨”是验辞,记到了第十天丁酉,果然下雨了。卜兆旁的“一二三四”是兆辞,表示占卜的先后次序。

  在甲骨文中,包括这四部分内容的卜辞不多,大多数卜辞都省去其中的某些部分,最常见的是省去占辞与验辞,只留前辞与贞辞。

话殷墟甲骨文话殷墟甲骨文

大龟四版

  (二)甲骨文的学术价值

  1、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之前,使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商代距今年代久远,在先秦典籍中保留的商代史料相当贫乏。在辛亥革命后,我国史坛受西方的影响,疑古之风甚盛,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不少人对殷商历史存在疑问,甚至认为西周以前的历史都不可靠。甲骨文发现以后,著名学者王国维于1917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论文,在这两篇名著中,他将《史记·殷本记》中的先公先王之名,与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先公先王之名作了对照,发现两者大体相同,从而证明司马迁写的《殷本纪》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一重要发现,把我国有文字可征的历史上推了近千年,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同时,由于甲骨文内容涉及到殷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

  2、甲骨文对我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一定体系和严密规律的文字。它的字形、字体结构、行款、语法等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又由于甲骨文是较成熟的文字,在它之前必定有更古老的文字,这就促使学者去探求我国古文字的起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前期的不少遗址中,在陶器、玉石器、骨器上都发现过一些符号或原始文字。其中有些原始文字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可视为甲骨文的前身。此外,稍晚的西周金文,是从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发展而来,所以,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也促进对西周金文的研究。可见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甲骨文对世界各国文字产生的途径和特点的研究也很有参考价值。

  3、甲骨文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甲骨文中有较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甲骨文中有关星象、日、月食的记录,特别是月食的记录,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有风、云、雷、雨、雪、阴、雾、虹等的记载,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日常气象,在甲骨文中都有反映。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资料,有丰富的历法资料。当时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一年分十二个月,月有大、小之分,为了调节太阳历与太阴历的参差,还设置闰月,一月分为三旬,以干支记日,将昼夜的时间分为十多个时段等,可见殷代的历法是比较进步的。有不少记疾病的资料,依现代医学的分科,基本具备了内、外、耳鼻喉、牙、骨、妇产诸科,其中有关龋齿的记录较其他国家要早。甲骨文中有关自然科学的资料还有许多,不胜枚举,所以,现在研究自然科学史的学者,都要从甲骨文中寻找资料,或者要吸取甲骨文研究的成果。

  4、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促进了考古学的发展。为了寻找甲骨文,导致了1928年的殷墟发掘。殷墟发掘是第一个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发掘,也是我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对古代都城遗址进行的发掘,它标志着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在我国考古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商代考古尤为重要,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是依据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来确定。不少商代晚期的遗迹、遗物的性质、年代都要依据甲骨文的研究来推断等。

  5.甲骨文对于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因为殷墟甲骨文,是早期汉字的代表,它的形体古朴、典雅,不但是一种实用的文字,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文字。甲骨文在文字的结体和章法上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对中国书法史产生深刻影响。

  由于甲骨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所以它不但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瑰宝,在世界文明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话殷墟甲骨文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艺术
29×56cm
中国嘉德 2016 秋季拍卖会第 2253 号
成交价 RMB: 86,250

  四、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

    董作宾,1895年-1963年,河南省南阳人,字彦堂,号平庐。六岁入塾读经史,1915年肄业县立师范讲习所,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作旁听生,从师王国维开始学习甲骨文字,以油纸影写《殷虚书契前编》拓本。后至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认识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1928年受命调查殷墟,并于十月主持第一次殷墟科学发掘工作。他参加过多次殷墟发掘工作,还参与了其他地点的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1949年1月去台湾,1950年任史语所所长,1963年病逝于台湾。

  董作宾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写有论文二百多篇,专著十多种,由严一萍辑为《董作宾全集》甲、乙编共十二册出版。

  董作宾对甲骨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第一个赴殷墟调查甲骨出土情形,得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促成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时十年之久的殷墟科学的发掘工作,科学发掘获得大量的甲骨文,使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大大提高。

  (二)董作宾参加了八次殷墟发掘(其中三次发掘由他主持),亲自发掘和整理了大批甲骨文,并首创“贞人说”。

  1928年他参加了殷墟第一次发掘后,发现村北朱姓地、刘姓地、张姓地所出的甲骨文字,在字体、文例方面有所不同,从而推测可能是与时代先后有关。1929年的第三次发掘中,在小屯北的“大连坑”南的长方坑内,出土了大龟四版,董作宾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龟四版考释》,将多年来学者迷惑不解的“干支卜某贞”中“卜”与“贞”之间的字考定为贞人,首创了贞人说。

  (三)董作宾在整理和刊布甲骨资料方面做出显著成绩。他将殷墟第1-9次发掘的甲骨文编辑成《殷虚文字甲编》,将第13-15次发掘的甲骨文编成《殷虚文字乙编》,前者发表甲骨3942号,后者发表甲骨9105号,《甲》、《乙》二书开创了著录了科学出土甲骨文的新体例,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的甲骨文资料。

  (五)1933年,董作宾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把1929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的断代的八项标准扩展为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和书体,并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董氏这篇名著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将历时二百多年的殷墟甲骨文区分出五个不同的时期,对研究殷代后期各阶段的历史很有意义,从而将甲骨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六)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自身规律和不少基本问题,如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例、缀合与复原、辨伪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

  (七)董作宾用甲骨文资料研究殷代历法,1945年出版了《殷历谱》,是研究商代历法的巨著,被誉为纪念碑式的著作,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殷历奠定了良好基础。

  (八)董作宾不但是甲骨学者还是一位甲骨文书法艺术家,他的甲骨书法作品字体整肃俊俏,形态变化自然,婀娜多姿,潇洒飘逸,在甲骨文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董作宾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拥有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撰文 / 刘一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