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与甲骨学的学名由来

 許學仁 2022-04-03

王宇信|甲骨文与甲骨学的学名由来

原创 王宇信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2-03-29 17:00

王宇信是当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甲骨学大家,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甲骨学(增订本)》是其从《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开始,经过对《甲骨学通论》的学习和总结、思考,并追踪不断涌现的中国甲骨学研究发展的大量新材料、新成果,由此带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一部通论性著述。本次推送为该书第四章第一节《甲骨文与甲骨学的学名由来》。

图片

殷墟遗址

如前所述,由于殷墟甲骨文典籍失载,学者们对它的名字是茫然无知的。对其称呼五花八门。直到一九二一年陆懋德发表了《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1]以后,陆续发表了不少以“甲骨文”为题的论文篇名,此后才开始称为“甲骨文”。一九二四年容庚发表了《甲骨文之发现及其考释》[2],一九二五年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文中出现节标题“殷墟甲骨文字及其书目”[3],一九三〇年董作宾发表了《甲骨文研究之扩大》[4],一九三一年郭沫若出版了《甲骨文字研究》,一九三三年董作宾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等。不少有影响的大型甲骨著录,诸如贝塚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等等都以甲骨文名其书名了。甲骨文遂成为学界通用的称呼。

“甲骨学”一名的提出则比较晚,是在“甲骨文”一名出现十年以后的一九三一年。周予同在开明书店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甲骨学》,才使“甲骨学”之名第一次出现在甲骨学术界。其后,“甲骨学”就逐渐成为学者较为常用的名词了。诸如下列论述即是:

一九三三年

布那科夫:《甲骨学之新研究》,《通报》三二卷五期。

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商务印书馆。

一九三四年

戴家祥:《评甲骨学文字编》,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二十五期。

李星可:《甲骨学目录并序》,《中法大学月刊》四卷四期。

一九三五年

郑师许:《我国甲骨学发现史》,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期刊》,第二期。

陈竞明:《三十五年来的甲骨学》,《考古社刊》第三期。

一九三六年

小川茂树:《甲骨学之新展开》,《东洋史研究》二卷二期。

一九三七年

蒋大沂:《甲骨学小史》,《民报》,《上海市博物馆周刊》十六期。

一九四三年

胡厚宣:《甲骨学概要》,《大学》二卷一期。

一九四四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共四册,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

一九四五年

胡厚宣:《甲骨学概论》,《论丛》二集下册。

胡厚宣:《甲骨学类目》,《论丛》二集下册。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共二册。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三集全一册。

一九四六年

胡厚宣:《甲骨学简论》,成都《中央日报商朝甲骨铜器展览专刊》上,四月二十日。

胡厚宣:《甲骨学研究之经过》,成都《中央日报商朝甲骨铜器展览专刊》下,四月二十日。

一九四七年

胡厚宣:《甲骨学提纲》,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十三期。

《胡厚宣氏甲骨学研究近况》,天津《大公报·图书周刊》。

一九四九年

胡厚宣:《五十年来之甲骨学》,复旦大学讲义本。

一九五二年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中华书局。

一九五五年

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艺文印书馆。

一九六五年

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艺文印书馆。

一九七八年

严一萍:《甲骨学》,艺文印书馆。

一九八五年

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国立编译馆。

一九八九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濮茅左:《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镇豪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语文出版社。

……

图片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

编著《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

《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等 。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虽然一八九九年甲骨文已被发现,但科学概括出“甲骨文”一名是在一九二一年,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二十多年以后。在甲骨文发现不久,学者们只能从其质料的观察,称其为“龟”(一九〇三年),“龟甲兽骨”(一九〇九年)、“龟甲”(一九一〇年)。或从甲骨上刻有文字,称之为“契文”(一九〇四年)、“书契”(一九一一年);由于孙诒让一九〇四年在《契文举例》中就有“卜事第三”,又经过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认识了甲骨文与占卜有关,因此一九一〇年罗振玉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以贞卜文字为其书名,书中有“卜法第三”,对甲骨文的性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一九一三年以后称之为“卜骨”。[5]而一九一五年以后,或有学者称之为“卜辞”;[6]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所以一九一三年有学者将质料与文字相合称之为“骨刻文”[7],一九一五年有学者称之为“龟甲兽骨文字”[8],或在一九一九年称之“龟版文”。[9]直到一九二一年陆懋德才开始提出“甲骨文”[10]这一较为确切的名称。此后,特别是在殷墟科学发掘出土甲骨文以后,这一名称基本上被甲骨学者所普遍接受下来。

而“甲骨学”一名的提出,较之“甲骨文”一名晚了十年。一九三一年周予同在《中学生杂志》发表《关于甲骨学》,第一次提出“甲骨学”,此后很快为甲骨学界所接受。“甲骨学”一名之所以在这时提出,是一九二八年的殷墟科学发掘,把甲骨学研究从“草创时期”推进到“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

图片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

著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虚文字甲编》《乙编》等。

殷墟的科学发掘,为甲骨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课题,从而促使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扩大》一文的出现。[11]董作宾在此文中“草拟了一个甲骨文研究的范围”,共五大类,二十五小类的研究课题,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把甲骨文作为“金石文字”研究的“契学”范围。正因为殷墟发掘促使“甲骨文研究的扩大”,与前一时期的“金石文字”研究有所不同了。因此,他才提出来“愿与治'契学’的同志一一讨论之”。

《甲骨文研究之扩大》的五大类二十五小类,虽然仍以甲骨文名之,但基本已涵括了甲骨学研究的内容,因而一九三一年周予同提出“甲骨学”,是这一时期殷墟科学发掘推动甲骨学研究取得发展的反映。一九三三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标志着“甲骨学研究突破了传统金石学时期,进入了历史考古研究的新时期”[12],甲骨学由此形成。我们从前面所列篇目可以看出,自一九三一年周予同提出“甲骨学”一名以后,历年出版以“甲骨学”为名的著作所在多有,标志“甲骨学”一名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我们从上列以“甲骨学”命名的研究论作可以看出,愈是对甲骨学诸规律有所发明和阐发的学者,诸如董作宾、胡厚宣等,发表以“甲骨学”为题名的著作就愈多。董作宾的《甲骨学五十年》和《甲骨学六十年》,“对于学术界,将不仅是过去甲骨学研究的总报告,而更是今后研究甲骨学的指程碑”。[13]这是因为“五十年来,经过无数学者的钻研努力,而能够提纲挈领建立起甲骨学体系的,惟彦堂先生。第一,如果没有贞人的发现,就不能作断代的区分。第二,如果没有历谱的建立,就没有正确的殷商年代;也不会知道礼制上的新旧分派。今天十万甲骨离不开这个体系;也就是甲骨已经有了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的基础”;[14]关于董作宾对甲骨学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书第十五章第三节将作系统论述。另一位甲骨学大师胡厚宣,在一九四三年写出了《甲骨学概要》,一九四四年、一九四五年出版了名作《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四册)、二集(上下)。《甲骨学商史论丛》“对记事刻辞、卜龟来源、文字释读、校对重片等方面也有所论述,并对甲骨学史也进行了总结”。[15]特别是胡厚宣一九四五年的《甲骨学概论》,从辨名、出土、时代、类别、尺寸、数量、卜法、卜辞、文例、字数、长文、典册等方面对甲骨学进行了结论性的论述,反映了自一八九九年殷墟甲骨文发现以来,特别是一九二八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甲骨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而文后所附的八十八个注解,反映了五十多年来学者们对甲骨学规律的探索和追求。除《甲骨学商史论丛》外,胡厚宣还撰写了不少研究论文和出版了多种甲骨书刊,涉及了甲骨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些重要论著与《甲骨学商史论丛》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推动了这一时期甲骨学研究的发展。胡厚宣对甲骨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本书第十六章第三节有详细论述。

[1]载《北京晨报副刊》,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2]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一九二四年。
[3]载《学衡》,第四五期,一九二五年。
[4]载《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一九三〇年。
[5]〔德〕穆勒:《中国古代卜骨论》,《人类学杂志》,第六期,一九一〇年,又:〔英〕库寿龄:《河南之卜骨》,《亚洲文会杂志》,第四十五期。一九一四年。
[6]王国维:《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雪堂丛刻》所收(一九一五年)。
[7]〔英〕金璋:《古代骨刻文中龙龟文研究》,一九一三年七月。
[8]〔日〕后藤朝太郎:《龟甲兽文字之研究》,日本《东洋学报》,四卷一期、五卷一期,一九一五年。
[9]〔日〕后藤朝太郎:《殷代龟版文中之族字》,日本《民族与历史》,一卷三号,一九一九年。
[10]陆懋德:《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北京晨报副刊》,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1]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扩大》,《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一九三〇年。
[12]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第四八二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13]严一萍:《甲骨学五十年》序,艺文印书馆,一九五五年。
[14]严一萍:《甲骨学五十年》序,艺文印书馆,一九五五年。
[15]王宇信:《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与胡厚宣教授的贡献》,《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图片

《中国甲骨学(增订本)》(上下)

(经典力量)

王宇信著

文章来源:

       王宇信|甲骨文与甲骨学的学名由来  https://mp.weixin.qq.com/s/k3N0ImZXNJQ-QKIPZz8Go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