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注意了!天津8至15岁中小学生15.1%有抑郁症

 板桥胡同37号 2020-09-15

可怕的抑郁症

极高的自杀率

痛苦不被理解

抑郁症,

是自杀率最高的疾病。

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

而在天津

8—15岁的儿童,

就有15%的人患病,

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0

1

日益泛滥的抑郁症

如今,抑郁症渐渐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种心理疾病。

但还有许多人单纯的认为抑郁症是一个人的矫情、是抵抗能力差、是自作自受

近期一个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的一条关于抑郁症的看法,并冲上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正如博文中呈现的那样,在我国,有太多太多的父母对于孩子身上的心理疾病毫无察觉,甚至有的父母就是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背后推手

0

2

天津儿童:抑郁症高发人群

天津市安定医院最近完成的天津市青少年心理调查研究显示,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

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 22.2%。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及早请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

据主持此次调查的孙凌医师介绍,有抑郁心境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存在睡眠障碍,这可能与睡眠时间不足或压力大导致睡眠质量差有关,而睡眠问题与情绪抑郁又可能互为因果。

另外,自卑自责、兴趣丧失、思维联想困难、精力和食欲减退以及自杀观念等症状的出现,随时威胁着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专家分析,抑郁症与家庭环境分不开,往往使得社会人群中最脆弱的部分---儿童青少年造成了伤害。

为什么本应是孩子温暖港湾的父母与家庭,反而往往成了孩子抑郁最主要的原因呢?

0

3

中式家长导致抑郁症

01 习惯性打压否定

在生活中有许多爸妈时常会把否定和打压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而且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也不分地点。

他们通常会这么对孩子说这些话:“你怎么这么笨呀,这点事都做不好”、“怎么老是磨磨蹭蹭,冒冒失失的”、“要你帮个忙而已,什么都不会做,还帮倒忙”··········

还会在客人或者别的亲戚面前说孩子,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父母那辈接受的教育也同样是要以打压否定为主,于是当了父母之后,对自己的孩子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和策略。

02 缺乏同情和同理心

原本忙了一天,回家见到家人应该是高高兴兴的,但是有很多父母会把白天工作上积压的情绪和负能量带回家。

这时,孩子就成了这些父母的“情绪垃圾桶”,孩子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稍微做错了,等来的就会是狂风暴雨般的打骂和责罚。

长此以往,孩子积压了许久的情绪和心里话无法释放出来,便很容易演化成心理疾病。

03 觉得孩子跟抑郁症不沾边

抑郁症在过去可以说是鲜为人知,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心理疾病是什么。

总是主观的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遥不可及,自己一辈子不会得这个所谓的“病”。所以这些父母也同样的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天天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又照顾的这么好,心理疾病又谈何而来?

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正在慢慢渗入现代的各个家庭。

04 缺乏对心理疾病的了解

都说“无惧源于无知”,父母对于心理疾病的“无惧”,其实就是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无知”。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是存在着程度的区别。

在这个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溺爱等等都会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0

4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父母来守护

现在的心理医生岗位相对较少,看诊费用也相对较高,那么预防和父母的帮助就更加显得尤其重要,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对孩子太专制,而要努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为孩子创造和谐、幸福、奋发向上的条件。

2.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不要以偏概全。

3.要对孩子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不要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走好人生之路。

4.父母不要盲目攀比,要比孩子的优点、比贡献、比正气。

5.父母要尊重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被别人看作大人,在心理上要求独立,更需要父母的肯定、接纳和尊重。

6.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向孩子说心里话,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如果你是经常打击孩子的否定型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的理想型父母等,一定要开始学习和改变自己,别再给孩子造成过高的心理负担。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塑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互相尊重,彼此互爱,平时多花一点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