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文学:琉璃桥记 ||益见

 益博社会工作 2020-09-15

琉    璃   桥   记

郭  文  学 

修桥铺路,古曰“王政”。旧时,南阳府城及四关寨垣有石梁数架,为明清时期所建。其时,府县文庙泮池上各有汉白玉石梁,名曰“寰桥”。永安寨(西关寨)大寨门外的梅溪河(俗曰“万湾儿河”)上有石梁,名曰“春风桥”(又名“吃虎桥”)。温凉河上石梁三架:北为北寨门外的魏公桥,明唐府承奉正魏寿建;中即医圣祠的寨门前,有桥曰“七孔桥”,又名“仁济桥”;南即观音阁寨门外名曰“观音阁桥”者。万安寨东南隅另有石梁,横跨于深壕之上,名曰“琉璃桥”。琉璃桥北连河街,南接小东关。桥之北,右侧是白河码头,是在温凉河入白河的河口处,而装运煤炭、柴草的船只并不在此卸货,而是径穿琉璃桥桥孔,至闸口下方始卸载。左侧为河大王庙,庙祀河神,亦是白河航运业的会馆。琉璃桥的西北方,即元明时期的宛城驿、明清时期的宛城递运所,京师达于云贵川边陲的万里驿道迳琉璃桥,出南关大寨门,越襄阳渡(南关大寨门白河渡口),南接“宛襄古道”。宛襄古道即著名的“宛郢古道”的北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古宛邑去往楚都下郢的古道,楚灭后始名“宛襄古道”。桥之东濒临淯水(白河古称),水之彼岸有瞭望台,据《南阳市地名志》(1992年)考:“城南柳林庄西南,有一瞭望台,同治三年七月(注:三年为元年之误),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所建,台已坍塌,台前跑马地今已为农田(注:现为居民区)。”时太平军围攻南阳城,建台以窥伺城内。桥之南为奎章阁。“奎章”亦作“魁星”,奎章阁有二。一是在城垣东南隅之上,明建,亦是敌楼;另即此阁,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建成。清咸丰以降,民变迭起,时局不靖,故建阁以护桥。奎章阁面阔7.45米,进深8.15米,上为平台,台高6米。台上为阁楼,登临一望,四周之景尽收眼底。阁为骑楼,横跨于驿道之上。同治二年(1863),议环城筑四圩,状若梅萼。已,改为土郭。光绪二十七年(1901),增修土郭,断为四圩(四关),始从初议。阁为淯阳寨(南关寨)的东北寨门。清末以降,奎章阁失修,阁顶朽腐,瓴瓦不时飘落伤人,阁楼于1964年拆除。随着古城的修复,为給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亦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由市古建所设计,市城管局主持,于2018年重新建成奎章阁阁楼。阁之南为甘露庵,临阁而建,为南阳佛教八庵之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南阳总兵周邦宁建。此庵位于驿道边上,初建时为施茶处,“甘露”二字是否与此有关,已无从考证。琉璃桥亦是白河航运业船只的停泊处,盛水季节,琉璃桥外帆樯林立。以上石梁或已不存,或为重建,唯琉璃桥独存。

琉璃桥用蒲山石建成,四墩三孔,拱券桥梁。桥长13.5米,宽6.2米,高6.5米。拱口券石纯为净面,饰以弧纹。拱券石料分为两层,交错叠砌。桥孔顶端皆嵌有圆雕龙饰,龙头迎水,下水龙尾,桥身为龙背。自古以来,官厅、庙宇的阴沟落水口及桥孔顶部多以石龙饰之。龙饰之来历,杨慎《升庵全集·龙生九子》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第六子曰‘蠕蝮’,性好水,立于桥头。”封建时代,帝王自诩为真龙天子,帝王之后即龙子龙孙。明代南阳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封土,名曰“唐国”,国主即唐王,南阳境内凡嵌石龙的石梁,皆为唐藩或其宗亲所建,故清嘉庆八年重建琉璃桥,仍旧原貌。古时桥梁多为石梁,古人以为洪水是蛟龙兴风作浪,故在桥孔顶部嵌宝剑以镇之。剑锋下刺,以使蛟龙望之逡巡不前,不敢挟风浪冲坏桥梁。桥面两侧是石护栏,护栏立柱上各置放三尊圆雕神兽(水怪),名为“水星”。神兽头部略大,或人面、或兽面,面目或威严、或狰狞。四肢为兽肢,肢体末端或为动物奇蹄,或为利爪。神兽或有两翼,翼为蝙蝠翅状,收于脊背。古人祈“福”降临,多以蝙蝠寓意“福”字,故神兽两翼刻为蝙蝠翅膀。神兽通高0.9米,皆蹲踞状。立柱上端的兽座前,阴刻有各自名称:“文曲水星”、“武曲水星”、“分理水道”、“遨游四海”、“静波安澜”、“输通水道”。

而琉璃桥最奇特之处,是桥面铺设的“鲁班石”。传说:建桥之初,鲁班显灵,送来桥面石料而得名。琉璃桥处之繁忙的驿道上,数百年的车碾马踏,桥面仍完好如旧。

1966年夏秋之交,“文化大革命”伊始的“破四旧、立四新”狂飙席卷神州大地,历史文物成了“四旧”,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琉璃桥亦未幸免。龙头、龙尾遭到大肆毁坏,现存的龙首、龙尾均残缺不全。桥孔镶嵌的三把剑虽锈迹斑斑但尚完好,亦被折断,仅余少许。桥面两侧护栏上的兽名被凿毁,神兽被掀翻,部分神兽被砸断前肢。神兽后移存于市博物馆,现为馆藏文物。1983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琉璃桥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桥之建,沟通了被阻断的驿道。明洪武三年,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奉诏修筑城池,以元之旧城甃以砖石,并挖壕以护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注曰:“先是堰梅溪,自永安门入城壕环城,而左置石坝于东南城角奎章阁外以蓄水。盛夏水涨,启闸放水,迳甘露庵东,出琉璃桥而南入淯水。”调节城壕蓄水的水闸处,俗称:“闸口”。闸口的下方挖有深壕,以泄城壕之水。泄水由深壕入温凉河而入白河,截断驿道。琉璃桥的建成,沟通了南北交通。琉璃桥原为何名?何时、何人所建?并无人知晓。于是衍生了众多传说。有说:琉璃桥本叫留余桥,又有说叫刘李桥。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曰:“县东则有琉璃桥,旧志:‘县东郭二里,梅溪水绕城,而东过此桥入淯。’今按,桥亦曰‘刘李’。明建。国朝知府朱璘、知县徐城重修,有璘及叶廷杰记。” 康熙《南阳县志》则云:“明万历间,南阳知县成逊所建。”琉璃桥的传说概括之有三。一曰:清朝末年,建造南阳梅花寨,寨成后尚有余款,用来建成此桥。桥之名取“吉庆有余”之意,故名“留余桥”。再曰:此处早年原是一泥潭,终年不涸,往往会有人失足陷入,行旅苦之。一名曰刘小工者,为大户人家的伙计,劝掌柜修桥,以“积福行善”,掌柜不允,这个伙计遂立志建桥。刘小工终日赤脚,悬鹑百结,省吃俭用,一文一厘积攥四十余年,始破土动工。工程尚未完工,钱财告罄,无力续建,刘小工病恨交加,撒手人寰。数年后,一李姓山西药商经由此处,闻知后颇受感动,决意建桥,以遂刘小工之遗愿。于是留居下来,为百姓治病,不期年,医好多人。为答谢药商医病之恩,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桥很快建成。名桥为“刘李桥”,以纪念两位建桥者。三曰:该桥玲珑剔透,桥面光泽如玉,故取名“琉璃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破解迷案,日前,笔者邀唐河拓印大师方清亮拓印琉璃桥碑刻,李中兴、赵宏新、蓝少平诸南阳拓印名师闻讯前来相助。

修建琉璃桥碑刻存世今有七通,皆清代重修碑,最早者为清康熙间勒石,明碑片石无存。现碑刻惟有三通字迹清晰,余仅存篆字碑额,碑文漫漶莫辩。从康熙碑残文中知悉,琉璃桥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唐敬王宇温建。今之琉璃桥为重建,并非明代石梁。清嘉庆八年(1803)《公旌修琉璃桥今改为三元桥碑记》记云:“此重修琉璃桥,觉功德亦自难量焉。夫琉璃桥实关宛郡之风运,而为南、北京客商辐辏之区也。兹当夏初,忽而倾颓,险阻难越,目击心伤。特以工程浩大,非数千金不能有济,故素称乐善好施者,恒多难色。而三公乃于祖著之日,同倡义举,各捐己赀,朝夕经营,不惮劳苦。且更抒心裁,以阔其空,一空改作三空,倍觉坚牢,可历久远。迨至仲冬,功成告竣。但见,任载者不易辙,徒步者不迂道,攸往咸宜,何异曩昔之荡荡乎。猗欤休哉!如兹桥之建,能不肇锡嘉名,用彰三公之德志哉?爰更其名曰‘三元’,勒诸贞珉。”据碑文,嘉庆八年夏,琉璃桥突然倾圮,重建桥费赀不菲,众皆蹙眉。陆艺、杨贵、胡加律三公同倡义举,各捐己赀,重建此桥,并将桥孔一改作三,以坚其固。为纪三公建桥之德,众议更琉璃桥曰“三元桥”。然三元桥之名竟未传世,今人仍呼“琉璃桥”,如非此碑存世,“三元桥”之名必无人知矣。

日月似箭,光阴荏苒,屈指已是皕年,琉璃桥依然屹立在温凉河畔。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四关寨垣的恢复,自南关寨墙、甘露庵、奎章阁、琉璃桥、河大王庙至明宛城驿(马驿)马神庙等东南片旅游线的建成,相信琉璃桥势将重放异彩。

                                                                         2019. 7. 5~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