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寥斋 2020-09-15

一谈到国际局势,我们头头是道;一说到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没啥印象。一谈到别人的流言蜚语,我们如数家珍;一说到自己的那点破事,我们熟视无睹。

我们觉得掌握了国际动态,知道外界的信息就拥有了知识,有了掌控感,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这也是一种对他人压倒性的权力。我们沉浸在对他人的无知的沾沾自喜中时,却忘记了审视自己的内心。

对自我幸福而言,那些知识可能毫无用处。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难道我们对自己毫不关心?这就是传说中的胸怀天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答案是否定的。

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相反,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子问这个问那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毫无疑问,我们生来就已经开始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了。那我们成年后就不思考了么?当然不是。

我们只是为了生计而奔波,每当夜深人静时、纵欲之后、处于无聊寂寞之中、陷入生活困境之际,都会开始怀疑或审视自己:这样有什么意义?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开心幸福么?拼命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妹子、票子、车子、房子真是我毕生追求么?

毫无例外,每当我们被绝望、悲伤、忧愁、恐惧包围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出那几个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在干嘛?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拷问,这其实就是第一哲学问题了,也就是传说中的形而上学。有没有很震惊?我去,一不小心就和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站到同一思考角度了!

我们教科书上,“形而上学”这个词就是贬义词,等同于“孤立的、片面的”;不仅如此,教科书还把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柏拉图、笛卡尔等人说成是“唯心主义”。比如说,这里明明有一个苹果,唯心主义者们却认为这里没有苹果、都是自己的想象。难道这些人蠢到了这个地步?当然不是。

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霸权而已。显然,教科书是在简单粗暴地给我们灌输“马哲”罢了。因为教科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相信共产主义,赋予我们唯一的生活意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然而共产主义究竟啥样,谁也不知道,不能被证伪,那凭什么说自己就是终极真理呢?要是教科书真的能给我们解决人生困惑,那么我们一毕业就按照教科书那套规范去执行,应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还是得感谢教科书,教科书的作用就是暂时代替我们思考,以至于不让我们陷入发疯的状态。一旦我们离开学校,离开教科书,我们将独自面对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冲击,我们将手足无措!

毕业后,一切从头开始,我们又回到了孩童时代的疑问时间。只不过,孩子不用面对生活的压力,可以纯粹地提问,享受思辨的过程;而我们在怀疑之后,必须做出取舍。

既然进行哲学思考是我们的本能和天性,为啥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幸福的终极密码,反而被外界所奴役、随波逐流?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因为哲学是个人的事,哲学是一生的事,不可量化,没有方向和目标,需要投入的精力、智慧是生计无所比拟的。正因为工程浩大,我们选择了逃避,我们选择了放弃思考,把脑子交给生活琐事去占有。

正因为哲学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迷茫。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几十岁了还行尸走肉一般,不知道自己追寻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本文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哲学本来就不高深,真佛只说家常事。你的人生困惑,或许一个广场舞大妈就可以给你解决的灵感。

你问:我感觉人生陷入了低谷,我该咋办?

大妈:小伙子,别整那些没用的,看看我,天天跳个舞,什么烦恼都没有!

你问:人生就是吃喝玩乐,以此来排遣自己的苦闷么?人生有啥意义?

大妈:小伙子,我不懂啥是人生意义,该吃苦的时候谁也躲不过,苦尽甘来,悲欢离合是人生常态。

你问:大妈,道理我都懂,为啥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大妈:小伙子,我当年跟你一样,我这还不是过来了?迷茫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有没有发现和大妈聊完之后,自己内心会感到一丝慰藉?如果一个大妈不行,就再去找个大爷,一个不行找十个,总会找到一套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那么可以选择宗教。“正因为荒谬,所以我相信!”这是宗教对一切困惑的解释,简单粗暴。

本来也没有什么终极真理,我们应该先选择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生活,还是先生活再去完善自己的三观?我们更倾向于后者。

正因为世界是荒谬、虚无的,我们总要选择一种信仰,以便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有人信仰宗教,有人信仰金钱,有人信仰奋斗,有人信仰共产主义,有人信仰享乐主义,有人信仰爱情至上,有人信仰平淡才是真。有始终如一的信仰是幸福的,那样不会产生困惑;问题是,大部分人的信仰是在不断变动的,还会出现信仰崩塌的情况。

我们生来就是哲学家

还是回到萨特的那句话: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的本质是由选择决定的,选择构成了人生意义是全部。苏格拉底选择了“认识你自己”,笛卡尔选择了“我思故我在”,休谟选择了怀疑一切,康德选择了放弃物自体,叔本华选择了和“生命意志”对抗,加缪选择了沉浸在西西弗斯的世界······

有人选择了胡吃海喝,有人选择了精尽而亡,有人选择了出卖身体,有人选择了家人幸福,有人选择了环游世界,有人选择了不婚主义······无可厚非,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我们都是自己选择的集合。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并适时调整,最后直到生命的尽头,这就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