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承昊: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体现了两大思维

 名师说 2020-09-15

编者按

积极引入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名校来深办学,试点将日语、俄语纳入中考外语科目,探索举办新型国际特色学校(学生不限国籍),探索建立深圳市教育重大政策听证制度,健全多方参与的教育政策民主决策机制……

3月5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20年工作思路》让人眼前一亮。文件不仅明确今年中小学、幼儿园的学位建设计划,也回应了市民诸多方面的关切:中考改革、民众参与、公民办学校招生等等。

那么,这份文件在专业教育人士眼中,又有什么亮点呢?它对于教育从业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来说,又有怎样的启发?

深圳教育专家、深圳好课乐课教育科研中心负责人宋承昊,用“系统化”、“成果化”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他对市局文件的理解,并对教育同行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名师说”(ID:mingshishuo)获授权首发。欢迎更多教育界同行参与讨论。


系统化设计、成果化实施

——

学习《深圳市教育局 2020 年工作思路》的两点心得

深圳好课乐课教育科研中心 宋承昊

深圳市教育局近日发布了《2020年工作思路》。阅读之后,感到格局清楚、点面到位、气象开张。整个工作思路将深圳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要求、现实需求、社会诉求全部纳入思考,对热点问题有很具体的行动设计。此外,从中还能看出市局正在从“教育管理、办学质量、变革创新、社会协同、对外交流、人才建设”六个方面对“先行示范”工作进行思考。

理解消化这个《工作思路》并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这是接下来各级教育决策者们需要迅速展开的工作。那么除了工作内容的跟进,还应该从这个《工作思路》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笔者从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立场延伸了两方面思考。

划重点

需要更加系统化的设计工作部署

从《工作思路》可以看出,市教育局更加关注当前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的多元、多层、多样的复杂局面,对工作涉及的要素有更为周密的全局思考。

例如:

在“优质特色发展中小学教育”一项中,工作思路就从“学位建设”到“特色打造”再到“资源平台”直至“课程建设”、“社会协同”等,形成完整、系统的工作路径。

其中,“科技教育特色”建设方面,又进一步深化到科技教育平台、实践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并且将工作落地点细化到STEM教育课程建设,创客教育品牌建设,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研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

可以看出,当前深圳教育部门所面临的工作中有很多是由时代变革推动而来的全新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原有系统自然生发而来,而是来自城市发展或行业变革引发的大跨度变革。例如幼教、高中的学校建设问题、新高考评价变革问题、课后服务问题等。

并且,这些工作内容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一旦行动就是全局性的调整。从《工作思路》来看,市教育局准确定位了这些集中出现的重大变革,没有简单的将新工作放在旧框架中进行安排,而是从工作的属性、目标、路径、方法入手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过新桥、走新路。正是这样的思路,让整个安排显得开阔、大气。

这样的工作思路也提醒了教育同行:要采取同样格局的“系统化思维”来应对现实中的复杂变化。要意识到新时期、新工作的复杂性、新颖性已经不是旧经验能应对得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处理好当前的工作。

面对任何一项工作的落实,都有必要梳理出完整的工作线索:上至基本理念、行动属性,下至基本路径、可行方法,对内思考人员、保障,对外思考舆论、协同。例如在落实前述“强化城市科技教育特色”此项工作时,就应该同样关注到“平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学习场景拓展、学习方式创新、育人体系规划、高校或企业协同”等等方面。

同时,对学校工作的系统化思考,还应该基于“治理思维”。《工作思路》中特别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实行学校扁平化管理。”

从“治理”的特征来看,与“管理”本质的区别在于脱离了单向主客体关系,转而走向多主体合作共治。“治理”更关注常态过程而非集中行动、更强调协调服务而非权威控制、更突出实时互动而非制度约束、更主张多部门分布式决策而非公共部门整体决策,同时,更加鼓励各方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达成利益共识。

然而,如何构建多部门协同决策机制?如何打破制度壁垒调动多部门力量?如何达成不同群体的利益共识?这些变革都指向于两句话:“科学授权、有效赋能”

为了及时跟进系统化思维、治理思维,学校管理群体有必要主动学习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验,打好“治理时代”的思想基础。

例如:

深圳“市长质量奖”所倡导的“卓越绩效模式”,近年来已有学校引入指导管理工作,取得明显的工作效益,其包含的七大工作模块“领导、战略、顾客、员工、运营、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结果”对学校治理工作能取得较好的类比指导效应。

比如以“领导”模块类比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治理理念;以“战略” 模块类比规划制定和制度设计;以“顾客”模块类比学生和家长信息收集、分析(市场调查、招生、家校关系);以“运营”模块,类比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变革等等。

划重点

需要在工作实施中增强成果化意识

《工作思路》特别提出“对标世界一流,以先行示范为标准……鼓励和指导各区申报先行示范学校、教育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项目,将先行示范落实到具体教育制度、体系、标准,争取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同时,还要“全面梳理教育“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确保年底全部“交账”;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评选一批标志性事件,汇编一批优秀成果。”

看到这个要求,我想起教育行业中的一种潜在观点:“埋头做事、不求闻达,不在乎成果。”甚至有人对主动及时梳理成果的行为不以为然。必须承认,这种观念有很深的文化传统根源,站在个人哲学的角度未必有错。但是,站在职业的角度来看,就殊为不妥。

教育工作是一项大面积开展的公共服务,有广大的事业参与者队伍、有专精的职业素养要求、有超越育人本身的群体组织管理使命。不得不承认,仅仅站在教育规律或者文化信念的角度不足以支持我们全面、稳妥的搞好学校运行。

人类文明的传承告诉我们,传道授业,少不了“三宝”:“智者(思想)、方法(路径)、楷模(案例)”。只有切实抓好这“三宝”,工作才能得以落实。如果工作仅仅停留在观念表达层面,不善于抓方法路径和模范样例,就很难实现全员的理解与同步,群体工作效率低,发展速度慢。

因此,在当前这个变革期,总结智慧、归纳方法、树立模范是非常必要的工作,无论哪个层面,都应该像这样开展工作。树立模范的目的不是为个人立名声,而是为群体立样本,用具体案例诠释标准。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各层级都要一边开展工作一边总结经验,要对已经取得良好效应的工作设计进行规律分析、模型概括、方法提炼。让这些工作成果具有可传播性,让同事同行容易理解、便于实施,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新的创造。

教育圈有个笑谈:“南方人‘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说的就是我们埋头做事而缺乏成果意识,走得再先进也没有可分享的经验。这个笑谈并非赞美,更不值得自我陶醉。它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能及时带动区域性的共同进步。

当前,在总结提炼学校工作成果时,应特别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从“学习”的角度看问题:

学习关系构建

(生生、师生、家校、社会协同、校园文化等)

学习方式创新

(包括课堂教学模型、学习活动设计等)

学习工具变革

(数字化工具应用、学具创新、学习空间建设等)

学习评价设计

(目标、指标、数据的产生与采集、分析模型等)

例如,深圳很多学校提出了明确的、特色化的教育理念(如“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美好教育”等等)。学校应该梳理对应的工作环节:育人目标(能力、素养、分段细分指标、评价反馈等)——工作路径(课堂、课程、德育、家校等)——方法策略(模型、模式、范式、机制等)——载体资源(教材、学材、工具、平台等)——人力保障(师资培养、科研协同、激励机制、自我组织等)——组织决策(治理理念、制度设计、决策创新、干部培养等)……基于环节梳理,对自己取得较好工作效益的环节进行审视、分析、提炼、归纳,找到最关键的优化创新点,对其进行成果化整理。

所谓成果,可以体现为工作方案、探究论文、课题报告、方法总结、个人著作、自编学材、制度规章、指标体系、活动设计方案、平台设计方案、知识产权成果……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应该提供一个完整的、自洽的、系统化的呈现,有始有终、有理有据、有开有合,能够真正解决某些现实问题,是能被同行理解、效仿、实施的完整解决方案。

以上两个方面,以“系统化思维”和“成果化思维”指导工作,是笔者学习《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的一点思考,稍作整理分享诸君,仓促间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最后还想强调一点:《工作思路》中特别提出了“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服务职能。坚持科研规划引领,加强教育发展改革重大项目研究。……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专业化决策”的重要表达,这个方面的思考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高度的重视思想、尊重智慧、勇于实验、勤于实践、志在实现!

作者:宋承昊

编辑:王子薇

文章由宋承昊原创,名师说已获取授权首发

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