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老子观照现实有何救世良方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0-09-16
老子观照现实有何救世良方
老子出关图(范曾画)  (图源网络)


老子观照现实有何救世良方


       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这是我们对儒道两家的最初认识。初读史书,我们总认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而道家则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其实,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最近,这种认识的转变是再读《道德经》中老子名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而来的。
       这句名言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其实,紧接着这段话的还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话:“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意思是:干事情的人会遭到失败,拿着东西的人会丢掉东西。所以圣人只会讲事理,没有参加实际工作的具体行动,对他们来讲无所谓败;因为不存在他所持有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失。
       他又说道:“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圣人所学的知识都是人家不要学的东西,只是用来回顾检讨大家所犯的过错,以接受教训起到辅导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作用,而他们自己是不敢去操作那些具体事务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去伪存真的实事求是精神。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当然,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道家和儒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细读《道德经》,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对社会和民生的深切关注。老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时期,此时周室衰微,纪纲不修,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乱象,写下了以“道”为主题的救世良方。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谴责。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赉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意思是说,朝政已经很长时间设有治理了,田地都严重荒芜了,仓库也非常空虚了。当官的还是穿着漂亮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过分地吃喝都感到厌腻乏味了,而且得到赏赐的钱财也越来越多余。这是强盗的行径,不是我们社会所应该倡导的正道。
       再如“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意思是说,老百姓之所以闹饥荒,是由于上头的税抽取得太多了,才闹饥荒。老百姓之所以不服从统治,是因为统治者都在千方百计为自己谋私利,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从统治。老子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幅悲惨的社会生活画面,为后人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非常真实的历史资料。


老子观照现实有何救世良方
老子演易图(范曾画)


       老子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在《道德经》里就有很多观察生活的记录。他善于从生活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理论的依据。如“卅辐同一毂”,是说三十根辐条被装配在同一个车毂里;“然埴为器”,是说用陶土烧制器皿;“凿户牖”,是说凿掉墙壁的泥土开个窗户。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老子却能从物体的“一无一有”变化中,解读出蕴涵与其中的深刻哲理。
       再如“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说刮大风是不会整整一个白天,下暴雨也不会整整一个昼夜。这些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老子能从中感悟到人的思想行为同样是不能持久的,必须随时提醒自己,才能做到“同于道”、“同于德”,否则就“同于失”。
       老子的实事求是精神,不但表现在工作方法上的务实,还反映在思想方法上的求真。他特别强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必须做到去伪存真。如“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然。”意思是,国王处于最高的位置,首先对他下属办事情况要有所了解;其次有些问题还得要亲自过问;再次要晓以利害使下属敬畏能认真工作。专门相信有关材料是不够的,所提供的材料有些是不可信的。在下结论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啊!这时说出来的话是决定性的一定要慎重。事情办理成功了结,而且经得起百般审查后才会说我是实事求是的。
       所以说,老子是个十分热爱生活同时善于理解生活的人,他的文章都是有根有据的客观生活的反映,不是脱离现实的主观说教。无论他的思想方法还是工作方法,都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从《老子》中我们不但可以寻觅到历史的痕迹,还可以体会到他那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就是老子给我们的启示吗?!
       当年,老子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阻拦,强为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然后出关而去,“莫知所终”。老子去了哪里?二千年来文人们众说纷纭。其实,老子并未远去,他始终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给后来者博大精深的哲学思考。 嗟乎!《老子》常新,老子不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