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是这三句话,摧毁了你给孩子立规矩的机会

 jym2 2020-09-16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大人对孩子发出警告:“你再怎么怎么,就怎么怎么” 或则 “你不怎么,就怎么怎么”。很多时候,这种话根本就是毫无逻辑的威胁,比如:

“你要是不收拾好你的玩具,

我就给你扔了”

没有收拾好的东西,就该扔吗?你快环顾一下家里,看看得有多少该扔的东西😂。

“你不做完作业,就不许吃饭”

作业和吃饭背后的逻辑关联是什么呢?不做完作业就该饿死吗?我们大人有这么严格残酷要求过自己吗?

有时候这种话是脱口而出的:

“你再不听话,就要打屁股了”

如果不打,难免显得装腔作势,毫无威慑力。打吗?可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我说了算”吗?

很多妈妈也表示,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实在没有办法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更好。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常常会感叹,不教会养坏,教得不好也会养坏。养孩子真的太难了!

但是,做父母真的是很难吗?需要一个隐形考核吗?需要达到某种学历才能做父母、做好父母吗?需要有医学或者教育学背景吗?

当我们在说做父母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安慰——这件事太难了,做不好不怪我,它也可能成为我们失职的借口,压迫的理由。

做父母其实不是难,身心健全的成年人都可以做好父母,做父母是一件可以不断进步的事。

我们都是从第一次做父母开始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一路踉踉跄跄,吼过孩子,甚至动过手,当着孩子的面吵过架,喂过“垃圾食品”,也曾让孩子受过伤……但是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自己的行为有过反思:我这么做对不对?我有没有平等地对待她,尊重她小小的意愿?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我时常觉得不是我在教孩子,而是孩子在教我,教我该如何对待弱小,如何看待生命和成长,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给予,如何去爱。

成为母亲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机会。我记得曾经看到一个网友说过,如果做父母都不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ta的人生也就没啥进步的希望了。

写这篇文章,以及所有其他的文章/科普,都没有说教的意思,我不认为我比你们做得更好,或者我有资格教你们如何做父母。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学习、思考、自省,我们可以一起进步,做更好的父母❤。

前段时间,我向大家征集了和孩子立规矩时下狠心惩罚孩子,最后的结果如何?你后悔过吗?

很多妈妈的经历都让我感触很深,也学到了不少方法!结合大家的方法,我们来聊聊立规矩该怎么说怎么做吧,文中有具体场景的正反示例哦。

1. 收拾玩具

当你心情愉悦地推开孩子房门,发现满地的玩具时……的确很难继续保持微笑。

而更难的是,让孩子收拾玩具。所以我们会破口而出“如果你不收拾玩具,就把这些玩具扔掉”这种狠话。

先说说为什么这句话的效用有限。因为「收拾玩具」「扔玩具」间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大人强行建立的逻辑——不收拾代表不喜欢,或者玩具没有价值了,所以要扔掉。

这种逻辑不是自然后果,“不好好收拾会找不到玩具”或是“踩到玩具,脚会痛”才是孩子能理解并感受得到的结果,所以有效。

也可能孩子觉得反正玩具多或者不喜欢某件玩具,丢了一了百了,不用收拾挺好的。而且放了狠话,你得照做啊!遇上个性子倔、脑回路清奇的娃,就是两败俱伤……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孩子当下的需求,丢玩具的行为还有可能会伤害亲子关系。

在《亲密关系》一书里,玛丽小时候家教很严,要求她做个隐形人,父母发现她把玩具乱丢,就会把玩具丢进垃圾桶,没收所有的玩具,一个月不准玩。久而久之,玛丽开始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

长大后,当玛丽在和男友同居时,两人经常会因为“玛丽不收拾浴室”这件事爆发冲突。玛丽生气的根源是,不收拾浴室被责怪=童年阴影的再现,被丢掉心爱的玩具对孩子而言就是世界崩塌,很残忍。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发展,给一些容易做到,容易坚持的要求。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收拾玩具

1. 假装玩具的口吻,让孩子送玩具回家。

“主人主人,我要回家啦,晚上我在外面好冷,好害怕”、“呜呜,我摔疼了,有没有宝宝能抱抱我?”、“玩具要回家了,妈妈在找她呢,她也想妈妈了”

借助《玩具总动员》的情节,每种玩具都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玩具是你的朋友,他们很爱很爱你,所以你要好好对待他们哦,如果你每次都是乱扔也不放回玩具收纳屋,他们也会难受伤心的。”

2. 把收拾玩具变成一种好玩的游戏,换着花样来。

向孩子服软装弱,转变说话方式会很有用,比如“你来当妈妈的小助手吧,你把玩具递给我,我再放进去”,“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更快吧”,还可以假装是采蘑菇的小女孩,把“蘑菇”玩具放到篮子里,唱着歌邀请孩子一起来,收拾玩具就不是一个“任务”了。

3. 借助绘本和动画片的力量。

很多妈妈都提到了《小熊宝宝》里收拾玩具的一本,“小熊的玩具们哭了,你听听你的玩具是不是也在哭呀?你现在要送它们回家吗?”

巧虎里也有一集讲收拾东西的,不爱惜玩具,玩具也会出走的哦。

4. 引入收纳系统,给玩具一个家。

我的收纳思路在《我家的玩具收纳丨从灾难现场到家居博主,分几步》里说了不少,很多时候“家里乱”、“不方便收纳”就是孩子不想收拾的一个潜在原因,反正收不收拾都乱嘛😂

△将玩具分为“目前玩的”

和“暂时不玩的”两套收纳系统。

妈妈对家里乱糟糟很无所谓,孩子也很难养成不好好收拾的习惯,所以需要大人经常提醒,和长时间的以身作则。

5. 真诚地鼓励孩子的行为。

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做不好的地方再一起来做一次。真诚的赞美需要具体性和描述性,不要告诉孩子“你把玩具收好了,真是好孩子!”

而是:“我发现你做了很多事。所有的积木都放回柜子里了,所有的卡片都收到它们的袋子里,每一颗弹珠都被捡起来了。现在走进这间房间感觉太舒服了,酒酒真棒!”

6.给孩子一些选择权,留点缓冲空间。

给孩子提供可选择的任务来完成,比如“再玩5分钟我们就走。你想要再玩车车还是小兔玩偶?”

“你想要晚饭前收拾玩具,还是晚饭后?”

2. 不好好吃饭

对于“不好好好吃饭就别吃了”的问题,大家也发表了很多看法。有一条评论里的妈妈拍下了孩子饿肚子大吵大哭的视频,回放给她看,并且真的没给吃东西饿到第二天。这种惩罚我个人觉得真的有点太严厉了。

这种威胁,还可能真的随了小饭渣的意,开心得不得了😂:

关注吃饭的问题,我自己因为做过比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特别感触。真心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吃,为了营养,它本身应该是人生一大享受。我们应该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一种就餐氛围。愉快的就餐,从长远来看,可能比吃了什么本身更加重要。

通过饿肚子来让孩子“就范”,将吃饭变成一场权力斗争,对“吃”这件事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

教育也不应该是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利较量,你赢了又怎样?付出的代价是孩子对你的爱与信任。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真正平等、尊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相互尊重在于,我们可以和孩子提前商量菜单,吃什么。在为准备孩子的食物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孩子的偏好,不要全都是明知道她不愿意吃的,试图通过饿肚子来逼她就范——可以想象一下有一个巨人逼你吃你觉得很恶心的鼻涕虫会是什么什么心情。

面对孩子挑食,应该提供孩子愿意吃的,同时为了鼓励孩子尝试新食物,对于他们不喜欢吃的,不用回避提供,时不时地提供一点,但是不强迫孩子吃。

△妞妞小时候因为挑食,她吃的东西其实也挺单调的。我偶尔加入一些她不爱吃的蔬菜给她尝试,但一定会保证餐桌上有她愿意吃的。

而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并不是“给什么吃什么”,或者“将食物吃完”,而是饭菜到了到了餐桌上了,不能临时点菜。“今天的食物我都不喜欢,你给我重做”这是不能接受的,也不应该得到鼓励。

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喜欢吃,可以少吃或者不吃,等下一餐餐点。但我不能为了你满意,一直做饭。

父母可以为挑食的小朋友做点什么呢?其实是可以每一餐都进行“相互尊重”的教育,然后给他们多有一些进餐的机会:

不好好吃饭

🔗 可以将之前因为不饿而不吃的食物过一会儿再次提供;

🔗 可以提供一些健康加餐:水果蔬菜煎饼等,作为两餐之间的加餐,补一些正餐中欠缺的食物种类。

△以上就是妞小时候的日常零食,水果和大约100克酸奶。一岁前量会更少,比如几颗切成小块的葡萄,1~2颗杏。

不想要影响正餐,推荐的做法是提供分量小,且有规律的加餐时间,不要随时、随地、随意地给。如果加餐/零食过于频繁,孩子会因此不好好吃正餐。

规矩要有,但所谓规矩,应该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尽可能照顾到彼此的感受。

相关阅读:

3.孩子爱动手打人

我家两个孩子,一个小时候总被欺负(妞妞),一个生气激动起来就会用手拍打、推(小酒)。我的感受是,讲道理和教训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有不良行为的时候,及时制止——无论是对谁,无论疼不疼,立即制止,可以用手按住。

让孩子冷静下来,平静下来再进一步帮他分析对错,教他该怎么做,以及去道歉/弥补。重点是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爱打人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害怕’的孩子——就算他表面看起来很‘勇敢。幼儿时期恐惧、害怕的经历会导致孩子具有攻击性,曾经的恐惧心理往往是爱打人的真正原因。

当感到紧张不安时,这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其实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控制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他们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通过哭喊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知道该如何求助,只能通过‘打人’这种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安,对一两岁的孩子更是这样。

还有一些时候是因为生气、愤怒,情绪激动。孩子本身也是痛苦的,大脑发育不全,处理不了这种强烈情绪,于是失控大吼、大叫、倒地大哭、打人……

而孩子一动手打人,父母就非常生气——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让他以后记住教训。很多妈妈的方法都是你打我,我就打你。

然而孩子只会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中学到更多,而不是惩罚和打骂。当孩子打人时,我们应该做的是:

乱打人

1.  立即制止,保持冷静。

2. 安抚被打的孩子,道歉,把自己孩子抱开。

“对不起,XXX打你了。其实他也很难过,但是又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现在你感觉怎么样了?”

3. 不用批评,用语言描述刚才的经过,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和他共情,等待他平静下来

“妈妈知道弟弟有时会让你心烦,因为他总是想玩你的玩具。妈妈只是想让你知道,保护好自己的宝贝是应该的,你不喜欢别人玩你的玩具也没错,但对弟弟大喊大叫或打他绝对不可以!要不我们一起为你的玩具找个弟弟找不到的地方放起来?就算你生弟弟的气,除了对她大喊大叫,想想你还可以怎么做呢?”

不过很多时候,共情的方法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家长往往会感觉效用不大,即便当时孩子答应的好好的,下次照犯不误。别灰心,这和孩子大脑的发育阶段有关,耐心地引导和坚持,孩子大了慢慢就会明白其中的逻辑。

4. 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告诉他该怎么做。

父母的愤怒经常会吓坏孩子,不要叨叨孩子做得不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好,或者帮孩子出主意。

“打人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受伤了就不好了。咱们本来可以好好讲道理的对不对?”

“我知道你不想玩具被别人碰坏,但是下次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打人,咱们还可以怎么解决?”

5. 在平时做得好的时候多表扬,强调孩子的进步和改变。

要相信语言的力量。告诉孩子,不要担心你曾经做错了什么,以后会不会做错什么,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努力。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哇!你和弟弟在好好分享玩具呢,真棒!”

相关阅读:

4.坐安全座椅、刷牙、屏幕时间……

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件应该做的事不想做,或者做不好而发脾气,我们也要避免让孩子觉得发脾气就可以不用做这个事情了,比如刷牙、坐安全座椅、准点关电视。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保持冷静,无视孩子闹情绪这种情况,同时冷静地手把手地教孩子完成任务,或者冷静地忽略他的抗议,直接把牙刷了,或者直接抱到安全座椅上。

△姐姐唱歌哄弟弟

不用生气,不用讲大道理,态度温柔地把事儿办了就行了。但是当孩子最终平静下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每位父母都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这些要求对孩子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认为”孩子能够做到一些事是很容易的,但他们具体能不能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每天晚上让孩子上床睡觉时他总是磨磨蹭蹭地不想去睡觉,你可能需要想想其他办法。

合理要求指的是孩子大部分时间能做到的事,或是稍微超出他们能力范围一点的事。

要是孩子还做不到,无论是你给他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没有用的。我记得曾经在讨论“如厕训练”的时候,也和大家分享过这个观点,奖励和惩罚并不是如厕训练成功的关键,并不会让上厕所这件事变得更加顺利,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5.处于危险的时候

当孩子处于危险中时,比如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碰锅盖、碰电、碰火等等时,我们肯定不能让孩子亲身感受,所以“只能动手了”——直接抱走。

但大多数父母都表示,不论他们用武力告诉了孩子多少次不能在街上玩,在孩子6岁前,他们都不会放任孩子独自去交通繁忙的街边玩儿。

所以还是那个道理——让孩子承担责任,明白这些事的危险性才是关键,而不是打骂。而且有些孩子很喜欢触碰父母的底线,“不让她摸电源插座,她偏要摸”。

当和孩子一起过街时,把危险告诉她,让她看看左边和右边,有没有车车开过来。问她,如果在汽车开过来的时候过街会发生什么?让她在觉得可以安全过街时告诉你。这样孩子能学到的东西才会比挨打更多。

下面来说说我为什么不支持用“如果……就……”句式管教孩子。

“如果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把这些玩具扔掉!”

“如果你不做完作业,就不许吃饭。”

威胁是除打骂外,震慑孩子最简单,短期来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试想还有什么比被丢掉心爱的玩具更让人难过的事呢?

但这种管教方式无法获得孩子的认同,因为“听父母的话”对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命令,表面屈服,而不是自愿的行为。我们真正想达到的结果是启发和指导,而不是自上而下打压式的权威式惩罚,理解立规矩的缘由比威胁、体罚重要多了!

“比如我家侄女3岁,之所以能主动只看2集小猪佩奇,是因为开始理解了看电视与黑眼圈之间的关系,而她不想黑眼圈。”

换位思考,如果你总被别人“威胁”,你一定会压抑情绪,想着怎么翻盘,怎么逃出魔爪或是逃避惩罚,而不是考虑怎么控制自己的行为。

更可怕的是,语言和行为是会传染的,“有天孩子翅膀硬了会飞”,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吓。

冷冰冰的规矩和衍生的体罚并不能让孩子理解犯错的原因,规矩是应该建立在父母的同情和理解之上的,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惩罚,或感到自己被父母操控。

立规矩需要温柔地说,严格地执行。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也要求他们守规矩,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更多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而非规矩的不友好。

对有条留言印象很深,一位妈妈说,她孩子想要玩具倒地大哭。队友就说,再哭刚才买的也不给了。她当时觉得队友太严了,但后来孩子真的没有再犯过。

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在倒地大哭的是什么样的心情啊,本来求而不得已经很痛苦了,结果还连已经拥有的也被没收了。

面对之类问题的要解决的根本为题还是教孩子如何控制情绪,用严厉的惩罚让孩子失去情绪出口,不是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方法可能短期有效,却可能带来看不见的“副作用”。

下次在孩子不守规矩时,我们可以试试用下面四个步骤和孩子说话——

0

1

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清楚地传达“我”的感受,告诉孩子某些行为“我”无法接受,不要用“你”字开头,而是用“我”字开头。

想想看,如果一位妈妈在商场里找不到孩子了,在最终找到孩子时,她可能会说:“你这个捣蛋鬼!”、“你怎么这么笨!居然跟着走都会跟丢!”(“你”字开头)。这种责怪的语气只会让孩子本能反抗。

但妈妈的实际感受是:“我吓死了,我担心得要命”(“我”字开头)。

同一件事,如果用“你”来表述,孩子不能感受到妈妈的担心,只会认为是对他的责怪或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满心都是爱,都是“为你好”,而孩子却认为我们需要“道歉”。

“我”是坦诚的,描述我们的感受往往能激起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也能对父母同样坦诚。这是避免亲子间互相谩骂、指责很有效的方法。

0

2

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借口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或是“我明白你本来是想...”

首先告诉她,你相信她是个好孩子,并不是有意做坏事。你可以告诉孩子她这样做让你很不开心,但是你生气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不爱她。

0

3

描述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

要注意,描述行为时别带评价、贴标签,单纯地描述行为。接下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他们需要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带来问题,才有动力改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要说:“谁喝了牛奶又不放回冰箱?”

而说:“儿童牛奶喝了不放回冰箱会变质的。”

不要说:“你真调皮,以后不许再那样踢别人了!

而说:“我好疼呀,我不喜欢被人踢。”

0

4

与孩子一起商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弥补错误。

首先,列出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是比较荒谬的建议也可以先列上),然后逐个消除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选项(“不,我们不可能让妹妹住地下室里”),直到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的某些行为伤害了别人,但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比一句不走心的“对不起”或者“我错了”有意义多了!

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都与“守规矩”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爆发,过骂过、惩罚过。

但当我们用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时,他们会有小情绪,感到愤怒和失望,是非常正常的事。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种情感支持——在不妥协规矩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反抗、哭泣、感到悲伤,最终接受规矩,继续成长。

让孩子去承担每件事的自然后果,孩子们最终会明白,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按自己的想法发展,但他们也从困境挫折中得到了父母满满的爱,而不是通过体罚、威胁。

给孩子满满的爱和同情,孩子才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学着控制情绪,表达感受,毕竟爱才是治愈一切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杀手锏呀。

你还有什么给孩子立规矩的小妙招吗?留言告诉我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