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邀请函|人淡如菊 笔墨水融——纪念尤无曲诞辰110周年艺术大展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0-09-16

      尤无曲1910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通教育世家。5岁开始学中国画,一生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他说:“越画越感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越画越能体验到笔墨水变化的神妙和愉悦。”

     尤无曲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勤学苦练,通过临古、写生、创作,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断积累、感悟、升华和创新。70岁后正值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奇迹般焕发出艺术青春,三上黄山,画风大变,开始古稀变法,创泼写结合的新画法。他有诗云:“不是今朝逢盛世,何来笔墨有新图”。1999年90岁高龄的尤无曲,撰文《笔墨水融――我的艺术观》,总结自己的绘画历程和体验,提出“笔墨水融”的艺术观,回答了当代中国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及水墨画艺术发展的诸多问题。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教授在《张璪传统与当代逸品――论尤无曲山水画艺术》一文中指出:“尤无曲的艺术是大器晚成的高境界的艺术,是在前人的制高点上又有新创的艺术……他的这种艺术在20世纪的山水画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特别是其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笔墨水融的创造,提供的宝贵启示是无可替代的。”

    尤无曲在长期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探索自己的艺术之路。古稀变法成功后曾有诗云:“笔墨从来是国魂,丹青变法意犹存。何须叱咤阿谀骨,留待后人作正论。”这首诗明示了尤无曲的艺术道路是:坚守国魂,潜心变法,超脱时流,攀登高峰,相信未来。这条道路的实质是“包前孕后,古今独立”,蕴涵了中国画艺术变化、变革、发展之道。包前是继承传统,是为了孕后,否则没有根;古今独立,是孕后的最高目标,是中国画艺术创新发展的核心标志。尤无曲的绘画既蕴含了传统中国画的“原汁原味”,又呈现了“笔墨水融”的时代新貌,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天地。他以自己近百年的艺术人生和成就证明:坚持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艺术道路具有强大生命力,能推动中国画艺术继续发展。

     2006年5月,尤无曲病重弥留之际反复说:“人淡如菊”。这是他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是他品格、境界、智慧所在。“笔墨水融”的理论和实践是尤无曲艺术成就的主要体现,是他对中国画史的重要贡献,所以这次艺术大展以这八个字为名,以纪念尤无曲诞辰110周年。

 南通光朗堂尤无曲艺术馆名誉馆长 尤世璜

画说尤无曲的百年:

编者按:尤无曲被誉为南宗山水画最后的守护人,开创了以“笔墨水融”为核心思想的新水墨时代,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尤无曲1910年出生,2006年去世。同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尤无曲画集》,这部画集呈现了尤无曲在诗书画印及园艺等诸多领域的艺术成就,收录了尤无曲5岁到97岁长达92年间创作的代表作,现选登尤无曲各个年龄段的12幅作品。

1、童年画:1914年,5岁的尤无曲在南通博物苑第一次看到孔雀所画,大他11岁的哥哥尤其伟题字。

2、留在画里的母子深情:1929年,尤无曲的母亲顾芷佳病重卧床,尤无曲通宵陪侍在母亲病榻前画画。天亮后,病榻上的母亲不顾身体虚弱,要看此画,尤无曲将画拿到床前,母亲仿佛是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勉强睁开眼睛,强看了一眼这幅画。这是尤无曲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场景。当天下午尤无曲补觉时,母亲离世。醒来的尤无曲大恸,在这张画上题:已己元月二十六夜,母病势危,侍夜达旦朝不成寐乃随笔涂此,即就呈父观之,母神疲目不能起,强视曰:尔昨夜未睡,今又作画疲矣速睡去。孰知吾母竟于下午逝世耶。痛哉,因念是作尚邀吾母一顾,存以留念并题数语,永志吾悲。其侃记。母亲弥留之际强视画的一幕,印在了尤无曲心中。这年二十岁的尤无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3.月光下的思念 : 这张画于1936年冬天的画,画的是尤无曲去看妻子黄慕玉路上的一段景色,这幅画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极为罕见的爱情山水画。画上尤无曲题诗一首,诗曰:“新月知我意,与我共徘徊。行行尽闹市,举足桥之隈。隔水暮烟起,岸头迷古槐。古沙风景好,取作画中材。当时无究心,遇眼如走马。久而偶念之,萦情弗能舍。闷雨空客窗,泼墨云烟写。拈毫拂素时,恍是重游者。画里鬅鬙人,前度刘郎也。”诗中尤无曲以林中遇仙女的刘郎自许,画中一长衫青年男子徘徊月下的桥头,风吹发乱,星月夜立,他是在期盼什么,又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真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整个画面上仿佛洒满了淡淡的月光,淡雅的色调中弥漫着脉脉的似水柔情,让人一眼望去就沉浸在这份深情之中,再也不想出来……

4、画里能见师生情:1941年11月陈半丁为尤无曲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了个人画展,为了提携尤无曲,展览的120幅作品大都由陈半丁题款,这张画就是当时的展品,陈半丁还承担了展览的全部费用。开幕的当天,请来了齐白石、萧谦中、蒋兆和、王雪涛等北方画坛的众多名家,齐白石老人对尤无曲的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购买了最贵的一幅以示捧场。老师为了向社会展示学生的艺术,不遗余力的包办展览的一切事宜,还为学生大多数作品题了款,这在当代画坛简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神话,如今还有没有陈半丁这样的老师呢? 


5、一幅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的作品:1956年初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陈半丁先生联合叶恭绰等人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六月,陈半丁随全国政协的考察团到上海,约尤无曲去上海见面。那次陈半丁先生与尤无曲谈了两个多小时,除了了解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外,主要是谈国画,鼓励尤无曲要创出自己的面貌。陈半丁先生和尤无曲见面后,就随团去了绍兴。当时他们这对情深义厚的师生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总以为肯定还有相见的机会,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的无常,十年后文革开始,陈半丁先生成了美术界最大的靶子。1970年,因病得不到救治,含冤去世。这幅创作于1956年的水墨山水画,就是在陈半丁先生鼓励下创作,并入选了二届全国国画展。

6、时代画家折射过来的余光:1960年9月,时任江苏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23000里的旅行写生。由此,江苏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所谓“新金陵画派”也因此诞生。受江苏国画工作团旅行写生的影响,1961年6月到7月间,南通文联也组织了一批南通的画家,在南通周边地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写生。当“新金陵画派”在中国画坛风起云涌的时候,在长江入海口的小城南通,有位年过半百也曾声名赫赫的画家,正默默无闻的在用他的羊毫笔,借着时代画家照过来的一点点余光,守护着、修炼着、感悟着他心中的艺术大道。

7、媲美达芬奇的奇迹:1952年,尤无曲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儿子,从上海回到南通,谋得一份在医学院画人体解剖图的工作。画人体解剖图,是在一张大约和人差不多高的纸上,精准的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绘制出来,给医学院的老师讲学用。作为一名绘图工作者,在洋纸上如果用硬笔画解剖图,会画得比较快,完成工作会比较轻松,但很容易将自己的手“画坏”,所谓手“画坏”就是进行中国画创作时,中国画的味儿会变得不中不西了。尤无曲为了不将手“画坏”,他坚持悬腕用毛笔勾线、渲染,一丝不苟,不仅使自己毛笔线条的功力更加坚实,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在平面空间严谨造型的观念与心眼手俱到的线条掌控力。对他以后纵放的山水画创作也起到极大的内在作用。

     对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做这类单调枯燥的制图工作是难以忍受的,而尤无曲一做就是近三十年,画了约三千幅五尺整张宣纸大小的解剖图。每一张图上的注解都用毛笔写出,就连注解的直线也是用毛笔勾出,一个可能毁掉传统中国画家的职业,在尤无曲的“韧、忍”中转化成了对他艺术的滋养,这些解剖图在发挥医学教学功效的同时,也增长了一个传统中国画画家的功力。这种对心性的磨砺、处事坚忍不拔的品性,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在艺术史上,西方有达芬奇等人画过解剖图,东方艺术家里则有尤无曲画用纯粹的中国画技法,画出了同西方艺术家用素描的方法一样精准,但更生动的解剖图,创造了艺术史上的空前奇观。

8、写松强其骨:1975年尤无曲从南通医学院退休后又被学校强行留用。年满65周岁的尤无曲为生计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3年,学校已没任何理由不让他走了。可因没有接替的人,校人事处长找他谈话一定要他留用。这张风松是尤无曲那个时代的巅峰之作,用笔用墨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株苍古的松树,在狂风的吹拂下卓然而立,松针根根用书法的用笔写出,挺拔而洒脱,凭着松针用笔的轻重折转,用墨的浓淡变幻,把狂风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靠着精湛而又深厚的笔墨功力把松树在狂风中巍然屹立的精神生动的展现了出来,给观者以发自内心的震撼,这幅画是七十岁的尤无曲发自内心的呐喊,可以看到了他想在中国画领域突破变法的雄心壮志,还可以看到他在经过几十年的沉寂,迎来了好时代的蓬勃激情。这时的尤无曲有太多的压抑要抒发了,谁也挡不住,任你狂风再大,伟岸的松树还是昂然屹立……

9、铁骨胭脂点:1982年尤无曲73岁,已三上黄山归来,在艺术上充满了变革的想法和追求。三十年后的今天透过这幅画,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尤无曲的生活和创作的状态。尤无曲画了一盆苍劲有力的老梅树桩,树虽老但梅枝很新,枝条上,一串串红梅盛开,迎风怒放,盆梅的边上有一块乌黑透亮的石头,和水墨空勾上有淡墨瓦伦的泥盆,一虚一实相映成趣。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很淳朴,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整个国家正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举国上下都在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憋足了劲。此画充满和洋溢着那个时代的勃勃生机。

    这幅画本来是送朋友的,结果朋友没要。如今看来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这么好的一张画,给人都不要,回过头来看,可以看到尤无曲的艺术,或中国的艺术在当时的处境,爷爷写了首诗,题在画上表达他的心意:“铁骨胭脂点,泥盆出古姿,墙根人不识,无曲自珍之”。此诗可以说是尤无曲当时生活状态的写照,他长期生活在小城南通,在绘画上有着“上下千年”的高远之志,为了实现理想他每一天都在努力,在他温和平静的外表下,蕴含着铮铮傲骨和无穷毅力。别人的认识与重视与否,不是他考虑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和需要,在他的一生中,他对自己和绘画的态度一直都是“无曲自珍之”。尤无曲走的是一条“寂寞之道”,他一直是自己温暖自己,自己激励自己,沉默而坚韧,凭着一人一笔之力,画出他独有的面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道。

10、遭遇病魔的时候:1990年开始尤无曲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大关。出现了比较严重尿血症状。后来做了很多检查后发现右肾有一囊肿,尿血的症状时好时坏的,总的来看是越来越严重了。在这幅画上,画里流露出的旺盛的生命力。用笔用墨酣畅淋漓,没有枯笔,没有弱笔,没有一丝一毫的颓废,有的是深厚的功力,有的是勃勃的生机。这幅画似乎在默默的告诉我们,遭遇病魔的尤无曲,身体里蕴含的无限生机和战胜一切困难的豪迈之情……一年后,尤无曲被切除了一侧的肾脏。

11、何处清凉世外尘:1996年 5月初,尤无曲决定把自己在黄山带回,并养育了十几年的黄山松盆景和这棵黄山松的写生画,捐给1978年后他供职的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5月18日他将画和黄山松送到画院,并亲手将黄山松载到画院的院子里。尤无曲认为是有了画院,才有了他的三上黄山,才有了他的衰年变法,所以他要把这棵黄山带回来的松树和这幅松树的写生捐给画院,以表他的感恩之情,以纪念这段佳话。    

     捐画对爷爷来说是平常的事,但捐盆景是很不容易的。当年人家向他求画,他是随要随画,有的人客气,会拿一张宣纸来,爷爷是人家拿多大的纸,他就给你画多大的画。但盆景他是很少送人的,因为养育一盆盆景需要很多年的心血,如果给了一个不会养育的人,或不珍惜的人,可能就送了这棵盆景的命,所以爷爷很少送盆景給人。这一次爷爷也考虑到了这个因素,为了怕这棵黄山松会死掉,他亲自送到画院再亲手栽到土里,他认为这样就保险了。

       这张画于1996年春天的作品,可以看出尤无曲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画上他题了一首诗:何处清凉世外尘,飞流直下最宜人。竹间水阁相依伴,写合心思画必真。在飞流直下的瀑布旁边,有一间可以观瀑的水阁,水阁临水的一边有棵小树,水阁的后面是青青的竹林,远处望去是漫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的大山,画里没画人,看画的人,仿佛就是画里的人,只要看上一眼,就好像走进了画里,人和画,画和人,似乎连在了一起,不知是人到了画里,还是画到了人心里,让观画的人一下子来到静山碧水中,心旷神怡俗虑具消。

12、一诺千金  慎终如始:2005年春节过后,尤无曲开始梳理家里的作品,。当时随着尤无曲的影响力的加大,家里的来客越来越多,尤无曲的身体虽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但已大不如昔,主要表现在肾功能已经不全了,肌酐指标已超过了200,走路也没有以前那么利索了。尤无曲理画时就不时有客人上门,到了三月份的时候,为了准备画册的出版,96岁的尤无曲和儿孙商量决定每周会客三次,分别是一、三、五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可以有一些自由的时间支配,家里也可以安排在尤无曲会客时留人照应。到了2006年4月尤无曲的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在家里走几步路撑一个拐杖也需要人扶着,他预感来日无多了,支撑着日益衰竭的身体,完成了画集作品最后的编选,有意识的陆续把答应别人但因身体原因一直未题写的书斋名、画展展标、美术期刊刊头、公园的园名,一一题写完毕,也交代了一些他认为有必要交代的事情,2006年4月25日一早,儿孙陪尤无曲去通大附院,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检查,发现他脑部轻度腔梗,胸部轻度积水,当即给尤无曲办理了家庭病床,准备给他在家里挂水。第二天早上尤无曲起来后,想起他还答应学生陈辑题画展展标,就在挂水前挣扎着把展标题出,当时因为腔梗的原因,写字已经很困难了,但尤无曲努力的坚持题好了展标,至此他完成了所有答应别人的事情。 

         2006年5月11日尤无曲迸发尿毒症,留下最后的遗言:“人淡如菊”。5月13日,因多脏器衰竭于22点15分辞世。

      尤无曲的后事办好后,儿子尤世璜去医院结算医药费用。尤无曲病危住院13天直至去世,总计医药费61646.48元,其中扣除公费医疗补贴、统筹大病补助、事业单位费用补贴外,需要家属支付的费用是6666.66元,当时这个数字打出来时,收费的工作人员立刻就惊呆了,连声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太神奇太难得了。

      “666666”,这组数字,是尤无曲用他最后的生命凝结、形成的。是他无声的遗言,蕴含着尤无曲留给子孙留给世界的祝愿:“愿子孙后代平安顺利,也愿天下人吉祥如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