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记忆中的为押韵不顾逻辑强填歌词之简史

 梧桐树边羽 2020-09-16

歌手为了押韵都写过哪些言语逻辑不通的歌词?


这个就多了,作为一个不是很关心流行音乐的人,对当下的作品搞不太清楚。

但是我们也年轻过,自然记得我们年轻时的一些歌词。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有专家专门撰文批评过港台歌词,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老一辈人看不惯新的流行势力,甚至有些老人跑去深圳参观特区成果,回来之后大哭一场,痛心疾首——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那是因为现在的长辈就是在这种命运交错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创新、改革的态度是相对包容的。

你们想象不到战后后一代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那些老一辈的思想桎梏。

当时的年轻人,对这种文章的批评当然也是嗤之以鼻的,那时候港台风吹得多劲啊?这些老学究,简直是逆潮流而动——但是我是真的记得他在文中的例子。

粤港流行风

那就是张国荣的《无心睡眠》——这是那时代我们都喜欢哼的歌曲。流行音乐,重在曲调,特别还是粤语,具体唱的什么,其实咱们并不计较。

忧郁奔向冷的天

撞落每点小雨点

张开口似救生圈

实验雨的酸与甜

卷起心爱的香烟

弄着脚底的软垫

酒醉与心碎心碎沟起污烟一片

OH 无心睡眠

OH 脑交战

记得特别被指出的就是“张开口似救生圈”这一句,被专家批得体无完肤。说实话,当时没感觉,觉得这老头子有点多事,这一句不过是夸张点罢了。总的来说,这首歌词还算可以,并没有什么逻辑不通。

因为这是专家在报纸上撰文开枪的一个典型,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不过这种声音很快就被各种开放热闹的声音给淹没了。

人机交互风

电脑时代兴起,人工智能在无限吹捧和人类危机意识的灌输下,貌似要取代一切。就好像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国手一样,真正要取代人脑,人工智能要攻克的最终都是文艺方面的成就——因为科学技术、动手能力方面机器人早已经超越了人类——文艺创作是人类唯一能在机器面前保持优势的救命稻草。

电脑开始攻坚书法,作诗。网络上一度流行的李白伪作,藏头预言诗之类的东西,都是电脑的数据组合作品——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伪诗,骗骗小白可以,但是行家一看就知道是电脑拼凑——直到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在线写诗的软件或者网页,据说还在不断优化,以望有一天取代诗人。

机器写诗词,歌词都很生硬,如果有人写出来的东西,读出来却如机器拼凑,就真的很让人无语。但是歌词和诗词不同,乐曲的好坏决定了是否流行,而人们通常会忽略歌词的合理性、逻辑性。

比如当年非常流行的《中华民谣》,199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作品一等奖。1995年再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95十大歌曲”,并于同年获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歌曲奖。

曲调是好听的,可是歌词有谁注意过到底写了个什么东东?

朝花夕拾杯中酒

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

风雪连天万户候

莲花宝座伸出兰花手

妙语解开心中事

几家拜我几家愁

咱要说这是电脑随机选古诗词名句拼凑的东西,没有谁有意见吧?可这还真是人写的,这种不顾逻辑,堆砌意象词句的毛病,真的是什么时代都有。

歌手凭这首歌赚了个盆满钵满,现在好像因为吸粉栽进去了。也许在青烟缭绕,魂飞天外的时候,才能真切领悟到这首民谣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吧。

当代新古风

时代在变,这种瞎写的态度不变。近年来古风兴起,已经和汉服一样,俨然成了气候,专门出现了“古风歌曲”这个类别。

歌词也大都是拼凑,但是相对于来自国外的说唱拼凑,古风歌曲是高了好几个层次的——至少在中国人看来——虽然是伪传承,但毕竟皮毛已附,慢慢地可以画骨。而以老黑文化发展起来的说唱,充满了暴力、色情,脏话,虽然为了综艺形成潮流一再净化,但是和含蓄的中国文化死活是接不着调。

我并不反对这种文化融合,只是觉得目前的这些潮流,甚至连文化皮毛都不算。

刚好昨天在抖音中刷到一首也还好听的古风歌曲,叫作《关山酒》,录几句歌词:

我自关山点酒 千秋皆入喉

更有沸雪酌与风云某

我是千里故人 青山应白首

年少犹借银枪逞风流

说句实话,这种脑海中的古风意淫,其实并没有什么坏处,甚至和《中华民谣》大拼盘比起来,依稀还可以捉摸其中的逻辑走向。

至于用韵之类的东西,就不要太较真了。普通人对音乐的感知,永远是曲调高于歌词,唯美重于逻辑——即使明明知道歌词缺乏逻辑理顺,为了唯美可以接受——这不就是诗家语的形成逻辑嘛。

所以,对如今大部分堆砌辞藻、逻辑不顺、强行押韵的古风歌,我是接受的,偶尔也能跟着哼哼两句——别把诗词的档次看得太高,这些作品只不过生不逢时,要是出在1994年,还轮不到《中华民谣》那种东西拿奖呢。

异域垃圾风

至于说唱中的凑韵,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在年轻人看来,这是时尚,在普通人看来,这是唠嗑,在有诗词知识的人看来,这是个啥子野路子哦?

不过也无所谓,这世界上人太多,自以为是的傻货毕竟还是少数。

而且不论歌词怎么样,对文化洪流的影响是极其微小的,我们大可不必像当年专家批判《无心睡眠》一样着急上火,文化的多样性从来既包括精华,也包括垃圾。

我们要做的是多提高自己,把眼界提高到垃圾之上,多看精华,垃圾自然自生自灭。

不用做地球的拯救者,不用做文化的卫道者。

地球从来不需要拯救,文化从来会自我净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