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列子-力命》之槁木死灰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20-09-16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七则之二

      钱钟书论《列子-力命》之槁木死灰

                             /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七则《列子-力命》,共论述了三个问题,此为第二个问题——槁木死灰。

道家把德行最高的人称为“至人”,“槁木死灰”是对“至人”修行状态的一种形容。

       “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

         ——《黄帝之书》说:“德行最高的人坐下来像死了一样,动起来像机械一样。”

      这句话《列子-力命》引用自《黄帝之书》。

      如何理解“至人居若死,动若械”这句话,钱钟书让我们参照《列子-汤问》篇偃师一节。

      看了偃师一节,原来这是把“至人”比作“机关人”,即偃师制作的用机关控制的木偶人。

  关于至人,老子有表述。

《老子》二0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世人都精明透顶,唯独我冥顽若愚。

      关于至人,《庄子》也有表述,他用“槁木死灰”来比喻“至人”的状态。“槁木死灰”这四个字分别指身体和心灵,即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在《庄子》书中,“槁木死灰”的说辞有些前后不一。

庄子有时对“至人”修行成“槁木死灰”的说法有些保留意见。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徐无鬼》:“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

可见,《庄子》在《齐物论》、《徐无鬼》篇中,认为人们修道,力求身如槁木尚可,但是,绝不能心如死灰。

庄子有时又以为“至人”就是应修行成“槁木死灰”。

庄子《天下》论慎到曰:“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尤大放厥词。

      ——“被推才前行,被拖才后退,像飘风的往返,像羽毛的飞旋,像磨石的转动,圆浑而没有不是,动静而没有过失。这是什么缘故呢?(按他们的说法是)就像那无知之物,从不会自找麻烦,更没有用智后的累赘,或动或静都不离此理,如此保持终身不招毁誉。进而说:‘以至于就如没有感知之物罢了,也用不着圣贤’。那些才华出众的人面面相觑,嘲笑他说:‘慎到的道对活人是没有用的,只适用于死人,实在是奇怪呀。’”

        通览《庄子-天下》可知,庄子这段话赞成“至人”应修行成“槁木死灰”一类无知之物的。

      因此,钱钟书反感庄子的这番议论,指斥其为“大放厥词”。

钱钟书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指出:

至人“无心之极”,“若死”、“若械”,然陈死人与机关人却不堪为“至人”。正复《仲尼篇》论“聚块积尘”之理耳。

       诚然,道家的宗旨是让人们“道法自然”, 修道以趋向于“无心”,就是让人消减心机多虑,消弭七情六欲,趋向于像自然一样“无心”,被动应务。

然而,“无心“到极点就“若死”、“若械”,就如《列子-仲尼篇》所谓的“聚块积尘”,已经成了无机物,已经不是人了,既然连人都不是了,还能是“至人”吗?!

        钱钟书显然认为“至人”绝不是死人、无机物。

修炼必须有度;超出了度,就会事与愿违。那么,这个度究竟在哪儿呢?

钱钟书赞成《庄子·庚桑楚》对“至人”应该具有的限度的界定:

《庄子·庚桑楚》以“能婴儿”、“能儿子”为“玄德”、“至和”。然婴儿、儿子虽不识不知,尚非无识无知,仍属“生人”,勿同“死人”或“无知之物”,犹不得为谓极则。

      遂进而取死灰、槁木、械、块、羽、石之伦,以譬息心念、忘形骸之止境。真每况愈下矣。

       钱钟书赞同庄子把“至人”形容成“婴儿”“儿子”认为人 应该回归到这个状态。 “婴儿”“儿子”有赤子之心,智虑单纯,对外界遭遇有喜怒哀乐,会自然感受,也会自然应对。“婴儿”“儿子”虽然纯真简单,但仍然是活生生的人。

对庄子后来把“至人”形容成死灰、槁木、械、块、羽、石等无机物,钱钟书是不赞成。

钱钟书说庄子的比喻“每况愈下”,即原来让人们回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是不错的,但后来越来越过度,让人们修炼成“死人”或“无知之物”,就荒谬无理了。

      钱钟书此则此节给我们的启示是,“道法自然”,道家教导我们要修炼,消减机心,顺应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可取之处,但不能强调过分,否则,过犹不及,会适得其反。

                                   二〇二〇年九月十六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七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七则之二

“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按参观前论《汤问篇》偃师节。此亦神秘宗要义也。《老子》二○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庄子》出以比喻,《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庚桑楚》:“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徐无鬼》:“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已强聒不舍。

【增订四】《文子·道原》引老子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

《天下》论慎到曰:“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尤大放厥词。王夫之《庄子解》卷三三释此节曰:“此亦略似庄子,而无所怀、无所照,盖浮屠之所谓‘枯木禅’者。”“块”即《仲尼篇》“聚块积尘”之“块”;“死人之理”即“居若死”;有知之人“至于若”无知之物,生人“至”死人之“理”即“反以至大顺”,参观《老子》卷论第五章。《老子》第一○章、《庄子·庚桑楚》以“能婴儿”、“能儿子”为“玄德”、“至和”。然婴儿、儿子虽不识不知,尚非无识无知,仍属“生人”,勿同“死人”或“无知之物”,犹不得为谓极则。遂进而取死灰、槁木、械、块、羽、石之伦,以譬息心念、忘形骸之止境。真每况愈下矣。参观《毛诗》卷论《隰有苌楚》。西土神秘家言亦以絶圣弃智、闭聪塞明为证道入天,每喻于木石之顽、鹿豕之蠢。布鲁诺昌言“至圣之无知”(santa ignoranza),“至神之失心风”(divina pazzia)、“超越凡人之蠢驴境地”(sopraumana asinità);季雍夫人自称如“机关之抽发”(comme par un ressort),如“球之辊转”(une balle quun homme pousse),如“秽恶器具”(un vil in- strument)之由人用舍。皆与“械”、“块”、“飘物”、“磨石”等类,“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顽似鄙”者。巴斯楷尔说虔信云:“使汝蒙昧如畜兽”(cela vous fera croire et vous abêtira)。考论者谓当时笛楷尔之学方大行,以为禽兽无灵性,其运施祇同机器之动作(lautomatisme des bêtes);巴斯楷尔若曰,人而欲陟降在天,当麻木其心,断思絶虑(une stupeur mentaleune ab- stention systématique de toute réflexion et de tout raisonne- ment),效畜兽而法机关(sadresser à la bête,à la machine)。是亦“若械”之意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