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社交”生存状态的蔓延: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欲望都市花园 2020-09-16

这个话题的引起是因为,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喜欢独处,不爱社交,没有朋友,只爱呆在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家里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

下面的留言多达2000多条,点赞数千个,阅读量过百万。无数的人讲述自己的生存状态也是如此,这些众多的“同类”们正在证实一个现状,那就是“无社交”生存状态的蔓延。

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的vlog有关“独居的美好时光”、“一个人的幸福生活”等等诸如此类的被很多人喜爱,这种“宅文化”在日韩越来越盛行,而我国也开始呈爆发的趋势。

除了独居的老人之外,还有近1亿的年轻人由衷喜爱的加入了独居的行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喜社交,没有朋友,上班以外的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小空间里。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在我翻看了这两千多条评论以后,我发现这些评价里分为两类人群:对于“无社交”状态呈“孤独”与“寂寞”这两种。

首先,我们要分清“孤独”与“寂寞”的概念:

“孤独”是主动型的,享受型的;而“寂寞”则是被动型的、无奈型的。

借用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写的一句话来区分孤独、无聊、寂寞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孤独是一颗深刻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将它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点击加载图片

“我全职以后没有朋友,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在打扫得干净的屋子里看书,养花,练瑜伽,除了照顾家庭以外,剩下的时间我都是自己一个人过,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低质的社交远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现在的知己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独处的时间多了,越来越不擅长跟人打交道,我几乎成了话题终结者”;

“在人群里说话变得越来越不自在,朋友圈早已不看了,里面全是熟人,还不如发微博,没人认识我,想发什么发什么”;

“拒绝社交以后,少了很多是非,除了迎合自己和家人,再也不用迁就别人的喜好了,不用那么心累”;

“我也是全职很多年了,也不喜欢社交,那要不大家建个全职群”“全职群越聊越无聊”;

…………

以上这些是极具代表性的评论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人对于“无社交”状态是真享受,还有一部分人是伪孤独,他们只是缺乏社交的途径,想打发自己无聊生活的一丝调剂而已。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并且享受这种“无社交”状态。

他们拒绝私下的聚会,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独处,无论是闲暇时追剧,打游戏,看书,学习美食,还是拍视频,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总之,一个人的时光他们过得不亦乐乎。

真正享受孤独感的人从不会感到自己一个人独处时的无聊,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内心的升华上,而不是外在的在人群里刷存在感。

我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东西,也从来不需要被人欢迎,因为这些现在对着我鼓掌的人,早晚有一天会因为某个理由轻易对我冷眼相向,所以我一开始就看淡了这点,并对我的际遇习以为常。不管置身于怎样热闹的场合,我都不会感受到周围喜庆气氛的百分之一,外在环境越是欢欣鼓舞,我越会冰冷地意识到……我还是只有一个人。

——《阿里布达年代记》

点击加载图片

有关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只是一个人适合的生存方式,一种生活里需要的平衡状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无社交”的生活?我想,这是一种从外求到内求的升华过程。

越来越多的社交被人们看作是“无效社交”,从以前的扎人堆、强融圈子到赶场子似的聚会,说出自己认识多少人的名字,到迁就别人、看不尽的脸色、害怕寂寞等等,都在一步步地被人们认识到它的低质与毫无价值。

当更多的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而转向自我的满足感,而非外界的肯定时,这种内心的自在与舒适感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追求平淡且安稳自在的生活,变成了如今人们对于生活的第一要素。人际关系的复杂让人们害怕社交,因此拒绝社交。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点击加载图片

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真正内心丰富的人是从来不害怕独处的,他们会将独处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这种独处的时光会极大限度地去提升一个人的能力,一种内心的强悍与自我的生存能力。

在独处中学会如何取悦自己,学会深度的思考,学会要怎样幸福地过一生。

当然,有一部分人是在拒绝“无效的社交”,而有一部分却是遭遇了“社交障碍”,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生总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从最开始的期望更多,欲望的无止境,到后半生的不断感恩、知足、学会了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当然也是一个内心不断升华,认知不断提高,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更加懂得人生意义的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我很喜欢周国平的哲学观,他说: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独处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善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记得豆豆小说三部曲里的这三位“高人”(宋一坤、丁元英、叶子农)都是非常喜欢独处的人,他们不在乎外在的物资,对吃穿用都不太讲究,甚至住哪里,开什么车都无所谓,他们更加在意内心获得的满足感,一种精神上的富有足以让人看轻所有的外在感受。

奥普拉曾说过:“所有那些独处的时光,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