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茶赋研究

 无意飞扬 2020-09-16

【摘要】 唐宋茶赋的数量不多,却客观地记录了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史实,有助于认识各类名茶,了解古代茶事,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茶艺的精华,还可以探知古人寓于茶中的精神内涵。唐宋茶赋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艺术总结,在语言、风格、艺术上皆有独特的魅力,从中亦可挖掘赋这一文体在唐宋的发展流变。

【关键词】 唐宋;茶赋;茶文化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们对赋的研究都集中在汉赋上,对唐宋赋的关注度不高;而在茶文化的研究领域,以诗词为盛,对唐宋茶赋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对唐宋茶赋进行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首先,在学术研究层面,研究唐宋茶赋,可以进一步完善以诗、词、歌、曲、文、赋等构成的茶文学体系;其次,在现实层面,深入挖掘茶赋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对于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现代人来说,可以拓展人们的精神视野,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可以在满足古典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将其蕴含的优秀文化成分与经济活动结合,促进社会经济建设。

一、唐宋茶赋创作的背景

(一)全民饮茶风尚

据史料记载,茶源于远古时期,可以推至三皇五帝时期。大致说来,可视三国以前为茶文化的启蒙期,早在汉朝,茶便已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U1] 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东汉华佗《食经》[U2] 中讲到:“茶苦久食,益意思”。魏晋南北朝则可视为茶文化的萌芽期,茶饮在这个时期流行起来,茶风得到进一步发展,茶开始脱离一般饮食形态走进文化圈。这时出现了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篇茶赋——杜育的《荈赋》,《荈赋》作为中国正史古籍中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培植到品饮全程的文献,是后代研究茶文化必然涉及的资料之一,其内容涉及之广,从茶的种植到烹煮,从生长环境到采摘,从劳动场景到择饮,可谓面面俱到。

茶文化开始确立于唐朝,可以“茶圣”陆羽《茶经》的出现为标志。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异军突起,茶叶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茶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商品茶,满足了社会城乡居民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促使自唐代以来的饮茶风习日炽,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生活必需品”。[1]P89伴随唐宋茶叶消费发展,茶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唐朝,茶成为了“开门七件事”之一,各种茶事活动兴起。这个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往来兴盛,“茶马交易”兴起,人们用茶叶可换取其玉石、良马等物品,饮茶风尚的传播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继唐以后,宋代饮茶之风大行,茶饮深入到社会各阶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而在茶马贸易进一步发展之后,茶更是成为周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必备品。

唐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茶区广为分布的南方,茶饮习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种局面在唐朝得以改善。到宋朝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饮茶习俗开始在上层社会蔓延开来。唐朝人们已是“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2]P205入宋朝后,此情更甚,王安石在其《议茶法》中指出:“夫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3]P51

唐宋时期,不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从奢华的贵族到贫民百姓,从宫廷文士至文人墨客,都把茶当成了必备饮品。此时,各阶层人士对于茶都有一定的研究,或用以内省,或借之自修,或以之寄托情思。茶,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美的形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值得文人们利用一切文学样式歌咏的文化,于是,关于茶的诗词歌赋也由此应运而生。

翻阅《中国茶文化经典[U3] 》,唐朝的茶赋仅有一篇:盛唐时期顾况的《茶赋》。另有陆龟蒙的《幽居赋》节选六句,仅28字。唐朝以后,宋朝在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发展兴盛。说“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一点儿也不为过,唐朝之后,在宋朝,茶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社会各个阶层都对茶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著作,如蔡襄的《茶录》、赵佶的《大观茶论》、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等。宋代的茶赋数量也居历史上各朝之首,查阅《中国茶文化经典》共有六篇:北宋初吴淑所作的《茶赋》、北宋中期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北宋中后期黄庭坚的《煎茶赋》、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南宋后期方岳《茶僧赋》、宋末元初俞德邻的《荽茗赋》。明清两朝,茶文化普及开来,相关文献多如牛毛,惟缺少与茶有关的赋作,查阅《中国茶文化经典》,仅清朝有三篇茶赋: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赋》、纪昀的《荷露烹茶赋》、梅曾亮的《普洱茶赋》,其繁盛境况是无法与唐宋相媲美的。

茶饮,上达天子,下及百姓,就连边陲民族也不惜以名马换购,文人庶士则以诗书交换,形成了全民皆饮茶的时代风尚,因此,包括茶赋在内的各种茶文学作品亦应运而生。

(二)茶与佛教的兴盛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被发现之初,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茶文化蕴含于宗教文化中,宗教引导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与中庸和谐的思想,切中佛家明心见性的要旨,而且,在茶文化中还涵盖了道教天人合一、虚无清静的思想,并且兼具了墨家务实的精神。

茶文化在唐宋的兴盛,离不开佛教的兴盛,特别是寺院的发展有利推动了饮茶风习的普及和茶文化的传播。由于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的功用,所以寺庙推崇饮茶,在寺院周围培植茶树,并制定相关茶礼、设置茶堂、选茶头,用以进行茶事活动。又由于不少寺院建设在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的名山之中,这些寺院周遭多种茶树,并建有茶园,传有名茶,如灵隐佛茶。在佛门长大的陆羽爱茶、咏茶,专注收集历代茶史资料,亲研调查,费几十年之心力,著成现今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将当时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并把儒释道等思想融入饮茶过程当中,使之超脱于物质层面,从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融修养、人格力量、精神境界于一体。

(三)人文环境的宽松

唐朝首开文人治国政策,在政治上实践文学治国理念,著名文人许敬宗便是唐初文学治国政策的受益者的代表;而论及宋朝,宋朝实行文臣政治,使文人集政治家、学者、文人于一身。唐宋两朝政治上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大大提高了文人的创作积极性,使作家创造视野更加开阔,诗词盛行的唐朝,各种文学体裁兼而有之,赋的发展势不可挡。同时,唐宋时期安定的政治局面,对文人的重视,也激发了文人的创作,为茶赋这一文学题材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具体来讲,唐宋科举试赋制度,是与政治动向紧密相连的,提升了赋的政治地位,为赋的发展创造政治前提。至北宋中叶,古文运动兴起,辞赋渐渐走向散文化道路,为文赋的形成创造条件。

唐人斐汶云:“茶,起於东晋,盛于今朝,……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4]P148经唐至宋,饮茶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宋徽宗精於品茶之道,其《大观茶论》云:“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於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5]P201官僚士人自然争相仿效。

二、唐宋茶赋的发展演变

赋是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文学体裁,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汉朝时,有从楚辞延袭而来的骚体赋及后来兴起的散体大赋;到南北朝时,出现了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抒情小赋和同时出现的重视对偶及声律的骈赋;唐朝,律赋出现,并因“科举试赋”制度而盛行于唐、宋、清三朝;宋代在继承唐朝律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文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一)律赋:唐代茶赋的精华

律赋,“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了必须遵守徘赋的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一般为四言两句八字,即限八韵”。[6]P249宋代试赋沿袭唐制。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一篇律赋《寒梧栖凤赋》是初唐王勃所作,此时律赋初成,体制尚且不完善。而伴随着“科举试赋”制度的出现及兴盛,律赋体制日益完善,文人创造蜂起,各家争胜,出现了大量律赋作品,内容题材广泛。如林滋的《小雪赋》、蒋防的《姮娥奔月赋》,均是律赋中的佳作,前者写雪花“初疑画阁妆奁之香粉微微;又若琼筵玉筋之凝苏点”[7]P110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得描绘出薄雪轻扬的情景;后者写嫦娥“对阳鸟之升降,伴孤兔之昭宣。满时而玉貌和光,难分皓皓;亏处而娥眉共丽,不辨娟娟。”[7]P86用优美的语言,精纯的对句将月宫中孤寂冷清的嫦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唐朝经济繁盛,各种文化发展顺昌,饮茶风尚更是大行的时期,诗人们借此抒情,唐朝诗人顾况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其《茶赋》呈现出盛唐时期茶事兴盛繁荣的社会局面。

首先,其赋作辞藻典雅,用句高贵而不空洞。首先,文章假借天地不公暗写自然界赐给人类灵物的同时又具有分明的季节性“稷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为何兮迟荣”。 [8]P30其次,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段的骈文,同时兼用对比的手法铺陈出茶“上达天子”、“下被幽人”、泽被四方的魅力——罗玳筵瑶席,伴琼浆灵液,赐名臣上客,于君门圣寿,这是茶“上达于天子”的隆重展示。滋精素,攻膻腻,发暑之清吟,涤昏寐,不论是在桃花洞里,杏花从中,还是在竹林草堂抑或古寺,皆有其身影,这是茶“被于幽人”的深情演绎。最后,作者引《诗经·雅》中的“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之句作结,意味隽永。总体看来,顾况的《茶赋》基本上体现了唐朝时期律赋的基本特点,全篇严格遵守律赋对仗声律的要求,对偶精工,音韵和谐,大量运用排比铺陈的手法,描绘了茶的生长环境,饮用层面,实际功用等,展现出当时茶事兴盛的局面。

(二)从律赋到文赋:宋代茶赋的演进

明人徐师曾在其所作《文体明辨》中将赋划分为古赋、徘赋、律赋和文赋。其中,古赋主要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赋作,包括战国末期荀子的《赋篇》和汉赋,主要采用韵散相间和问答体的结构方式,并在文学体制上继承了楚辞和战国恣肆文风的影响。徘赋是在汉代古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赋体,在语言上,它讲究字句的对仗工整和音节的轻重调协;在题材上,不像汉代古赋那样专写帝王生活,而是以写各种人物离别时的苦楚为主,如曹植的《洛神赋》、左思的《三都赋》、江淹的《别赋》和《恨赋》、庾信的《哀江南赋》。文赋中“文”指古文,相对徘赋而言不拘泥于骈偶,骈中带散。

“在赋史上,‘文赋’常被作为宋赋的代称。从赋体流变的历史来看,文赋可以说代表了宋朝赋体演变的主要趋势”。[9]P18

1、一脉相承的律赋

宋朝继承唐朝制度,“科举试赋”。“宋朝律赋创作,在承续唐赋程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气象”。[10] P62宋初试赋与重视音律韵脚的唐朝相比,宋朝赋题,重策论,多出自经籍,宋朝律赋多以议论型为主。

吴淑的《茶赋》写于北宋初期,文赋尚未形成,文章通篇以骈语言为主,辞藻典丽,句式多用对偶,长于铺张,这与唐代律赋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其赋作与唐朝律赋相比,具有长于议论,重学识的特点,赋中不但列举当时名茶,渲染茶功,而且几乎每一句都含有一个典故,已经显露出文赋的某些特点。

2、重理畅达的文赋

宋人敢于在文学上创新,敢于打破唐朝流传下来的整丽典雅的风格,偏向于平易畅达的行文风格,力求以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理趣,且善用散文笔法,在排偶之中加入议论成分,形成文学新体式——文赋。

北宋中期梅尧臣的《南有佳茗赋》是一篇典型的文赋。其赋与前人律赋最大的差别便是通篇以散文化的笔法写成,同时兼有议论,集感性与理趣于一身。开篇写“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已吐乎纤”,[8]P100借用屈原骚体文写法描绘出美好的南国之春景;接下来,又以《诗经·豳风·七月》的叙事技巧写茶农的茶事生活“一之曰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曰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曰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曰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最后得出“若然,则斯茗也,不得不谓之无益于尔身,无功于尔民也哉”[8]P100的结论。文章语言浅淡平易,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咏茶的同时尽显真情实感,富有理性色彩,言语之间皆是对底层民众的体恤怜惜,透露出较浓的悯农意识。

三、唐宋茶赋的内容

唐宋茶赋是“对茶文化兴盛时期的艺术总结,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茶文化史实”,[11]P130从中可以看出唐宋茶文化的兴盛。研究唐宋茶赋,不但可以了解古代茶事典故、茶功,认识各类名茶,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了解唐宋茶艺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茶艺的精髓。

(一)唐宋茶赋中的茶事

1、名茶

唐宋是茶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自是名茶迭出。本文仅以笔者所见的几篇茶赋为个案,一窥唐宋名茶面貌的一斑。

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记叙并赞美了当时会稽所产的四种名茶:“日铸雪芽、卧龙瑞草、瀑布领茶、茗山斗茶”。其中日铸山大概位于会稽东南五十五里,传说以古名师铸剑之所,以其一日铸剑而得名,此地宋时出产雪芽茶,因地得名。卧龙山在会稽城内,地出名茶,卧龙瑞草得名于其山名及唐朝杜牧的《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12]P67瀑布岭茶产自会稽余姚县,典自陆羽《茶经》:“余姚茶生瀑布岭者,号仙茗。大者殊异”。[8]P199茗山则在会稽萧山县,山出佳茗,尤为当时斗茶者珍爱。

吴淑的《茶赋》通篇列举了三十五中茶名:渠江白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仙人掌茶、皋卢、含膏、龙安骑火、枪旗、顾渚紫笋等,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当时茶业的兴盛。

黄庭坚的《煎茶赋》列举了九种作者认为值得一提的名茶,按其“涤烦破睡”之功可分为甲乙两等,其中“建溪如割,双井如霆,日铸如绝”[8]P119,建溪在福建闽江上游,所产茶为茶中上品,陆游曾道:“建溪官茶天下绝”。[13]P90双井,在江西修水,是所产茶,是宋代名茶,也是贡茶之一。此茶汤色碧绿,滋味醇和,形如凤爪。日铸茶盛于北宋,历来多有文人为之赋诗写文,欧阳修曾在其《归田录》中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铸为第一”,[14]P870另外六中分别为:“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8]P119绍圣初,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因此,文中列举的茶多是涪州、黔州一带之物。

2、茶具

茶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概念是不同的,当时茶具与现在所指不能等同视之。在唐朝,茶具专指制茶器具,在陆羽的《茶经·二之具》中有提到,包括茶灶、茶釜、甑、杵臼、焙等一系列器材。而我们今天所指的品饮所用的茶具,在当时称为茶器。在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品茶用的28种茶器。宋朝则又有不同,宋代直接把饮茶之器称为茶具。

唐以前,南朝已形成饮茶风气,不过仅仅流行于西蜀和江南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在饮食器皿中还尚未明确地划分出专用的茶具。“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根据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U4] 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这一说法,可知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这一词汇在唐诗中随处可见,唐代诗人陆龟蒙在《零陵总记》中曾道:“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15]P39白居易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言:“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8]P480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更有“萧疏桂影移茶具”[16]P1261之语;顾况更在其《茶赋》中想象用当时著名的茶具——“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8]P30隐居于山林。

宋、元、明几朝,“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均可见到,如《宋史·礼志》记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15]P47“茶器”作为可作为御赐之品,可见,在当时“茶具”十分名贵。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佳茗还需美器来相配,相映生辉。

唐代煎茶的茶汤是黄色的,白、黄、褐或其它颜色会使茶汤呈现或紫或黑的视觉效果,而青瓷就不会了,以青瓷相配,所乘茶汤则显绿意,所以青瓷在唐朝备受推崇。顾况在其《茶赋》中便有提到:“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

宋代的点茶汤是白的,对茶具的要求也有色泽要求,深色的茶盏是最好,可以衬托出茶色。在黄庭坚的《煎茶赋》中提到的便是深色的盏:“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8]P119句中所述兔褐瓯是宋代泡茶时所流行的一种茶具,因为茶色白,宜用黑盏,而建安之绀黑纹如兔毫,所以命名为兔褐瓯。

本文所列举的唐宋的八篇茶赋中亦不乏单独吟咏茶具的的篇章,其中南宋的方岳的《茶僧赋》整篇以茶瓢这一茶具为中心,用辩证的方式,以拟人手法从茶与佛的关系中向后人展示了茶瓢这一茶具的来龙去脉。通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茶瓢比作茶僧,着重介绍了其外貌和身世后,阐述了茶瓢与佛教的姻缘关系,从而引出将茶瓢比作茶僧的缘由。

3、茶功

茶最早是作为一种药物出现的,西汉的《神农本草经》[U5] 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东汉华佗的《食经》[U6] 也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苦茶久饮,益意思”;唐代的《唐本草》[U7] 写道:“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祛去痰。热喝令人少睡”;又“苦茶下气,消宿夜食”;《本草纲目》[U8] 中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茶对人们饮食生活的益处大概是其最初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缘由了。

吴淑的《茶赋》开篇便历数茶之功效:“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接下来作者列举了“渠江薄片,西山白雾,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四种名茶用以说明茶可以“挹此霜华,却兹烦暑”,辨析了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且“效在不眠,功存悦志”的功效。最后,在茶对人们饮食所存的基本功用——“唯芳茗之所用,盖饮食之所资”的特别之处加以诠释,[8]P93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吴淑特地为茶作赋的主要原因了。

黄庭坚的《煎茶赋》中细致论述了饮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苦口利病,解胶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霆,日铸如绝,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8]P119文章以“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开篇,使人如沐清风。继而概述茶“苦口利病,解胶涤昏”的功用,因此作者“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即没有一天不喝茶。继而以“余尝为嗣真瀹茗”为由而依次例句了当时诸多名茶的“涤烦破睡”的功效:“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随后,文中还介绍了盐茶、药茶、姜茶、胡桃茶、松实茶、甘菊茶的等诸多茶的用法和疗效:“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贼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藙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8]P119文章最后,更是连用三个比喻夸饰茶之神奇功效:“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首先,通过指出“六经”只能治除社会弊病而不能“与人安乐”来夸饰饮茶对人身心的益处;其后,再以梦游华胥,庄周化蝶来比喻人饮茶入眠后飘然若仙的感觉,使茶功若神。

顾况《茶赋》曰:“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8]P30

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生两腋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言茶之趣也”。[8]P124

(二)唐宋茶赋中的茶艺

茶叶是从最初的生吃演变为煮饮的,到六朝时仍是比较原始的煮饮法,即把捣成碎末状的茶中加入水煮成粥状,如同熬药。魏晋时期的《广雅》有详细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成饼以米糕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8]P19

一直到唐朝中期,茶饮才从粗放走向精细,以陆羽的煎茶法出现为标志,并不断发展。根据陆羽的《茶经》记载,煎茶法的过程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炙茶、碾罗、煎茶、酌茶、品茶等流程。煎茶法是由煮茶法演变而来的,具体来讲是从末茶煮饮法演变改进而来的,在末茶煮饮法中沸水中的物体很容易析出,所以煮熬的时间不会太长。陆羽主张煎茶要保持茶的真味:不已加入姜桂,不宜煮太久,故对末茶煮饮之法进一步改进,缩短煮饮时间,以便更好的保持茶汤、茶色、茶香。先把茶叶碾成末,再用细罗筛出;煎煮之时,要注意把握火候,关注釜中水沸的情况,三沸即止,即至水泡泛起,从似“鱼目”到似“涌泉”以致如“鼓浪[U9] ”。

两宋时期,饮茶方式由唐朝的煎茶法向点茶法转变。其实,煎茶法从本质上来讲,可视为一种特殊复杂化的末茶煮饮法。煎茶法至北宋走向没落,点茶法兴起,点茶法实际上是源于煎茶法,是对其改进的结果,煎茶时在水沸后在下茶,点茶法是先加茶叶后注入水。

本文所涉及的唐宋的七篇茶赋中,仅有一篇有对茶艺做细致描述。黄庭坚《煎茶赋》中的茶艺与唐朝的煎煮之法更为接近,其内容更为丰富,融自己的养生思想于其中,正如文中所讲:“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黄庭坚赞成在茶叶中助以辅料,他认为完全可以去掉它物,添加一点点盐,去掉橘皮而用姜片代替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8]P190所谓“草石之良”,具体是指“胡桃、松实、庵摩、鸭脚、勃贺、靡芜、水苏、甘菊 ”。胡桃就是核桃,去壳用仁;松实就是松子,去壳去皮,有清香的气味;庵摩指罗汉果,清人又称之为香奈,认为是果中极品,现今南方人用以煮茶,称为罗汉茶;鸭脚指的是银杏,果实可食;勃贺指薄荷,茎叶可提取出薄荷脑;靡芜是一种香草;水苏指苏桂;甘菊,单叶菊,味甘可以入药。这八种东西,都是植物的果、叶、子、蕊,有的清凉辛辣,有的甘甜馨香,选择一两种适量添加,既能提神,又有利于咀嚼。

(三)唐宋茶赋的精神内涵

中国文化赋予茶极高的精神内涵:茶与人的人格、修养三者的合一,正如儒、释、道三者的交融,其趣其旨,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不断揣摩。

从唐宋茶赋中,我们可以看出,茶与文人雅士是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一方面,茶作为一种饮品,有助于提神醒脑,能为文人雅士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另一方面,饮茶作为一种艺术,能助文人的诗兴笔思,使其渐入佳境。

陆羽也在其茶经“一之源”中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精闲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闹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死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7]P146在陆羽笔下,茶为有德之人的专饮,虽有夸饰,但却热烈地赞扬了茶性似梅兰竹菊的高洁。

1、淡泊宁静的隐逸志趣

吴淑在其《茶赋》中论及“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U10] ”。作者通过茶道而悟出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什么材料都能尽其所用,用人之法与之也是相同的,太平盛世是不可能靠一个人的才能谋略就能成就的。“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顾况寄情于茶中,在其《茶赋》中大肆铺陈,展现茶之尊贵,而后一句“《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笔锋陡转,逃离“玳筵瑶席”,舍弃“名臣上客”避开“君门九重”,而去寻觅“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愿跟随“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的世外高人,在“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的清幽环境中,与他们一道品茗论:“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珠,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撇去尘世浮华尘嚣,清茶一杯,隐身于世。作者以茶寓情,从茶的“神”切入,茶可以力登“君门九重”而“达于天子”,也可以遨游“云中海上”而“被于幽人”,在体现茶悠然清淡,质朴怡人的品质的同时,寄托作者自身淡泊宁静,隐逸山林的志趣[U11] 

2、以茶言理,茶理同构

俞德邻的《荽茗赋》构思独特,意在言外,以茶喻人,以茶说理。作者以“逢氏子有迷惘之疾”[8]P133而“视白为黑,饷芗为臭”[8]P133篇,明写逢氏子不分绿茶与秽荽的区别,合而饮之,实则暗寓当时社会的不良之风。作者一方面赞美茶“我稽《农经》著兹仙茗,虽霜崖之孕秀,实天葩之发颖慧。木冻兮未痴,虫蛰兮未醒。于是北苑龙焙,西山鹤岭,露苗碧芽,烟攒紫笋…故投以刀圭者坳相,和以胡麻者渴羌。金带紫笋,椟藏于三品;鞠苗芦菔,琼报以二囊”,[8]P133对茶生长的环境、采撷的过程、烹煮境界以及茶功茶德等做了一系列的描述;另一方面贬斥荽“味甘兮非荠,气荤兮类韭,夜嗅兮目昏,朝餐兮胃呕”,两相对比,尽显茶之美,荽之恶,以茶荽之美恶喻世之清浊。

3、寓情于茶,忧国忧民

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借古讽今,大量运用兮字,采用屈原的骚体文写法,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寄寓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北宋初实行极为严格的榷茶制度,严行禁止贩卖私茶,“民茶折兑税外,悉官买,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论罪。主吏以官茶贸易及一贯五百,并持杖贩易、为宫私擒捕者,皆死”。[8]P90文中“一之曰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曰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曰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曰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8]P100之句便采用《诗经·豳风·七月》的叙事技巧,在描写茶农一年的茶事生活之中,尖锐揭露了宋朝贡茶制度的弊端。文中写到茶农需把春季最鲜嫩的雀舌之露的第一批头茶进献给朝廷,进贡皇上;而第二批则掇取像鸟嘴一样的嫩叶,烘焙好后奉送给贵族王卿;到第三批就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旗枪”茶,用以赢利,这是茶农一年的生计;第四批把清嫩的茎叶制成茶叶交给官家送去充征赋税。在如此严苛的榷茶制度下,官茶利润日益丰厚,茶农饱受剥削,生活难以为继。面对如此情景,作者在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之时,愤然慨叹 “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所以小民冒险而竞鬻,孰谓峻法之严苛”。[8]P100

四、唐宋茶赋的艺术技巧

清人王芑孙在其《读赋卮言》中说:“诗莫胜于唐,赋亦莫胜于唐。总魏、晋、宋、齐、梁、陈、隋八朝之众轨。启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汉,蔚然翔跃,百体争开,曷其盈矣”。[19]P461在唐宋两朝赋不但成为作家进行社会批判的手段与工具,并且在古文运动的影下出现新局面,出现了大量赋作,其写作手法,构思技巧,语言风格方面各有其特色,本文仅以唐宋的几篇茶赋为例。

(一)技巧:正反结合,侧面烘托

唐朝顾况的《茶赋》在写作技巧上,避开一般的写茶的模式,不直接写茶,而从侧面出发,先言它物,从而引出茶:“嵇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U12] ”。凸显出茶的尊贵,构思精巧,用语含蓄,自然便体现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意境。在语言上,文中大量运用排比铺陈的手法:“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转,宫女颦;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U13] ”。遣词用句,华丽高贵,在展现出宫廷、庙堂饮茶场面隆重、气势非凡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衬托出了茶之尊贵。

黄庭坚在其《煎茶赋》中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多个不同的侧面,将众多客观、真实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所以小民冒险而竟鬻,孰谓峻法之严苛”。[8]P100

一边是没日没夜辛勤劳动的茶农,一边是饱食终日歌舞升平的官僚。这头,制茶者渴不得饮,那头,劳心者日饮无厌。这边,百姓为了生计,冒险贩卖私茶,那边,统治者眉头紧锁,冷眼便蹦出一个“杀”字。

(二)手法:借古讽今,文质并重

梅尧臣的《南有嘉茗赋》是一篇典型的文赋,可以说是宋朝最早的一篇咏茶的文赋。全篇用散文笔法写成,文质并重。

文章开篇便用屈原骚体文的写作手法:“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佳茗兮,嚣此众氓。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已吐乎纤萌”。[8]P100在承接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的同时,表达了茶农对上苍恩赐的感激之情。继而作者又沿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叙事技巧,以古之手法叙说今日之事:“一之曰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曰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曰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赢。四之曰嫩茎茂,因而范之,来充乎赋征”。[8]P100

《七月》通过描写农夫一年艰辛的生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作者在文中沿用古人手法,用意非常明显——借古讽今,深刻揭露北宋贡茶制度对百姓的毒害。

(三)修辞:善用修辞,意味隽永

方岳的《茶僧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别出心裁的将茶具(茶瓢)比作茶僧,从而刻画出一个嗜茶的僧人的形象。写其嗜茶时,文中并未直接写茶僧如何嗜茶,而时从僧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现,而从他的雍容的气质,他的闲雅的体态,他高雅的生活方式,间接表明他已深得饮茶之道,意在言外,韵味隽永。

吴淑的《茶赋》写于宋初,吴淑的《茶赋》全篇以骈语为主,用句上注重对偶,善用典故,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在语言风格上,注重辞藻的运用,继承了五代绮丽浮艳丽的特点。不过,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用典之多,全文三百多字,几乎句句用典,皆有出处,三百多字的文章包含了十六则典故,充分体现了北宋“以才学为诗”的风气。在开篇叙说功效后,他引名人名篇:“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在这两句中暗含了第一篇以赋为形式的茶文——杜育的《荈赋》及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陆羽的《茶经》;继而写“桐君之录尤重,仙人之掌难逾”一句标示名茶名篇,包含了桐君的故事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其后“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贪酪奴”记叙了王子尚和王肃对茶的高度赞叹,如此种种在吴淑的《事类赋》注中皆有备注,以备后来读者查阅。总的来说俞德邻的《荽茗赋》采用寓言的形式,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及尽“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之能事,贬荽褒茗,在强烈的对比中凸显了茶的功效与美德。

黄庭坚的《煎茶赋》善用典故,写尽茶叶的功效和煎茶的技艺。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描写煎茶时的情景:“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8]P100,比喻手法的使用,使一幅气势如虹的煎茶图跃然纸上。篇末,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先以六经济法只能治除社会弊病而不能与热安乐来说明茶对人身心的益处,接着以梦游华胥、庄周化蝶的典故喻言饮茶之后飘然欲仙之感,丰富的修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如品香茗。

(四)语言:骈散结合,句式灵活

北宋中叶,文赋已经完全成熟,黄庭坚的《煎茶赋》便是作于这个时期,是一篇典型的文赋。从语言上来看,文章简易平实,骈散结合。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描写煎茶时的情景:“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一幅气势如虹的煎茶图跃然纸上。在主客问答之间,娓娓道来,有如家常闲聊一般引出全文。

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是一篇标准的用四六句写成的骈文,全篇虽只四十四字,但富有文采,意趣盎然,语言精练到位,言有尽而意无穷。“顾渚争先,建溪同蚤”[8]P124两句,虽只八字,却涉及到从唐代到宋代的贡茶制度的发展,其中提及到唐朝时有名的茶产地——顾渚,这里所产的紫笋,最是难得,须在每年的春分之后马上上贡,以供皇室举办清明宴用;宋朝,人们对茶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采茶时间较早,在继承唐朝的贡茶制度的基础上,在福建建安的建溪南岸建立了北苑官焙茶园,专门负责皇室贡茶。“碾尘飞玉,瓯涛翻皓”[8]P124两句由具象到抽象,从制作工到艺术认知,形象贴切的展示了烹茶的全过程;最后作者还借用唐朝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诗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8]P124来抒发自身饮茶后飘飘欲仙的快感。

 

结 论

 

唐宋茶赋,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茶诗词歌曲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茶文学体系,是唐宋辞赋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研究唐宋茶赋,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律赋的总体特色:唐代律赋严格遵守声律对仗的规范,要求对偶精工,音韵和谐;另一方面,研究唐宋茶赋,我们亦可从中探析赋这一文学体裁在唐宋两朝的演变,见证从律赋到文赋的衍变过程。

唐宋茶赋,是唐宋社会生活的见证者,它不仅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茶事活动,客观的描绘了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其寄寓了唐宋文人茶客的精行俭德之情操,隐逸淡泊之意趣,及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思。

综而言之,唐宋茶赋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唐宋茶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也体现出赋这种文体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流变。



 周圣弘,男,湖北洪湖人。武汉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诗学与茶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