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湾】李进章|生活用具(上)●童年那些事儿续(6)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联系电话📶13960233130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常常会浓缩在一件或者多件物品上。那曾经睡过的土炕,推过的碾子,拉过的风箱,点过的煤油灯等等生活用具,会使你魂牵梦萦,无法忘怀,常思常想常忆…… 


生活用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物品的统称。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先祖创造了许多很实用的生活用具,并代代相传。然而,在近半个世纪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农民吃的用的穿的住的也是一天一个样。该淘汰的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了,而许多先进的东西进入农村,挡都挡不住。虽然许多传统的生活用具已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它们曾经存在的影子依然存活于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这些50、60后以及那些知道或见过这些生活用品的人们的一种记忆,一缕抹不掉的乡愁……
本文要介绍的,是5、60年代农家人常用的,而今几乎看不到踪影的一些主要生活用品。


1
土炕


土炕,据《搜狗百科》解释,指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形垒砌。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元·王实甫 《破窑记》第一折:“土炕芦蓆草房,那里有绣纬罗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土炕》:“北人以土为牀,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
我们老家农村的房子一般坐北朝南,以三间的居多,中间一间为堂屋,也叫外进屋,两侧的房屋分别叫东屋西屋,也统称里进屋。外进屋最惹眼的就是东西两个安着大铁锅的灶台(家乡叫锅台),分别隔着墙连接东西两屋的土炕。两个里进屋都是一个屋子半拉炕,屋子余身(东西向)多大,土炕就多长。至于土炕的宽度,要根据房屋的余身(南北向)而定,留下摆躺柜和走动的地方,其余就要盘土炕了。之所以叫盘炕而不叫垒或者砌炕,是因为土炕是空心而不是实心的。盘炕时,要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下面留有三个孔道,跟烟囱相通,与灶火相通。灶火里的火燃着,土炕就会热起来,烟囱里就冒烟。土炕就这么普通,一眼就能看完它贫瘠的身躯,一看就知道它温暖人们的原理。
盘炕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并不是人人都能盘好的,炕盘得好,过烟顺畅,灶火堂里的火就烧得旺,烧的炕就热。我们家的炕,从不找人帮着盘,都是爹亲自动手盘的。盘炕的时候,爹打垛垒土坯,我在一旁递泥递坯,用不了半天时间,顺顺利利地就把炕盘好了,再用泥抹平,防止漏烟。接着往灶膛里烧火,目的是看抹的炕冒不冒烟,锅灶好不好烧,也是为了把刚盘好的湿炕烘干。爹盘的炕,过烟很顺畅,锅灶烧起来火势很旺,晚上往炕上一躺,整个身子骨都感觉温暖惬意。
土炕都是临窗而建,三面靠墙,一个土炕就占去屋子的三分之一面积。这样既利于采光,又便于通风。坐在炕头上,很容易就能看到院子里来回走动的鸡鸭、落在院子里的小鸟,心情豁亮。土炕冬暖夏凉、软硬适度、舒服有加,是农家的生命之床。
近些年,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土炕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我相信,当年曾经在土炕上生、土炕上躺、土炕上坐、土炕上爬、土炕上玩的人,回忆起故乡和童年的农家土炕,那份从脚到心的温暖会一直留在心里。那是因为土炕记载了我们童年时的哭笑和嬉闹,土炕上洋溢着全家人昔日的欢声与笑语,土炕记载着我们被无数次的关爱与呵护,土炕叙说着父母抚育我们一步步成长的幸福与艰辛……


2
锅台


锅台,据《搜狗百科》解释,锅台,是我们的祖先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发明的用来做饭的一个操作平台。用坯和砖垒成方体,前边留空作为烟囱,后面留口作为添柴用的灶眼,上方留出一个大的圆形,在上面放一口大锅。这样,锅里煮饭,锅下添柴。据说我国古代有专门砌 锅台的匠人,砌的好的锅台上火快,而且不容易让屋里烟雾弥漫,如果砌的不合理上火很慢不说,还会让浓烟弥漫到屋里。
锅台通常是和炕连成一体的,烧火产生的热量和烟,从炕洞下面经过,烘暖了炕,烟气则从房顶上垒的烟囱里袅袅飘出。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人,可能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嘎子和胖墩打赌摔跤,输了之后,把老钟叔送给自己的心爱的木头手枪交给了胖墩,一气之下,他爬上了胖墩家的屋顶,用砖头将人家的烟囱给堵了,结果,弄得正在烧火做饭的胖墩家烟雾弥漫……
在农村老家,一户人家有两条炕,便会有两个灶台,一个在外间屋的东侧,一个在外间屋的西侧。夏天,在屋里烧火做饭太热,人们会在院子里制作一个简易的锅台。如果说屋子里的锅台是男人们的杰作,那么,院子里的锅台则是妇女们的艺术品。放在院子里的锅台,我们老家把它叫做“行灶”。“行灶”一般是用滑秸(方言,指碾碎后的小麦秸秆)泥捏的,一头添柴烧火,一头往外冒烟,中间放一口锅。那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会把“行灶”捏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远在城市的人,对乡村老家的记忆常象岁月河边的一缕炊烟,虽历尽沧桑,但不灭乡情,或远或近地总在心头萦绕。 老家虽不算富裕,可总有不少令人留恋的地方。多少年来,让我心中常感暖意的是老家的土炕和灶火。庄户人家,风雨劳作,回家能在热炕头上吃上一顿铁锅里做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也算是乡村生活的一副水墨丹青……


3
铁锅


春节之前搬家,帮着老伴整理厨房,居然倒腾出各式各样的锅七八个,有炒菜锅、高压锅、蒸锅、火锅、电饭锅……方的圆的,大的小的,形态各异。其实,常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他的躺在盒子里,放在柜子里,一直没有动用过。看到这些锅,我不禁想起儿时家里用过的大铁锅。
记得小时候,人们生活拮据,村子里家家户户用的都是一口大铁锅,做饭、烙饼、炒菜……用的都是它,只不过用完这样,刷一下,再用来干别的。
5、60年代用的铁锅,都是生铁铸造的,锅的大小不同,有六印、七印、八印的,这主要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而定。我们家人口少,用的是六印锅。过去,我对印字的含义不太清楚,后来,在大学里给学生讲授“计量法”的时候,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弄明白,老家人说的“印”,应该为“仞”,仞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由于老家人普通话说得不是很标准,才把“仞”说成是“印”的。
仞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人们所说的几仞锅,则指的是锅的直径。


4
风箱


风箱,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风箱是“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的装置。最常见的一种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
民间有一句古老的歇后语,“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风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为啥会两头受气?当今很多青少年可能不知道风箱是何物。然而,出生于农村的中老年人,绝大部分人对它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农家烧火做饭或者铁匠炉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助风吹火旺,功能等同于电动鼓风机,但与鼓风机的构造却有很大的不同。
风箱是非常考究的一件生活用品,制作风箱必须用柳木,因为柳木不但有弹性,而且性软、不裂、耐磨。最好的风箱应该是柳木箱、枣木杆,杆的作用是牵动“猫耳头”。所谓“猫耳头”,就是词典中所说的“活塞”,实际上它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为了不漏气,风箱扇的大小尺寸,几乎就和风箱的内腔差不多大,四周还要用牛筋绳紧紧地箍着一圈鸡毛。软软的鸡毛既不影响风箱扇的推拉,又能起到密闭的作用。活门共两个,前后各一个,很小,像个小窗口。活门的“门儿”是用小薄木板制作的,挂在窗口上,吸风时能张开、推风时能合紧。把产生的气流压向一隅,然后通过风道送出去。风道在箱底一侧,俗称“老鼠洞”,方型,两端留有风口。
风箱是谁发明的,已无从查考。听说在风箱没发明以前,先人们都是用竹筒子吹火,用树叶子扇火的。有了风箱以后,就更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帮娘烧火做饭,我塞了满满一灶膛柴禾,一盒火柴都快用光了,却怎么也点不着火,只见青烟冒,不见火苗亮,刚见红火头,用风箱一拉就灭了;灭了以后再点,点着了还是灭。这时娘从外面抱柴禾进来,看我灰头土脸,被烟熏得两眼流泪,心疼地说:“哎呀,谁让你帮我烧火啦!”一边说,一边把灶膛里的柴禾退出来一大半,娘耐心地提醒我说:“老话说得好‘人要实,火要虚。’柴禾少一点,中间支架起来才好点着哩……”说着话,娘一根火柴便把火点着了。


5
煤油灯


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光一般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玻璃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绵纸、布或者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桌子上、窗台上,天黑做饭时放在“灯磕台”(方言,指农家隔山墙上预留的空洞)里。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有时便买一点柴油来替代。柴油点灯冒烟多,油味也重,还呛人。晚上在油灯底下学习一晚上,熏的鼻子眼黑漆漆的,就像邋遢孩子拖着的两道黑鼻涕。 


6
马灯


马灯,在我们老家叫做“桅灯”,也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马灯,据《搜狗百科》解释:“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
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那时,乡村尚未通电,手电鲜有,赶夜路的乡亲提着马灯,像是怀揣一股温暖,增添了几分希望。


7
碾子


碾子,据《360百科》解释,碾子,“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
碾子由碾盘、碾砣和碾架三部分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砣,碾砣像打场用的碌碡,但与碌碡质地不同,多为花岗岩制作,沉重;碾架是由四根方木做成的方框子,对木头的硬度要求很高,多使用木质细腻、硬度大的槐木、桑木等。碾盘中间凿穿,安一根圆木插在碾架内侧;碾砣两边中间各有深深的窝,用于含碾架上用于制动的铁棍。碾盘和碾砣上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其目的是增加碾制粮食时的摩擦力,通过碾砣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加工粮食作物的目的。
碾子可以由人推或者毛驴拉,在我们老家,把用人推的,叫做“推碾子”;用毛驴拉的,叫做“套碾子”。
 过去,没有电磨,人们只好推碾子,村里虽然有三四盘碾子,但由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所以,碾子一天到晚停不下来,为了排队占碾子,人们通常是放一个条帚疙瘩,或者放一根推碾子棍,作为排队等候的依据,然后轮到谁家就由谁家来碾。前些年回老家,看到一盘碾子落寞地躺在村口一角,圆形的碾盘斜躺在地下,碾砣从碾盘上失足下来,倒在沟墒里,似乎到了风烛残年之态,这也许是村子里最后一盘碾子了。


8
石磨


石磨,最初的名字叫硙,早在汉代就有了这么一个好听到乳名。
石磨,据《搜狗百科》解释:石磨,是“用人力或畜力把粮食去皮或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柱形石块和磨盘构成。一般是架在石头或土坯等搭成的台子上。”
   磨与碾子虽然都是石头制成的,但两者还有区别的,碾子靠压力挤压,而石磨靠的是青黑色的齿。石磨由两扇圆形石头上下榫合而成,下面那扇石磨固定在一个石制大磨盘中央;上面那扇石磨上沿,凿有两个小洞,洞里套上绳子,绳子用来把磨杠(一根粗细合适的棍棒)和磨结合在一起,借助牲畜、人力等外力推动石磨绕着下扇磨上的轴转动。磨面的时候,倒在石磨顶端的粮食,顺着磨眼流进隆隆转动的两扇石磨中间,在纵横交错的磨齿不断转动研磨,越来越碎,最后从磨齿中流出,绕着下扇磨齿落在磨盘上边。漏下来的就是面粉,箩里面的碎粮再放到上扇磨顶眼里,重新研磨,麦子最终变成面粉和麸皮。富裕人家磨面,只磨三遍,穷人家磨的遍数要多一些,虽然面粉很粗糙,总比没有吃得好的多。 
由于石磨在农村应用的十分广泛,所以民间有许多关于石磨的歇后语,例如:“驴子赶到磨道里 -- 不转也得转”;“驴子拉磨 -- 跑不出这个圈”;“驴拉磨牛耕田 -- 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盲驴拉磨 -- 瞎转圈”;“老驴啃石磨 -- 嘴硬”等等。


9
筛子


筛子,据《搜狗百科》解释,筛子是“指一种用竹片编制的生活用具,圆形,有漏孔,主要是使小颗粒通过孔掉出去。常见为方孔,圆孔,矩形孔。”这种解释全面吗?不全面,它指的仅仅是筛子的一种,即南方人使用的竹筛子,而我国北方乃至全国各地使用的都是铁筛子,而这种筛子就出自我的老家-----全国著名的“丝网之乡”安平县,在那里,包括筛子和其他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用铁丝编织而成的。


(未完待续)


重点推荐
微火信箱.烦恼我帮







总     编   审:马    达
顾            问:姜自申
主            编:傅群雄
特约评论员:李庆国
美  术 设 计:安殿堂
总编审助理:焦龙宇

法 律  顾 问:            
              李进章(河北政法干部,教授)
          郑立申(北京网络法律专家)


特别公告:本公众号对故意扰乱的无理侵权行为将保留反投诉和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王  波

桃李芬芳

陈言新语

罗兰 伽罗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