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卧虎湾】 唐伯胜:痛别同学马新年●心香一瓣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我有平台,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点也没关系,真的没关系
欢迎关注平台,底部可以留言


卧虎湾藏龙卧虎,群英会聚贤群英!



从同学的微信中得知马新年同学去世了,难过了好几天。一是因为开封菊花节我去开封的时候本打算去看看老同学的,可是阴差阳错地错过了机会。二是因为我和马新年同学有一段神奇的渊源。马新年是我开封一高三年班中唯一回民同学,也是唯一请我到家中做客的开封同学。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荒其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差别较大。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农村穷学生能到市内学生家中看一看,喝口水,吃点东西就好像乞丐进了天堂一样。记得当时马新年同学家住红河沿。我到他家坐了一会儿,没喝水也没吃东西。因为我知道回民是很讲究的,汉民用过的东西他们是要舍弃的。据说到他家中做客的汉民同学我是唯一的例外。所以我感到,能到他家中做客已经是我的荣幸了。从开封一高当兵以后,军营生活十八年,转业郑州从政三十多年,心中一直记得马新年同学,很想见到马现年同学。前几年终于在陈震同学的帮助下见到了白发苍苍的马新年。握手言欢,畅叙旧情,格外高兴。同时,我也和他讲起了我变成回民的经历。
那是1967年,姐姐给我在郑州找了一个对象,未曾见面定下婚姻。后来才知道她是回民。但是考虑到我当时对河北连茅圈的养猪方式产生了反感,每当闻到猪肉味道的时候就要呕吐,加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也就顺其自然地和她结婚成家了。1079年回到郑州的时候,派出所看到家庭是回民,也就把我的民族改为回族了。回民每月能多吃二两油。工资上也有几元的回民补贴。细想起来,我的回民情结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了马新年的影响。
在以后的多年生活中,通过参加回民的活动,也得到了更多回民的信息。使我更加理解了回民生存的历史艰辛。爱人家中姊妹八个,四男四女。最大的比最小的相差30多岁。这一家的老老少少,从她的祖辈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从苦难到幸福的全部历程。退休以后,经过多年采访记录,获得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根据夫人家中的历史考察,谱写了一部回民家族兴衰史。这部记实性历史传记叫做《老柿树的历史见证》。分为四十集,它展现了李氏回民家族的历史,也是中国变化的历史见证。 



为了表达对马现年同学的悼念,我也写了一首小诗,表达怀念之情:


真主召唤落罕去,
新年获得纯净身。
礼拜帽下银须髯,
西归路上德清真。


不了解回民的生活,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请听我一一注解如下:
穆斯林唯一信仰的是真主,穆斯林的灵魂叫做落罕,在回民的心目中死亡不叫死亡,是真主把他们的落罕召唤去了。叫做归真,回民是很忌讳死字的,杀叫做宰,归真叫做“无常”了。
回民死亡后,不搞陪葬,所有衣物家财均不得进入坟墓。亡人“着水”(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身)完毕,白布“克番”(包裹),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干干净净地入土,体现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真正的清真(清清白白)。如果有家产一部分可以留给子女后代,无后代的无论多少一概捐献给清真寺。
头戴洁白的礼拜帽是回民的象征。男人中年以后规定要留须,不能是满面的胡须或其他的式样,必须是山羊胡须的式样。凡是见到戴白帽留有山羊胡须的男性都是比较正统的回民。
伊斯兰民族认为真主是在西方的,他们的落罕也是要到西方去的。汉民族的驾鹤西归的观念一部分来自佛教,如西天取经,在相当成分上也吸收了伊斯兰教的理念。



回民的葬礼与汉民的葬礼有很大的区别。回民不存在三七五七的概念。不允许尸体在家停放,在清真寺里停放的日子也要尽量缩短,最好是当日下葬。葬礼仪式也是简洁明快为要。下葬前需要施水,再给亡人洗清身体,由阿訇念经替亡人赎罪。参加葬礼的回民亲属朋友,向清真寺交纳经礼叫做转经,经礼可多可少,根据本人心愿,所有经礼归清真寺所有,用作洗礼费用和公用经费。
回民的坟墓与汉民也很不同,先挖一个上下的长方形南北向深坑,深度在两米五左右。再在西方挖一个五十厘米左右的方洞,这便是人体安卧的地方。下面铺上水香、麝香、冰片之类的防虫物质。卧房的四周圈上白布。人体下到卧房之后,不能仰卧状态,必须是面西侧卧,表示西归的意思。
来到墓地进行悼念的亲朋好友,不准哭泣,只能静静地听经接经。当阿訇念到“艾列弗,俩目,米目!”亲朋好友伸出虔诚的双手齐声跟读:“艾列弗,俩目,米目”,整个下葬仪式结束。按照回民的规矩下葬的时候只有男人能够进入坟地,女人们是不准进入坟地的。当前有所改革,也有女人进入坟地的。


(作者系原38集团军114师军官,后转业到河南郑州市工作)



重点推荐




霍新华
全生
刘秀敏
感恩有您,一路随行。办好公众号,离不开大家的支持,随机抽取支持者,表示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