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的信:1977年,商业航母正式起航,投资理念日趋完善

 坤鹏论 2020-09-16

从1977年开始,伯克希尔的收益一年胜过一年,那些在1977年之前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人,估计肠子都快悔青了。

不过这种事情谁也说不准,毕竟当年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人群里,还有巴菲特的女儿和儿子。
一、1977年致股东信要点速览
1. 1977年伯克希尔的净利润是21,904,000美元,每股盈利22.54美元,其中有1.43美元是蓝带印花公司的分红,初始股东权益回报率19%。
2. 纺织业务发展的并不好,比之前不乐观的预计还要差。
3. 保险承保业务发展比预期的还要好,几个业务块发展的都不错,虽然再保险业务还处于亏损中,但趋势正在向好。
4. 得益于保险承保业务的发展,巴菲特有更多资金可以用于投资,保险投资业务也有了很大发展,未实现资本利得达到7400万美元。
5. 银行业务盈利360万美元,这个盈利水平是相当牛的,规模比他大两三倍的银行也没有这样的盈利能力。
6. 巴菲特首次在伯克希尔致股东的信中披露蓝带印花公司的经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喜诗糖果印钞机般的盈利能力。
7. 巴菲特在1977年之前的信中主要介绍伯克希尔的几块业务,并没有太多体现出他的投资理念。从1977年开始,他开始更多谈到这个话题。
二、纺织业务
1976年纺织业务的经营情况就不如预期,1977年同样不如预期。
巴菲特也说:“这或许也说明了我们预测能力不够”。
已经有股东质疑,伯克希尔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纺织业务,毕竟纺织业务已经不赚钱了。
关于这个问题,坤鹏论在1976年的信中也做了一些解释,不过在1977年的信中,巴菲特自己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更能体现出巴菲特的观点。
他给的理由是:
1. 在纽贝福及曼彻斯特的工厂都是当地最大的雇主,员工年龄普遍偏高,缺乏换工作的能力。员工和工会也在尽其所能地配合管理层努力改善成本结构及产品组合,保证我们的经营得以维持下去;
2. 管理层相当努力,坦诚面对产业问题。尤其是在1965年经营权易主后,肯·蔡斯尽心尽力地协助把纺织部门产生的、稳定的资金流转移到获利更丰富的保险与投资并购业务上;
3. 努力工作加上对制造与营销组合的乐观预期,纺织业务在未来看起来应该可以维持一个起码的利润空间。
三、保险承保业务
巴菲特进入保险行业是从1967年收购国民赔偿公司和国民火灾和海洋险公司开始的。
当时共花费了860万美元,当年这两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约为2200万美元。
到了1977年,伯克希尔保费总收入已经达到1.51亿美元。
这600%的成长都是国民赔偿公司自主发展加上后来新公司的成果,在此期间伯克希尔没有再发行过任何一股新股,以支持这些公司的成长。
新创立的公司主要是指本土化保险业务的那几家保险公司:
1970年创立的康赫斯克伤亡公司
1971年创立的莱克兰火灾和伤亡公司
1972年创立的德克萨斯联合保险公司
1973年创立的爱荷华保险公司
1977年底创立的堪萨斯火灾和伤亡公司
以及现金收购的公司:
1971年收购的家庭和汽车保险公司
1976年收购的克林再保险公司,现在改名为中央火灾和伤亡公司
1977年收购的赛普路斯保险公司
1977年底收购了劳工退休金保险公司,不过因为是在1977年底现金收购的,所以其1250万美元的保费收入并没有列入今年的收入中。
巴菲特说:“总的来说,保险业务表现的还不错,但并不表示我们一直不错。实际情况是,这十年来我们在产品和人员上都犯过一些重大的错误,比如:
1. 1969年推出的保证责任险;
2. 1973年扩充佛罗里达迈阿密地区的家庭及汽车保险业务;
3. 目前尚未解决的航空”前置”安排;
4. 在加州的劳工退休金业务。”
如果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以后,保险业务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纺织业务的管理层就显得非常优秀,他们几乎很少犯错误,但却只有微薄的利润。
所以顺势而为很重要。
雷军当年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说的也是顺势而为的重要性。
不过巴菲特预测,保险行业这种向好的局面也不会保持太长时间。因为持续性通货膨胀让保险理赔的成本以平均每月1%的速度在增长。
对于报销型保险,通货膨胀对其影响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一直没有长期医疗保险的重要原因。
1. 国民赔偿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