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15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这几十年写稿、投稿的故事太多了。然而,近期见识的一件事儿,还是令我大开眼界。 京城有两家报社的文艺副刊,一直是我艳羡的刊稿园地。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我也曾在上面登过几篇稿子。进入新时代,偶尔仍想在那上面露露脸儿。于是,就尝试着将稿件传往这些副刊披露的“投稿邮箱”,可一连传了几次,显示的竟都是以下字样: “抱歉,您的邮件被退回来了……”接着就是“退信原因”:“收件人的邮箱容量严重超负荷了,接收功能处于罢工状态”。 呜呼!原来如此。邮箱里的稿件已超载,邮箱“撑死”了,已停止运行。这种状况,倒是与北京眼下出门即堵的交通状况相吻合、相匹配的。 投稿的邮箱撑死了,那报社的责任编辑为啥不及时清理一下呢?那他们又是如何接受作者们的新作品呢……我不禁杞人忧天起来。 静下来想了想,就想通了。那文艺副刊上披露的邮箱也许就是个摆设。在这个公开的邮箱之外,肯定还有供作者送稿的“暗道”。这从眼下这些文艺副刊登载的稿件中可以看出。经常在这些副刊上露面的无非是这样几种人:一是名家大腕。名气如雷贯耳,尽管他们有的早已江郎才尽,但写出个啥也会使这些编辑大人如获至宝,往往还要刊登在版面的最好位置;二是关系户们。有的与编辑沾亲带故有交情,有的是能管住编辑们的领导交办的,自然不能慢待;三是编辑们自己轮番捉刀。“肥水不流外人田”,隔三差五登上一篇,至于那质量就不敢恭维了。如此一来,有没有自然来稿、用不用自然来稿,统统都退其次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报社的邮箱撑死了、饱和了,转不动了;而如我等作者这样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的稿子,一篇篇地挤不上去,甚至连投也投不进去,处于饥饿难耐状态。岂非咄咄怪事。 想起若干年前,还不知道互联网、邮箱为何物,向报社投稿都是通过邮政信箱,投送稿件是不要钱的,只要在信封右上方剪掉一个角,写上“邮资总付”字样,投进邮筒,就等着刊登与否的消息去了。据说那个时候报社的稿子多的用麻袋装,但大凡负责任的编辑,还是会从万千来稿中发现珍珠的,许多报刊都坚持来稿必复:准备刊用要通知作者,需要修改或不拟采用也要写信给作者。稿件刊登后还要寄上样报、纪念品。那时候,作者与编辑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呀!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领域变得不那么淳朴、清净了。报刊业也是这样。刊稿凭关系和金钱,投稿的是孙子,用稿的成老爷,有的与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上的造假风一样,在新闻和文学艺术领域竟也搞起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用稿、出书、评奖等项事务,都可以以钱铺路,用关系搞定。那些拥有编辑、刊稿权利的人,也沾染上铜臭气,被孔方兄挡住了视线。给作者写信、寄样报的编辑如今已是凤毛麟角,而压低稿费、拖欠稿酬、不给稿费的比比皆是,包括那些满身光环、权威十足的党报军报在内。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混沌,简直让人看不懂。 撑死的邮箱在哭泣,饥饿的作者在忿恨。好在,进入网络自媒体时代,我的纸媒发表欲越来越淡。写篇稿子,自己满意,那就立马登上公众号,也不用担心其它什么了。岂不快哉! 只是担心,那些至今挂着公家头衔、拿着人民俸禄的纸媒领域的人们,这种懒惰、腐败、混乱、草率状况,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够改观,实在是新闻和文学艺术的悲哀。 2018.6.7于北京知行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