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乡韵】腊月的年味儿/窦改林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1600字
阅读时间:5分钟
投稿邮箱:308286678@qq.com



盼望了一冬天的雪,终于在腊月小寒节气这天,飘起了零星的雪花。
起初雪并不大,纷纷扬扬的,落在黄土高原上,随即渗入坭土中。空气很清新,湿润润的;沟涧梁峁枯干的荒草,被雨浇成了褐黑色,却又有一种湿润的柔软;路边的树杈上,已积起了一指厚的雪茸。正在冬眠的树叶和花蕾,做着酣美香甜的梦,风儿似乎也睡着了。
不一会儿功夫,鹅毛般的大雪倾盆而至,瞬间白了山村的腊月。三九天的夜晚,西北风吹着吓人的口哨,扑打着窗户哗哗直响。
寒风再猛,天气再冻,大雪再厚,也困扰不了老家人的生活。秋收时节的粮食早已堆满仓,这几年,党的政策好,惠农政策使农民的粮食产有所销,随收的农作物随卖给收购商,一打子钞票鼓起了农民的腰包。“不愁吃、不愁穿”已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居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山西省政府给老百姓发放一户一吨的“暖心煤”早已送到千家万户。只是自从国家治理污染以来,提倡农民多用天然气和电取暖做饭的规定使他们感到有点憋屈,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习惯了烧柴禾做饭的乡亲们,总觉得亲朋好友来要想吃到传统的老家口味,电磁炉煤气灶做出来的饭菜不如烧柴火做的饭口味地道。他们早已把农闲时捡回来的干树枝和秋收时的的玉米葵花秸杆在院子里堆成山。红薯玉米白菜蓄满地窑,南瓜整齐地排站在向阳的窗台上,红彤彤的脸蛋儿笑盈盈的,迎接着在外地上学工作的孩子们回家过年。



厚厚的积雪丰富了村庄的腊月,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乡野间。
腊月里,无论走到谁家,话题都离不开“年货”。一年之中,难得年根这些时候的清闲与喜色。暖烘烘的窑洞里,来串门的妇女们或嗑着瓜子或缝鞋垫或绣着花,中午吃过的炖羊肉蒸莜面余味还在飘香,热炕头上的主家汉子正打着呼噜声,从通红饱满的面部表情看出,显然是中午小酙两杯烧酒,要不怎么会睡得那么香美,那舒坦踏实的神态中洋溢着十足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老家人过年热闹而繁忙,一过腊八节就开始泡豆子生豆芽,绿豆黑豆两种皆有,到这会儿豆子应该已发芽了。接下来的日子,就拉开了忙乎过年的序幕:清扫卫生、磨豆腐、蒸花馍米窝窝、炸油糕、做摊黄、剪窗花、写春联、挂红灯、买新衣服、买年画、买花炮……
在这些堆满库房的“年货”中,让人难以按捺心情、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那飘香至垂涎三尺的家乡美食跟前的,要数“摊黄”。
“摊黄”色泽金黄,口味微酸带甜,是用杂粮面混合调成糊状,等略微发酵之后,在特制的中间凸起的鏊子上摊制而成的。在过去年代吃不饱时期,勤劳的家乡人研制出来的充饥物,但因杂粮的分子结构松散、纤维组织粗疏,如今成为人们追捧的降三高美食,也是忆苦思甜的待客上等品。



众多的好吃的食物中,不能不提及到另一味——油糕。“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一曲耳熟能详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道出了家乡人民好客的热情,曾在战争年代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那热腾腾的油糕随着这首民歌的飘香,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捧得红红火火。
到了腊月半头就进入置办“年货”的高峰期,女人们忙着每天都这家出那家进互相走窜,互相切磋传授着做年货的经验与技巧。这时,村里手法娴熟灵巧的大婶会更加忙碌起来,捏花馍、擀豆面、炸麻花,忙完这家赶那家,从早到晚排满日程,她们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窈窕曼妙的双手忙遍腊月。浓浓的年味把整个腊月渲染得忙忙碌碌,沸沸扬扬。
几声鼓点打破了忙碌中的宁静,紧接着高亢嘹亮的唢呐声在村里响起。原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行,走进千村百县”文艺队来村里啦!这些年农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村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和期待。
村子里沸腾了,村民们脱下羽绒服、皮靴子,穿起老羊皮袄、拢起羊肚子手巾,在这铺天盖地的雪域中、在阳光普照的蓝天下,没有雾霾的干扰,他们重新拾起逝去的岁月,酣畅淋漓地与艺术家一起共歌舞。欢乐声此起彼伏,给孤寂的乡村带来了生气与活力。
不知谁家的娃儿们跑着跳着放起了“二踢脚”,一缕缕伴着火药味儿的烟尘飘向天际。
家乡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