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阅读的幸福

 运河儿女 2020-09-16

叶老师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可叶老师并不认可。因为中国经过多少年的战争和内乱,特别是文革运动,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书香门第了。很多文化的传承就像被撕裂的碎片,有的落下掩于泥土,有的飘去流浪远方。叶老师的成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阅读人生。

阅读很幸福,也很寂寞。古人劝学时常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名句去砥砺学子。或是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告慰。年轻时我们都接受过这样的劝学,晚上在球馆时一个中学老师也在这样开导一个初一的女孩。回想起来,我们其实接受了太多功利化的教育。似乎阅读了什么书你才会变成什么样,目标过于明确。其实,阅读不在于量的渐变,而在于你究竟喜欢不喜欢阅读,能不能用心感受阅读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小时候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最初的认字和阅读的启蒙教育应该来源于我的父母,至于为何没有进入学前教育,恐怕和父亲打成右派和三年自然灾害有关。至今,我还会印象深刻地记起当年的一块小黑板,一张写板凳,一本小写字簿。但这样最初的阅读揭开了成长的旅程。

经历了蛮荒时代的结绳记事的历史,因为仓颉的造字才让我们有了阅读的可能,所以后人都应该朝圣仓颉,仓颉才是真正的人文始祖。当然,我们也应该感谢毕昇,感谢谷登堡,是他们发明了印刷技术,才让我们的阅读不再那么困难和奢侈。然而岁月的变化,我们突然发现,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的阅读生活有了便捷的同时,却失去了选择的快乐。我们可能阅读了,但阅读了大量完全无关甚至是无用的信息,比如网上那些八卦新闻,无聊且无趣。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经常会发现,在公园,在车站,在机场,经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捧着一本尺寸裁剪得当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周边很安静,阅读很优雅。而在国内,这样的阅读方式反而可能会招致路人异样的目光和评判。现在的人们太钟爱快餐式的文化了,少了独立思考,多了信息传播,夜深人静时却在感叹人生的苦短。

叶老师说得好,读多少书其实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只要读书的心情是自由的,放松的就行。无论你涉猎人文科学,还是涉猎自然科学,能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和快乐就非常好。不去奢望自己要怎样的成名成家,不去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几许稿酬。我们的古训中也有一些糟粕的思想,功利色彩很重。年轻时当作劝学的激励也未尝不可,到了中年,要的却是阅读的淡定和幸福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前觉得这句话是社交场上的客套话,有恭维献媚之嫌疑。叶老师对此却有了新的诠释。我们阅读了十年的书,才有可能听懂对方表达的含义。有很多时候,人际之间交流中的误会,都是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理解不对称造成的,可见阅读的重要了。周国平先生在《幸福的哲学》中谈到阅读,说了一句话,通过阅读,第一要让生命变得单纯而善良,第二要让灵魂变得丰富而高贵。

北辰的讲堂在叶兆言先生的赠书签名中落下帷幕,然而老师的阅读人生带给大家的心灵的嬗变却久未平复。而我,亲历现场,聆听老师的心灵之路,本身就是一场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