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看《黄金时代》,年轻的萧红经历生死场,最终在异乡回归了她的天堂,她的呼兰河。 保持坚贞的信仰,拥有爱与被爱的幸福,心随自由,宁静地写作就是萧红希望中的黄金时代。没有贫穷和困苦,然,她的黄金时代是那么的短暂。强硬的父亲,早失的母爱,在整个少年的家庭里,惟有慈祥的祖父让她体验了亲情的温暖。“早点长大,长大了就好了。”萧红长大了,却未见好。祖父却死了。 为了逃婚与表哥私奔去了北平。表哥迫于压力弃她而去,孤苦无依,求助无门的萧红无奈接受了订婚对象汪恩甲的帮助,在哈尔宾东兴顺旅馆一住大半年。这于萧红是屈辱而无奈的。有什么办法呢?此时的她已怀有身孕。梦想生下孩子,一切会有所好转。然而,汪恩甲的一去不返,使萧红再次陷入更大的困顿中,欠下的六百元房费使她成为人质被囚禁在旅馆存放杂物的阁楼里。孤独,贫困而行动不便的萧红一度羡慕妓女的生活,而她面临着还不起房费而将被掌柜抵给道外妓院的危险。 即便如此窘境,萧红并不绝望,饥寒重压下的生活让纯真的萧红更加坚定,她给哈尔滨地下党主编的《哈新报》的编辑们写信求助。都是贫穷文人,谁也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来赎她,但他们都在竭力救助。就是这样的时候,二萧相遇又因彼此欣赏而相爱,爱情让身处逆境的萧红对未来充满希望。 许是苍天怜悯了这位多才坚强的女子,一场罕见的大水,救赎了萧红。在医院,她生下了汪恩甲的孩子,她不敢面对幼小,柔弱的生命,甚至不愿多看一眼。或许是为了与过去做个了断,重新开始,孩子刚生下便被她送了人。如果这个孩子命大,活下来的话,到如今,孩子的孩子是否知道?那位民国的才女作家萧红就是她(他)或他们的亲奶奶呢? 命运弄人,芸芸众生,多少无奈事? 逃离哈尔宾去青岛又到上海,如果不是萧军与别的女子珠胎暗结的话,他们此刻的生活应该是安好的。因为《生死场》的出版,鲁迅的帮助和文友们的支持,他们在经济上已经有了改善。面对萧军爱情的背叛,苦闷的萧红独自忧伤。她选择去了日本,原本她以为的逃离是为了更好的相处。但事实并非如此,萧军出于道义把萧红从日本接回,只是借此了断他的那份私情。 萧红的困窘、孤独和无助穿插了整个影片,但,未见内心强大的萧红哭泣,惟有在日本得知鲁迅先生的死讯时。萧红掩面而泣。显然,鲁迅先生已经不知不觉成了萧红精神上的支柱。这是伏笔,无需描叙的。 不得不承认,萧红是爱萧军的,至死都未放下。对于有着坚硬,反叛性格的萧红做到重新接纳是不容易的。然而,观念与信仰上的分歧,他们最后还是永远地分开了,至死都未见。 端木,并不是萧红心中理想爱人。但她嫁给了他,怀着萧军的孩子。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这是让人疑惑的地方。镜头中孩子是健康的,面对白朗的惊疑,萧红坚持孩子是病夭。由爱生恨是有可能的。以萧红的决绝的个性亲手扼杀萧军的孩子,也不是不存在。但影片中并没有清晰地表现。 颠沛流离,疾病缠身的萧红注定孤苦无依,她把爱倾注于她的小说,她的文字。在香港的日子,是萧红弟弟的同学骆宾基在陪伴,照顾她。 境况仓皇而凄凉。 战炮轰鸣,画面倒叙,一代才女,最终在疾苦纠缠中悲怆离去。让观者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