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应散笔》后记

 运河儿女 2020-09-16

主编:

网名山阳客的何平先生的《宝应散笔》于去年11月份出版,我有幸获先生赠本,弥觉珍贵:其一、我与先生神交已久,其渊博知识、精彩文笔令我钦佩;其二、先生写宝应的点点滴滴值得期待,足见先生厚爱宝应之情。为其作序者韩校长厉观先生也,后记如何、书之内容如何?今再为诸位揭晓。

阳光记忆(代序)(点击链接阅读)

后 记

文/何平

首先,我要感谢徐海社长,感谢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老同事蒋子平、胡德林、汪意云等许多人,是他们的关心与支持使拙著《宝应散笔》得以出版。作为一个江苏人民出版社的老编辑、老员工,能够在自己将近古稀之年时在自己工作过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

这该是一本“小众”的书,因为虽然内容有关历史、遗迹、风情、方物、特产、方言、文化等不少方面,但它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只是苏北扬州的一个县——宝应。我把书名称为《宝应散笔》,也是出于这并不是一本系统地全面地介绍或叙述宝应的著作,而只是一些零散、皮毛、浮光掠影的文字,是我很个人的一些记忆与思考。

从2011年4月起,我开始在新浪开博,取名“山阳客”,因为我曾经在宝应的山阳公社(现在是山阳镇)插队七年,那是我从19岁到26岁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年华,留下了我人生许多的印痕。我的博客中有一个栏目是“流云易逝日犹光”,就是过往生活的回忆录,许许多多的篇什都与山阳、宝应有关。在2016年9月,我又开了一个新的博客,叫“胜宝应真”,专门写关于宝应的文章,于是陆陆续续有了一百多篇的文字。我的许多朋友对这些内容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给我留言,为我点赞,还予以转发,宝应的不少网站与刊物也有转载。

这便让我有了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的勇气,我也觉得如果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放在一起,也许有点意义,起码是对我这些年来写作成果的一个检视吧。也许现在还生活在宝应的人和曾经生活在宝应的人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因为书中的内容多少与他们的经历有关。

一个县的地方文化,除了正式编寨的县志等外,也需要从不同角度的关照与记录,比如像我这个不是宝应人,却在宝应度过了28个年头,把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留在宝应的一个喜欢写作的过客——按过去的说法,也可以称为“流寓”之人吧,我笔下的宝应,也许与常人有异。

宝应之得名,源于唐代,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有云“流寓理岂惬,穷愁醉不醒”,流寓的生活大多是困苦蹉跎的。我在宝应的日子也是曾经坎坷的,但我并没有过多地写这些坎坷,我觉得把苦难放大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忆是可以陶冶心情的,也是对走过的人生的回顾与总结,我现在经常回忆,也在博客中写一些回忆录。但我写下的大部分是快乐与刻骨铭心。我觉得,回忆往事,就好像筛筛子,有的把它遗漏掉,有的把它留下,痛苦让它遗漏掉,快乐让它留下,丑恶的遗漏掉,美好的留下。那些痛苦的东西,老去想它干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毫无益处,老是沉浸在不愉快的情绪里,人是容易生病的。

所以,我拉拉杂杂地写下了这些文字,我的老师韩厉观先生在本书的序中称这些文字为“阳光记忆”,我认为正合吾心。

我的这些大多千把字的小品,有的在行文时着了些文采,但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有的也引经据典,却与所谓的论文相去太远,基本上都是兴之所至,笔之所至,了无系统,但也不完全是随意的回忆,其中一些带有考证、研究、探讨性质的,也是源于回忆而起。

我不像有些土生土长的宝应人,有家学渊源,有耳濡目染,我总归是有点局外人的意味,所以在写这些文字时,总感到有些隔膜,不能得心应手。即便如此,我还是想方设法让我的文字更准确、更靠谱、更合理一些。

好在我有读书查资料的习惯,现在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信息。我从网上得知在纪念扬州建城2500年时,广陵书社编辑出版了大16开本精装煌煌巨篇的《扬州文集》,分地方志书、地方史料、传记年谱家乘、学术著述、诗文集五大类共100本,全套定价6万元。我分好几次购买了含有宝应内容的10本,虽然还不完备,但已经可以查找许多珍贵的资料。我又从网上购买了诸如正式出版的《宝应刘氏集》、影印的《舟车集》(陶澄著)、《此登临楼笔记》(陈式周著)等不易寻觅的著述,为我的写作与考评提供了依据。许多文章也是从这些故纸堆里寻而成,韩老师说我有点“掉书袋”,也是切中要害。

这里再一次感谢韩厉观老师,他不仅为我写了一篇充满鼓励、让我感动的序,还认真看了全书,对书名、编排、题目甚至是某些提法,都再三斟酌,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使本书增色良多。

在把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之际,我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的,因为这些粗陋的文字可能存在不少欠缺之处,恳祈各位方家指正。

何平

2018年7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