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我家住张纲

 运河儿女 2020-09-16

我家住张纲
文/潘飞婷

我23岁的时候,父母在江都商贸城买了房子,后来随着生意重心的转移,家庭生活就逐渐从谢桥转到张纲了。

这个小镇,名副其实的城乡结合部,各方面也不如市区,情感上也因为不是原生地所以也没有归属感。可是,大约是在那一年冬天张纲菜市场改造,卖菜的人们从以前的旧菜场全部跑到外面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这个第二故乡多了一种感觉,就是那种叫做烟火气的东西。张纲临近长江,江里打上来的鱼啊虾的特别多,而且新鲜,价格也特别实惠;蔬菜呢都是附近的菜农或着农户种的,新鲜又便宜:花生扒了,菜场里都是花生;芋头有了,大的小的都有,芋头仔都给你把皮都削好了;春天蒲公英、荠菜、秧草,冬天大头菜雪里蕻,要什么有什么。雪碧可乐瓶子里腌的咸菜、口袋里晒的梅干菜,就连树上刚采的花椒都有的卖……从那个冬天开始,从自己天天买菜开始,我就渐渐的融入了这个冒着热气的地方。


可是讲真,我一直都没有在意过张纲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甚至一度以为张纲之所以名叫张纲大约是这里曾经是张姓人家聚居的缘故,与中国很多地名一样。一直到10天前我才真正算了解了这座小镇。

许多人都以为扬州是个内陆城市,其实知道吗隋唐以前,我们这一带其实是临海的。民国有一部特别有名气的小说,李涵秋的《广陵潮》,讲的是一部关于发生在扬州城的爱情故事。而书名广陵潮其实也是扬州一个特殊的自然景观,那规模就和如今的钱塘江大潮一样。西汉枚乘在他的名赋《七发》里就曾经记载这样的景观:

“春秋朔望辄有大涛,声势骇壮,至江北,激赤岸,尤为迅猛。

“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乎广陵之曲江”

可惜这一景观随着地质运动、海岸线逐渐东移(从我们这一带逐渐改到海安、如皋、如东一带)而消逝了,唯一还能留下痕迹的就只有地名了,比如张纲,当时叫张网沟,意思这里水系发达,到处都是水,就像一张渔网一样的密集。因为有水,除了带来丰富的水产,也带来严重的水灾。于是朝廷就派来一个人,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后裔,名叫“张纲”!对对对!这个地名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张纲,有“张纲埋轮”“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的著名故事。大家都知道东汉中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宦官和外戚当权。张纲生活在汉顺帝时期,这位皇帝当政时期,京城附近流传着“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的童谣,说的就是以梁冀为首的外戚权势熏天,把持朝政,地方上也因此混乱不堪。年轻的张纲奉命与其他几个人到地方去做民调,走到半道,有感于朝政最大的问题明明在京城,是外戚为祸,解决了外戚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地方问题,朝廷这样的本末倒置的行为让他反感又愤怒,于是他卸掉车轮,埋进土里,老子不干了:“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大问题不解决,管那些细枝末节有啥用?他虽然年轻,但是声誉很好,梁冀为首的外戚就想了一个主意,让他去广陵任太守,一则眼不见心不烦,二则当时扬州有一个名叫张婴的起义了,杀了原来的太守,朝廷束手无策,看你张纲怎么搞,这套骚操作就叫借刀杀人,杀人于无形。谁知道张纲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正义感,也有才干,到了扬州不但劝降了张婴,还在扬州搞了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其中就有兴修水利,修了南北方向的张公渠(现在万寿桥、张纲桥下的这条河),改善了当地的水利问题,可惜也因为操劳过度,张纲就在任上去世了,为了纪念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官,当地老百姓就把张网沟改名张纲了。

据说以前张纲桥旁边的五金厂就是过去祭祀张纲的庙宇,可惜早就没有了,但是也留下一些俗语,比如“张网沟的菩萨照远不照近”,我问我妈妈什么意思,她也没有说出什么名堂来,后来一查才知道,这里的“不”其实应该是“卜”,是占卜的意思,意思是无论远近无论身在何处,菩萨都会保佑你的。我妈妈还说有“张纲的驴子来回跑”,说以前的张纲的驴子做脚力,训练有素,不用人赶,到了目的地,自己回头,看来过去的张纲也挺繁华的。最最重要的是张纲的庙会,“张纲庙会二十八,不随菩萨随张纲”,意思是这庙会的日期不是哪个菩萨的生辰,而是选择了张纲的生日,以表示对这个人人品的尊重。就像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心自有公道。

再走在张纲的地界上,突然感觉这个地方和以往不一样了,好像多了些以前没有的东西,于是我写下了那个标题:我家住张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