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拔麦根/夏顺发

 运河儿女 2020-09-16

文/夏顺发
拔麦根

每到稻麦两季收获时节,看到漫田遍野的秸秆被四处抛弃或偷偷焚烧,心底自然泛起童年的记忆——拔麦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大集体,农田、旱地均以生产队经营,种植农作物的收获自然归生产队所有,而稻秸秆大部分被生产队留着喂牛、沤草粪,麦秸秆删成删草盖队房、烧砖窑。每季收获的秸秆只有一部分分给社员烧火做饭和给生猪垫圈。这样,烧草就成了广大社员日常生活的第一大难题。

俗话说:“芒种三天见麦茬”,一到芒种,农村就进入了麦收时节。骄阳似火,西南风挟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走进田野,麦浪滚滚,一片金黄,庄稼人打心眼儿里向外透着喜悦。

家乡地处里下河,多为粘壤土,即使麦收前后老天不下雨,土质表面疏松,但根系土壤仍潮湿板结,所以麦子被镰刀收割后,拔出的麦茬仍带有或多或少的泥巴,这自然成了我们小孩最怵的活。一天麦根拔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到了晚上,腰疼得直不起来,两腿迈不开步,再好的晚饭也吃不出滋味,只盼着能够倒下好好睡一觉。可是第二天我还在梦里,母亲就又催着下地拔麦根了,因为麦收就那么几天,时不我待啊!

拔麦根也得讲究 “天时地利人和”。若是一连几天刚好都没下过一场雨,墒情好,土地干爽松软,最适合拔麦根。如果是刚下过雨不久,地里湿度过大,拔麦根时,麦根上会带有更多大小不一的泥疙瘩,摔起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拔起的麦根几经盘弄就成了泥麦根,即使晒干了也不易燃烧。所以,这个时候,拔麦根得择个地势相应高一点的地方。再一就是要瞧准了好人脉,因大人在前面割麦,我们小孩总是在他们后面拔麦根,这时,或是多喊几声“大妈”、“嫂子”、“姐姐”,让她们“刀下留情”,使麦茬留高点,我们就好抓易拔。

拔麦根不但需要力气,还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腰、腿、膀、臂、腕要协调用力,一般是一手拔着,一并磕或摔掉麦根上的土,散发着馨香的麦根上的土弄得身上头上到处都是土,好像一个泥人。拔有一把了,便归并到另一只手上抓着,待两手抓不下了,再堆放到一起。先把身前、左右的麦根拔了,再移动双脚,如此循环往复地拔下去。如果不懂要领,多费很大劲不说,效果还不好。

麦收时节,麦田里总是“一风难求”,太阳像火炉一样烤着,汗珠子像雨点一般往下滚,开始还顾得用小手抹一下,后来干脆就拿衣袖当成了擦汗的工具。如果手上的水泡被磨出了,再被汗水一蛰,那滋味特别难受了。嗓子渴得要冒烟时,冲到小河边,弯腰埋头,咕嘟咕嘟喝一顿凉水,顷刻又化为汗水。

60多年过去了,如今农村的麦收,早已不靠人力割了,全仗有收割机,而随着厨房现代化的发展,更没人拔麦根了,连自家收获的黄豆秸秆或树枝之类的上好的“硬柴火”都无人问津而被视为垃圾。但当年那些曾参加过“战斗”的人们,每每回忆起拔麦根还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主编会客厅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运河原创】梦回大清·梦(作者:清新书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