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河原创】便益门记忆/瑶韵琴声

 运河儿女 2020-09-16

文/瑶韵琴声

便益门记忆
初秋的扬州,晴空万里。我们从东关古渡下去,沿河边向北,漫步在古运河畔,河面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虽不是春天,可垂柳随风起舞,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抬望眼,又一桥飞驾河面,那是便益门桥,是一座东西走向双车道加人行道的现代化桥梁。与过去南北走向仅供人力车通行的架在护城河的原便益门桥相比,换了人间。

便益门城楼,就有便益门桥及便益门大街。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骚扰,在扬州宋大城东边故基上扩建,谓之新城。明清扬州新城的东北部,东关原称利津门,由此派生的地名有东关街、东关外南河边等。清代同治年间,便益门为新城北面的门,“方便、有益”之意,在扬州古城中算是一个偏门。

余志群先生曾在《便益门里西风渐》一文中写道:照片拍摄的地点为便益门街北首,方向由南朝北,即从城门口由里朝外。断壁残垣的城楼上清晰可见的“便益门”匾额,点明地址。便益门取“方便、有益”之意,在明清扬州古城中算是一个偏门。所以城楼楼面不是三开间,只有一间,活像个土地庙。
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后期。城门洞口有一警察,头顶大盖帽。这套装扮与1947年模范马路交通岗亭下的那位一样,故推算这张照片拍的时间在1946年至1948年的初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时分。照片左侧是砖缝整齐划一的墙体和洋式窗户,这是圣公会的产业。墙体阴影下走着一前一后,前面男士头顶短沿礼帽,左腋夹着一摞报纸,右手提着一根文明棍,后面跟着的女士穿着有裙摆的花格裙,上身浅色毛衣。面对街另侧身着老棉祅头戴瓜皮帽的少年、吃力地挑水的老妪以及肩上扛着柳藤筐卖菜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他俩旁若无人,目不斜视,自命不凡。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便益门在新城东北,创于嘉靖丙辰。以倭变,用副使何城、举人杨守诚之议,都御史陈儒、御史吴百朋、崔楝、知府吴桂芳、石茂华、先后任其事。城外护城河本名市河,知府吴秀所浚;初引官河(运河)水注其中,历久内河高于官河,仍于官河口筑堤以蓄内河之水。堤内有吊桥,为便益门,渡游船皆集于是。
便益门是为了方便百姓的出入而设的,因为有运河,有码头,舟楫往来方便,来往客商聚集,客栈、商铺、饭庄等应运而生,渐渐形成了一条街-便益门大街。城门外,过便益门桥叫便益门外街。1951年,苏北行署决定拆城筑路,城墙南段现为南通路,东段为泰州路,北段为盐阜路。盐阜路东的便益门城楼相继拆除,便益门大街南北贯通。城门内便益门内街,我们的母校—江苏省商业学校,就在便益门内街131号。便益门内街东边有几家日杂百货小店,大都是居民住宅。街东南有一家菜场,叫泰州路菜场,紧靠运河边那是扬州红星针织厂。
出了便益门,沿城墙边是北护城河,架在北护城河上通向便益门外街的是便益门桥。北护城河为明清扬州城的北侧护城河,北护城河东引古运河水,经个园、史公祠、天宁寺、冶春园、红园、盆景园直接通向瘦西湖的重要水道。为加强北护城河管理,临古运河边建成便益门水闸,两岸古树成荫,已成为扬州著名滨河绿化带。
60年代初便益门外大街商业氛围浓厚,曾流传着“金东关,银西门,热热闹闹便益门”的说法店铺林立,有百货商店、粮油店、熟食店、烧饼店,煤炭点、裁缝店、澡堂等,还有大众剧场,扬州市麦粉厂。在便益门外大街上,我们曾品尝过1两粮票3分钱6角峥峥的金刚脐、2两粮票4分钱的阳春面,草炉烧饼,金黄色的油条,购买过牙膏牙刷……昔日便益门大街的繁华,犹如一幅幅美丽的运河故事,让你细细阅读、品赏。
由于便益门大街东紧临古运河,河边地势低,每年雨季,古运河水都会淹进居民家中,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政府决定,便益门周边启动拆迁改造,便益门街、便益门外街拆迁后,原址建成了《莱茵苑小镇》、宽阔的高桥路和古运河风光带,便益门社区就设在《莱茵苑》旁。

悠悠运河水,便益门桥下流。你看,古运河上架起的新的便益门桥,雄伟壮观,桥下,悠悠运河水,源远流长。
便益门内街今改称便益门大街,仅为一条巷子,没有商店,扬州市广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座落便益门大街103号。

(扬州神在堂座落便益门大街117号)

(便益门大街南边有小巷叫昔有桥,现叫江家桥,革命烈士江上青曾寓局此巷)

如今,便益门城楼,便益门外大街虽然已不复存在了,但从便益门桥下流淌的运河水,却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主编会客厅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运河原创】吃油条引起的串想(作者:何平

2、【运河原创】便益门记忆(作者:瑶韵琴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