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解密]扬州桥,明代第一是虹桥

 zgq638 2016-01-28
扬州桥,明代第一是虹桥

  水的江南,水的扬州。水乡河多,因而桥也多,人从桥上走,水在桥下流,正是“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在古老的扬州城里因桥成路,因桥成市,桥使扬州这座水的城市更加灵动更有风情。

  根据桥梁养护所提供的普查资料,目前承担着交通任务的桥梁有100多座,目前有30多座桥梁“桥龄”超过百年。其中,始建于明代的桥梁14座,最负盛名的当数大虹桥。

  大虹桥

  大虹桥原名红桥,俗称大虹桥,位于瘦西湖南首。初建于明祟帧年间,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拱桥,曾有过桥亭,后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拱圈结构,但虹桥风姿依然不减当年。清代此处为文人咏诗结社之所,“虹桥揽胜”、“虹桥修禊”,为瘦西湖名胜之一。

  康熙元年春,(1662)王士祯与在扬诸名士修禊于红桥。后来文人常效“兰亭修禊事”成为文酒之偌会,骚人墨客常爱在此扶栏凭吊,一抒怀古之幽情。在红桥留下足迹和诗文的名士很多,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还有《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除了盛极一时的依韵和诗之外,尚有画坛高手作的《虹桥小景图》、《虹桥览胜图》、《虹桥春泛图》、《虹桥待月图》、《虹桥图》等。

  经过名人的极意渲染,虹桥名声大噪,经过扬州者无不到虹桥。

  乾隆年间的《梦香词》中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破红一声箫,处处作兰桡(女子所乘之舟)。”

  叶公桥

  叶公桥位于扬州北护城河外,与问月桥比邻,横跨迎恩河(今改名为玉带河),东接北门外街,西连玉带小区,为砖石古桥。

  叶公桥因明人叶相而得名,叶相字良臣,扬州人,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弘治十五年中进士,历任湖广参政、江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左侍郎。叶相一生经历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入仕四十余年,历官十三任,始终“以学术经世,以行互表信,以正直立朝,以明哲保身。”在朝廷能秉公直谏,在地方能惠及百姓,朝野均获好评。

  相传在叶相做官之前,就因北门外迎恩河上交通不便,筹资在河上建了一座砖石桥,起名迎恩桥。因这座桥给老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所以老百姓认为,叶相后来中了进士,是好人有好报,故民间至今还流传“叶相造桥中金榜”的传说。叶相逝世后,人民感其恩,将其安葬于迎恩河畔、迎恩桥西首的大莹山。为纪念叶相,此桥更名为“叶公桥”。

  叶公桥横卧在迎恩河(今名玉带河)上,路人经过此地,常引起对叶相的追思。

  凤凰桥

  位于迎恩桥西侧,旧名小迎恩桥,1947年重建,1952年修建,196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板人行桥。

  明初,旧城远离运河,北城门外的玉带河成为柴米的主要运输通道和粮食集散地,米铺商人沿河而居,并在原宋大城北门外玉带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因建桥时有人亲眼见到凤凰落于此,故名凤凰桥,也有人说因隋代此处有凤凰楼而得名。

  乾隆年间,皇帝多次巡游扬州,为恭迎圣驾,年久失修的凤凰桥由木桥改建为单孔砖拱桥,并因桥旁潮河上迎恩桥边官商接驾的缘故,更名小迎恩桥,为乾隆皇帝抵达行宫必经桥梁。

  问月桥

  横跨玉带河南端与城河交接处,初建于明代。民国年间王振世著《扬州揽胜录》中介绍“问月桥”:“问月桥在北门外,跨小迎恩河东西两岸,距北门钓桥不数步,桥门署‘问月’二字,东西两岸亦为画船停泊之处。”关于“问月”之名有一典故,相传有人曾出一上联:“水月庵前问水月”,当时无人对出下联。后有人游镇江金山,登山远眺,江天一色,触景生情,对出“江天寺外看江天”的下联。

  清代诗人言忠贞《芜城春游曲》诗咏道:春风十里听弦歌,好女如云陌上过。问月桥头问明月,不知谁个似嫦娥?

  大东门桥

  大东门桥位于彩衣街西,原为明旧城大东门外木吊桥。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建为砖石拱桥,载重6吨,2001年小秦淮整治修建。

  清乾隆年间文人沈复落魄之日曾携其爱侣芸娘寓居于大东门桥畔靠卖画为生,也许是扬州的灵山秀水激发了他创作《浮生六记》的灵感,从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小东门桥

  小东门桥跨小秦淮河,如意桥北,甘泉路东段。初建于明代,原为小东门外木吊桥。后改建为砖拱平桥,1951年拓宽街道时修建,并将其两侧加宽为钢筋混凝土梁板。

  史载明代史可法在抗清城破后即在此被俘,一段血与火的历史将永留扬州人的记忆之中。

  天宁门桥

  天宁门桥横跨护城河,位于史公祠桥西,天宁寺前。

  天宁门桥原为天宁门外木吊桥,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为石台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响水桥

  响水桥位于运河南街北首,清代改建,后又重建。

  响水桥原为砖台木桥,桥下有闸板阻水,后毁。1954年大修,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

  提起响水桥,在扬州无人不知。由于地势的高低,桥下流水形成约2米左右的水位落差。为此,潺潺流水,常年响声不断,响水桥也由此得名。

  便益门桥

  位于便益门外街南首,原桥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为便益门外木吊桥。清光绪元年(1875)修,为石梁桥,1968年市政工程队重新修建为石梁钢结构混凝土桥面结构,载重8吨。

  高桥

  位于古运河入口处,建于正统十二年。《扬州画舫录》载:“高桥在城东北五里。嘉靖《维扬志》谓之上方砖桥。”《漕河通志》云:改名北来桥。有过桥亭,码头在桥下,画舫云集。清光绪《重刊江都县志》记雍正十年(1732)新建高桥闸,后毁。后高桥闸于1957年至1958年兴建,以调节漕河水位。现高桥为新建公路桥,桥头有碑亭,碑上一面刻有漕运起点,一面刻南巡御道,载重15吨。

  迎熏桥

  迎熏桥位于南门外街北首。清代城厢图上标为南门外木吊桥。1923年改建为砖拱桥,载重6吨。

  二道沟桥

  二道沟桥位于南门外街东侧,北连接运河前街。清代此处为二道沟闸,后废闸为桥,民国时期重建,1958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载重6吨。

  天星桥

  天星桥位于古运河处,沿河街南首。原为木桥,清代修建为石梁桥。1978年市政处拆除老桥,改建为双孔钢筋混凝土桥,桥下附建闸板关水。载重8吨。

  龙头关二桥

  位于小秦淮南端,古小秦淮入运河处有水关名龙头关,故名。明初建立,桥址建在城墙内侧,后段。1978年市政处在小秦淮南端和古运河处新建刚劲混凝土人行桥,桥下建闸控制小秦淮水量。 记者慕相中

编辑: 朱春华   发布日期: 10-06-27 20: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