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人说】牛人观点,解读一周大事记

 前沿材料 2020-09-17

牛人说

解读一周大事记

1

2017年7月28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以下简称伯克利实验室)通过官网发布消息称,一组由伯克利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组成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光活化材料,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而不会产生其他副产物。这一成就标志着技术开发向前迈进了显著的一步,可能有助于生产燃料和其他能源产品,可在减少温室气体的同时推进清洁燃料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至当天的“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步)”杂志。

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的科学家和研究的共同作者Haimei Zheng表明

实验结果显示一氧化碳的选择性接近100%,没有检测到氢气或甲烷等其他副产品。这项结果十分引人瞩目。在二氧化碳减排战略中,科学家想要获得单一纯质产品,而不是混合物。

2

2017年8月1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官网公布消息称,研发人员将激光金属3D打印工艺的高速成像技术最新的计算机模型结合,揭示了材料再分配的内在机制,有助于分析3D打印金属部件的缺陷。

LLNL物理学家Sonny Ly解释

人们一直假设反冲压力导致飞溅,因为这是在激光焊接区直接看到的。我们通过熔池成像技术,可以看到由于反冲而从熔池中排出颗粒,但是大部分的颗粒会被气流扫除和夹带。夹带的颗粒可以重新返回到激光束中并被融化,从而成为最主要的飞溅形式。

3

据2017年7月31日莱斯大学官网报道,该大学的科学家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已经预测并创造出新的二维电催化剂,能够以高性能低成本从水中提取氢。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创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筛选催化活性材料。 莱斯大学的团队转向其他两种过渡金属,铌和钽,它们各自与硫结合,期望新化合物将在基面上具有活性位点。结果发现沿着平面产生的氢气意外的使材料更加有效

Boris Yakobson说:

这个过程在两层之间产生了氢气泡,把两层分开。这使得层间更容易进入,并增加了活性位点的数量。” 研究人员期望材料的自优化行为对于可伸缩的处理具有实际的优势。材料科学与纳米工程化学教授Jun Lou说:“在层状材料中寻找表面活性催化剂是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生产氢气的重要一步。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表面活动可以通过实验直接验证,为将来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4

2017年7月28日,由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化学教授John Boland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材料设计领域取得了根本性突破。其研究挑战了普遍的认知,即基本的物质结构是如何聚集到一起形成材料的

Boland教授表明:

我们的研究表明,不可能形成完全平坦的纳米级铜和其他金属的薄膜。这些材料中的晶粒之间的边界一直被假定为垂直于表面。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边界更倾向于一定的角度,这迫使晶粒旋转,导致不可避免的粗糙化。这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依赖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使用,这使我们能够首次测量晶界的三维结构,包括相邻晶粒之间的精确角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