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风华》里惹事生非的国舅张克俭,其实是替太监王振背了锅

 青史如烟 2020-09-17

在《大明风华》之中,孙若微拗不过太后的要求,最终同意了让太皇太后的弟弟张克俭去边关管理互市,然而这小子却缺德得冒烟,平日里不安生,来到边关还是净干一些杀人越货的事情,格调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被其木格逮住,送到也先那里砍了脑袋,自此激起了大明和瓦剌的正面对决。

然而,历史上瓦剌与大明撕破脸的原因真的就是为了这个坏怂坏怂的国舅爷吗?还真不是,这个张克俭其实是导演虚拟的一个人物,塑造这个人物,为的就是让情节看起来更加火爆、刺激,而历史上太皇太后张妍的弟弟可不是这种人,而且《大明风华》中激怒瓦剌的张克俭其实是给历史上的太监王振背了锅,因为真正导致双方撕破脸皮的直接相关者,正是那位被历史所唾骂的大太监——王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那次让瓦剌和大明撕破脸皮的事件吧。

贡赐惹的祸

在明英宗时期,瓦剌已经隐隐成为了大明关外最有威胁的势力集团,在消除了明朝为牵制蒙古而设立的东西三卫之后,蒙古再次夺得漠南草原之地,这使得明朝不得不选择,加强边关守卫来代替屡次北征的消耗,自此战略部署从攻势转向了防御之势。

于此同时,通过与明朝、西域的互市、通贡等商贸关系,游牧民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个瓦剌进入了强盛时期。

而在这段和平的时期,瓦剌与明朝之间最频繁的互动莫过于贡赐,顾名思义,瓦剌进行朝贡服软,而明朝则脸上有光心里肉痛,需要给瓦剌丰厚的回赐以维持这种大哥和小弟的关系,贡赐这个活动以前的王朝也有,但瓦剌和明朝之间双方玩着玩着却玩变味了。

在贡赐之中,瓦剌使团一般会把马、蛇等牲畜作为上贡的贡物进献给明朝朝廷,而明朝则会把钞票、银两、丝铜、纺织品、官职等物品回赐给瓦剌使团成员。

明朝用优厚的财货赏赐瓦剌的使团,起初这种方式是用人头来计算的,但这种固定的计算方式一久,瓦剌方面就开始起了小心思,人心总是贪婪的,既然是按人头数目计算赏赐,那我就虚报数目,这样的话就可以多领一些赏赐。

刚开始一次两次也就无所谓了,毕竟大明是上国,犯不着为这计较,但瓦剌这边得了便宜就卖乖,瓦剌一看大明没反应,后续使团的人数越来越多,数千人的庞大使团一年来上一两次,直接就让明朝上火了,这几千人,人吃马嚼,吃穿用度、来回差旅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过分了吧?

大明感觉到了肉痛,正确的讲是大太监王振感觉肉痛,作为司礼监,下面礼部向上报的这些账目,那可是要自己批红的,签了字那可是要负责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王振的作风,瓦剌,你真把大家都当傻子了!

当然,王振毕竟混了这么多年的官场,做事也没做绝,他虽然较真,但也留了余地,那就是我点人头,点多少就是多少,咱们实给,不是不给,做事嘛,毕竟要讲个诚信,是吧?

结果,王振这一点,好家伙,瓦剌这边竟然足足虚报了一千多人,相当于一半的虚报,这可就让王振上火了,这也太欺负人了吧,呶!就这两千名额的回赐,多了没有。

实力还是实力

大明要按照实给,而瓦剌呢?

更硬核,被人当场揭了短儿,瓦剌非但没有丝毫羞愧之意,反而也很上火,怎么的,这点儿都舍不得了?以后还能不能一起好好玩耍了,行,你非要把这潜规则弄到台面上来,别后悔,真当我是好欺负的是吧?

本来不占理的事情,在瓦剌人的眼里就是委屈得不行,没办法,谁让人家有这个实力呢?

自此瓦剌开始频繁入侵边境,而这次大太监王振的较真,则成为了大明和瓦剌开战的直接导火索。

那么张克俭作为《大明风华》中张妍的弟弟,在历史上,其原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在历史上,太皇太后张氏并没有肆意干政,她虽然有个弟弟张升,但作为张氏的亲戚,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好处,张氏时期,外戚被打压,始终没有出头的机会。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而电视剧中的那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张克俭,在历史中其实是一位遵纪守法、恭谨有礼的好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