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大逼王】王振:当一个要“衣锦还乡”的太监遇见一个要“英姿雄发”的皇帝,会发生怎样的人间惨剧?

 襄子的箱子 2022-10-08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更一些娱乐文(西方史延后)

文章现写,排名不分先后

十大逼王】第 08 篇文章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家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往往充满了童年的回忆。常回家看看,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浓烈的情感。然而,有些人的回家念头,不仅没有让父老乡亲们刮目相看,反而葬送了二十万大军。

他就是明朝大宦官王振,陪着他一起玩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甚至可以说,没有后者的点头,前者也根本装不起来。
王振原先是带着根的,是家乡河北蔚县的一个不第秀才。可能是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因此后来王振决定将自己连根拔起,进宫当太监,好歹还能混口饭吃。
书读不出,心眼却活络得很。王振一步一步,在宫中从最底层做起,学习洞察人性,学习讨好别人。幸运的是,到了英宗一朝,王振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了,这位置非常重要,是最靠近权力的地方,进可以玩弄朝政,退可以瞒天过海。
王振贪财爱权,仅凭着这一重要职务,每年都可以从外臣那里收获巨额的贿赂。他仗着英宗的宠信,一方面排除异己,另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党羽,俨然成了大明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然而,王振玩弄权术可还行,却不懂兵法,一个不懂兵法的人,最后却在另一个逼王的授权下,自己领兵作战,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害人又害了己。
而这一切的开端,便是人心的膨胀,是基督教十宗罪中的首罪“傲慢”。
明朝是从元朝人手中夺得大权的,大明以后,元朝统治者退居漠北,在太祖朱元璋与成祖朱棣的军事打击下,逐步分裂成鞑靼与瓦剌,与明朝的关系颇有些暧昧,时而朝贡大明,时而抄家伙干仗。
瓦剌经过多年的发展,实力日益增长,逐步吞并了鞑靼与兀良哈,兀良哈在元朝时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军阀,它与大明的关系与其余两部落相比,更为暧昧。统一之后的蒙古便硬朗起来,逐步成了大明的边患。
王振不仅接受自己人的贿赂,还接受瓦剌的贿赂。当时的大明与瓦剌有着朝贡关系,名义上,瓦剌是大明的小弟,每年瓦剌派出使者带着贡品来到北京,大明便会给这些使者超出贡品的赏赐,并且按人头派发,让他们带回去。
为了获得中原地区的财富,瓦剌非常愿意往北京跑。在一开始,使者的数量是有上限的,50人,如果再多,那么大明给出的赏赐也会随着人数的增长而增加,长期是吃不消的。而王振接受了瓦剌的贿赂,对瓦剌每次都递增使者数量的事当做不知道。
然而,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这种以一换十的低成本买卖,让他们做的越来越开心。有一次,瓦剌竟然派出了2500名使者,对外宣称3000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北京数人头了。
此时的王振觉得事情越来越不像话了,要是再继续这么下去,自己早晚有一天会被别人举报。再者,瓦剌的傲慢使得王振从那接收到的贿赂也越来越少,到头来,赢家是瓦剌,自己作为中间商,差价都几乎赚不到了。
因此,王振这一次按照使者的实际人数发放赏赐,大大压低瓦剌使者带来的贡品价格,又缩减了对他们的赏金。
狮子的胃口没有得到满足,悻悻而归,回去后又添油加醋,使得瓦剌首领绰罗斯·也先非常生气,决定用武力夺取本该属于他的东西。
瓦剌大军来势汹汹,由于王振此前一心致力于专权谋私,对边疆的守卫就没放在心上,守军多次交战,多次失利,急忙向京师求援。
王振得知消息,一点也不慌。他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以为天子所到之处,叛贼皆会俯首称臣。英宗也是一个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他幻想自己可以像曾祖父朱棣一样雄姿英发,樯橹间,瓦剌灰飞烟灭。因此,两个逼王形成了统一路线,小逼王王振在前,大逼王朱祁镇在后。
数天之内,王振就东拼西凑出了一支20万大军,仓促出发,同行的不仅有英宗,还有文武百官。其中不乏有军事能力的官员,但英宗将军政大权通通交给了王振,希望他能满足自己成为太祖、成祖的心愿。
行军路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王振坚持己见,不惜杀鸡给猴看,竟把劝阻声音最大的兵部尚书与户部尚书扔在了草地上,让他们跪了一天,以儆效尤。
瓦剌首领听闻明军到来,心头一慌,但当他知道其中的细节后,不禁失声大笑。瓦剌装作畏惧天朝上军的样子,不断后退,诱敌深入,将明军引到了大同北边。
明军有些茫然,一路上并未见到瓦剌的一兵一卒,兵部尚书觉得有些不妙,提醒王振多加小心,不要中了瓦剌的奸计,不如回军吧。王振却觉得兵部尚书胆小怕事,丝毫没有听从。
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是王振的同乡,也是同穿一条裤子的货色。郭敬将前几日的战败情况绘声绘色地讲述给王振听,王振这才觉得情况有些不对,急忙传令于第二日撤出大同。
二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却要回去,仿佛一切都只是空忙活一场。王振自然不会甘心,如果就这样回去,自己脸上无光不说,回去后还会遭到他人的嘲笑。
想了想,王振决定从撤军路线上做文章,他的家乡蔚县距离大同很近。他想,自己有了如今的地位,统帅三军,何不回家看看?在乡亲父老们面前显摆显摆?让曾经笑话自己一辈子也考不上举人的同乡瞧瞧?
这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要爽耶?
群臣反对,认为这样太随意,太危险,毕竟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岂能因为一人的一己之私就让三军将士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但是,军队还是按照王振的预想出发了。因为皇帝发话了,一切听王振的。
大军走在路上,王振又突然改主意了,不回家乡了,大军按原计划撤退。
看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王振的心也软了,他想到,若是这么一群人从家乡路过,岂不踩坏了自己或乡亲父老的庄稼?
装逼不可怕,可怕的是装到一半就不装了。
明军撤退到怀来的土木堡附近时,为了等缓缓前行的辎重跟上,王振下令全军在原地驻扎等候。
然而,明军等来的,不是辎重,而是瓦剌大军。
一场土木堡之变,二十万明军埋骨他乡,文武百官战死者不计其数,就连英宗也被瓦剌俘了,过了七年的俘虏生涯,最终回到北京后还引发了一起宫廷夺门政变。
至于王振,在乱军之中被自己人护卫将军樊忠杀死。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杀得漂亮!

新书已上线,欢迎大家抢购:



西方大通史系列

▲ 【希腊神话】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 【文艺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