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圣——冈仁波齐

 乐儿小筑 2020-09-17

        我进入西藏两次,跟藏民们一直保持着距离,我知道他们是向善的,他们的信仰连一只苍蝇都不可以打死,可还是刻意的保持了距离。于我而言,欣赏的是西藏的自然风光,顺带着看看人文。在西藏的日子里,无数次看到磕长头的人,也无数次看到拿着转经筒在村头小庙转圈的当地人,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有信仰,执着得可以奉献自己的所有,我理解这一切的行为,由衷的敬佩。

        《冈仁波齐》让我看到了去朝圣的最初,是如何在心里有了这样的打算,然后聚集了几个人一起上路。十一个人,都是村里最寻常最普通的藏民,想着去朝圣就跟我们说明天去爬个小山似的,那么自然,那么的波澜不惊,甚至包括一个孕妇。片子全部由藏民出演,准确说不是完全的演出,就是一个村里的十一个人凑到一块儿真正去朝圣,磕了2500公里,从芒康到冈仁波齐,历时一年。摄影师是跟在一边做记录的,当然会因为某个镜头的表现力不足而要求参与者重新来一遍。所以,这部片子呈现给我的感觉更倾向于是记录片,一部有过修饰痕迹的记录片,旨在将藏人心中最神圣的朝圣行为铺展给这个世界知晓。

        我知道了他们磕长头用的皮子是怎么来的,手上的木板是怎么做的,路上怎么休息怎么吃饭,影片里的种种画面与我自己亲眼所见的时不时交融在一起。我想起第一次进藏时,路边遇见的那家去朝圣的人,大人和孩子一起伸着手在路边讨钱,原来他们是真的把费用花光了。我想起开着拖拉机载着家什去朝圣的人家,开一段路把车停下再返回,补上这段路的长头,再上车,然后再重复。我想起在郎木寺的白塔前磕长头的母女三人,俩女儿也就是上小学的年纪。这一切,唯有去到路上,看过经历过的人才能解释那些镜头所要传递的真实。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大昭寺请的当地讲解员对我说的那句话“人,最怕没有信仰”。当我们看着风尘仆仆的朝圣者心有怜惜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有着执着信仰的他们的内心是如何的快乐。夜里,在路边支起帐篷,大家转着珠串,一起念经,然后沉沉的睡去。每天,将双臂紧贴着土地向前推开,将跪着的膝盖拉直,让整个身体与土地无缝隙的接近,让心脏紧靠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跳动,把心中最虔诚的信念与梦想一一倾诉给佛主。整整一年的时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重复,这一件事,心,因此而圆满。

        孩子生在朝圣的路上,背起孩子继续朝圣之路,新生命的诞生让朝圣的人变成了12个,于是,在到达冈仁波齐时,最年长的老人被安排长眠在山脚。有生就有死。人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是对生命能在神山终结的释然,他们认为这是老人最好的归宿,是他心中的向往。关于天葬的表达很婉转,三个摇着鼓的喇嘛,然后是高高飞起的秃鹫。随后这一行人继续完成冈仁波齐的转山。影片就此完结。这让我觉得还没看过瘾就结束了,感觉从计划出发到启程到达拉萨都还算从容,而从拉萨出一路向西去冈仁波齐这一段,显得太过匆匆。

        影评中有人说到这部电影的观众很多是戴着手串的中年大叔,就是冯唐说的那类油腻人,看着电影的画面很是兴奋的说“这里这里我去过,那里那里就是那样的”。每个人对于朝圣这件事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任何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朝圣之意,谁在看谁说了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片子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群信仰的人,愿意用磕长头的方式,愿意行2500公里的路,愿意耗上一年的时间去跟朝圣,去近距离接近自己的信仰。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也不存在落后愚昧之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心。

        我到底是欠了张扬一张电影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