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为何不谈失利原因,反而提到法正

 沈忱灿烂海滩 2020-09-17

关羽去世不久,暴怒的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报复之战。《三国志·先主传》中这样记载:“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

刘备称帝之后,不顾诸臣反对,立马着手征讨孙权来报复东吴斩首关羽、袭夺荆州的事宜。章武二年,吴蜀之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夷陵之战,战争的结果以蜀汉的失败告终。这一次失败不仅使得蜀汉收复荆州的梦想破碎,同时掏空了蜀汉的国力,使得蜀汉再也没有夺取天下的时机,终日龟缩在西蜀的小角落里。

毫无疑问,刘备的决策是错误的,他盲目放纵自己的脾气,轻率进军,挥霍蜀汉的军力,那么等待他的就只能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败亡。倘若当初他能够冷静分析,与群臣共商大议,之后绝对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无怪乎诸葛亮在刘备驻军白帝城后,无奈的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法正是蜀汉一位非常重要的臣子,尽管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法正原本是刘璋治理西蜀的时候,在刘璋手下任职的臣子,但是刘璋目光短浅,长期不能发掘法正这个人才;后来刘备进军西蜀的时候,法正归附了刘备,并且帮助他取得西蜀;等到了刘备在西蜀的脚跟站稳之后,法正又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无论才能和地位,在蜀汉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

只可惜,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夷陵之战爆发的一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诸葛亮才发出上面那句幽怨无比的叹惋。不过叹息归叹息,诸葛亮想传达的绝对不是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反对之情,正相反,他对于刘备东征的决定,虽然不能说是一往无前的拥护,但也绝对举起了支持的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诸葛亮之前的表现来看,没有任何的迹象证明他对刘备东征持否定态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蜀汉建立之后,诸葛亮在蜀汉一直担任举足轻重的职位。刘备出外征讨的时候,从军需、补给、后勤,以及后方的管理、交通线路的维持,都是诸葛亮一手主持的。

从荆州丢失开始,再到刘备称帝,以及战事的筹备,这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诸葛亮若想对东征提出异议,那么他有充足的时间向刘备详细的剖析自己的看法,刘备一定会听到诸葛亮的声音。而倘若刘备一意孤行,那么以诸葛亮在蜀汉不可忽视的地位,没有诸葛亮的首肯,刘备定然无法向孙权宣战。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所以这足以证明,在战争打响之前,诸葛亮根本无心劝谏刘备罢手。

同时,诸葛亮本人也有抢回荆州的意愿。著名的《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第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占据荆州。荆州是诸葛亮谋划天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次荆州一失,诸葛亮的美梦几乎成为泡影,他对收复荆州的盼望,实在不比刘备更低。所以说,诸葛亮有理由也有动机支持刘备东征。

那么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之后发表的对法正的惋惜,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说来可笑,正是因为法正已经去世。夷陵之战对于蜀汉的意义非比寻常,不仅让蜀汉大伤元气,同时也蜀汉的对外政策大为收缩,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不稳。

战争已经失败了,当大军退回到成都之后,对于这次战争的严重失利,就到了要追究责任的时候。这次战争的领导者是刘备,当然不能对他追讨罪责,诸葛亮也是蜀汉的丞相,可是虽然大家明面上不说,内心里也依然会对二人浮想联翩。

所以说诸葛亮就想着要把责任给谁卸一点。这次战败后果很大,不是常人能肩负的了的,而上层更不会有人愿意做替罪羊了,而已经去世的法正,则正好成为了合适的人选。于是诸葛亮长叹一声说:“若法孝直仍在的话,何至于此呢?”如此一来,在人们心中就会想:上层决策发生如此重大的失误,是因为法正的暴死啊。暴死乃是自然规律,无法阻拦,这样大家就不会归咎于刘备的无能。所以说诸葛亮其实是做一个姿态,将浮躁的人心引向更有利的方向。

参考书籍:《三国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