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清走笔113】​“家常课”也要多点“语文味”|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09-17


“家常课”也要多点“语文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故事
山栀子

时隔六年,重上讲台;时隔十年,讲小学语文课。
走进市实验小学六(8)班的教室,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跟孩子们的心情一样,激动。但多了几分温暖。
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相较其一贯豪放的风格,本文显得别具一格,温婉动人,情趣盎然。
因为就是一节“家常课”,我没有去提前熟悉完全不曾接触的学生;即使身边的老师很善意地提醒我,需要所谓的“预习”。我喜欢新鲜感,譬如一见如故、一见钟情,这才是语文的味道。

课前的“自学清单”已委托其他老师告知了学生,并不复杂:
试着把这首词读准,读顺;回顾所学过的“词”,重温“词”的特点;结合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大意;搜集资料,简单了解作者辛弃疾。
没有煽情的渲染,没有温柔的铺陈。简单的问好后,直奔“目标”:
这是一首与众不同的诗,它叫——“词”。汇报交流你知道的关于“词”的知识。
学生的展示如预设般美好。
有孩子说,词有词牌,还有词题;“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我顺势追问,是不是所有的词都有词牌和词题呢?有孩子回答出,不是的,比如“清平乐”就只有词牌。我让孩子们知道,词牌是必须有的,因为它决定其“格调”。于是,又有孩子说出,词是原本就是用来“唱”的,所以它有调;更有孩子说出写词,也叫“填词”。
课堂流程可以预设,孩子的“学习力”却是无法预设的。只要你“放手”给孩子空间,只要你“赋能”给这些孩子们。
有孩子继续说,词和诗不一样,词的每一句字数是可以不相等的。
我顺势教学:因此,词又称为“长短句”。
为了给孩子们学习这首词的一点背景铺垫,在孩子们汇报完关于作者的资料后,我用辛作者的号“稼轩”调动学生的情绪,从“号”中猜测其用意和经历。
果不其然,孩子们推测出作者可能有乡村生活、田园生活的经历。
朗读展示比预想的好。最难的一个地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孩子们能断出“天外”“山前”,并故意把它的节奏感读出来。我告诉学生,断的很好,但没有读好。不要因为刻意追求节奏,而破坏了语感,以读顺为好。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觉”。
第一个教学板块“晒一晒”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一品”是教学的重点,我提示学生用想像的方法走进词的意境。
从整体阅读开始,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首词短短50字,就写了10多种景物,真是一步一景,句句是景。
从抓住关键信息入手,学生能通过词中的“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典型景物读出描写的是夏夜之景。
我顺势提升思维的难度: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乡村夜色?
我继续提升:作者观察的视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文教学往往就会陷入“狭隘”,走向碎片阅读。

我用“这首词的每一句诗行,都是一幅极美的中国画。尽情发挥你的想象,用文字把诗人眼中的场景画出来”开始了对文本的细节品味。
是谁惊醒了沉睡中的鹊儿?课堂出现第一处“高潮”。
一个一个学生把“明月”如何惊醒睡鸟的场景想像得具体、细微又生动。比如:
月光太亮了!当它从云层中穿过,又透过枝叶的缝隙突然照射在小鸟身上时,把熟睡中的小鸟惊醒了。
这样的解读,唯有掌声能表达我们的心声!
真的如斯,教师可以准确预估孩子的分数,但你无法预估孩子天生的想像力。
孩子们继续交流,有说是词人行走的脚步惊醒了睡鸟。这种解读也值得肯定。不过,我给了孩子们一个追问:你们是喜欢明月惊醒了睡鸟,还是喜欢词人惊醒了睡鸟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我知道,是语文的味道,让孩子们体味到文学的魅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底是谁在“说”呢?我用“调一调”的方法,围绕“人声”和“蛙声”让孩子们体会文学的意境之美。
现场生成的课堂总有意外。
在总结词人笔下的夜景特点的时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有说“宁静”,更大的声音则是“热闹”。现场举手统计,认为“宁静”的竟不到10人。教室后面观课的老师也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种情景还真让我有点意外。
几秒的停顿后,我走到中间,停在一个男生的旁边,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听老师说:
此刻,校长令他一定很紧张,我能够听到他呼吸的声音。同学们,此时的教室是安静呢,还是热闹呢?
我又举了一个例子,同学们作文中经常会这样描写,教室里真静啊,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瞬间的安静后,孩子们开始发言了,动中有静、以动写静这样的解读出来了,我给了学生一个更精准的表达:以声写静。
原来,课堂多一些这样的意外,更精彩!生成,比预设更美好

心由境生。有了对景物环境的深切体味,人物情感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
从“七八个星”到“两三点雨”再到一个“忽”字,孩子们的想像丰富、生动,理解非常准确。
陶醉于自己丰富的想像,身临其境后的朗读更有味道。学生既能通过轻重的变化把上片中美好的意境再现出来,轻读静景,重读动景;又能通过节奏的快慢把下片中词人的心情表达出来。
第三个教学板块“联一联”,我让学生将这首词和前面学过的诗《宿建德江》进行比较阅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其异同。
在学生探究出“景相似,情不同;一静一动”的结论后,我给孩子们补充了一点“背景”: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实也是写在被贬之后,同样是客居他乡,但心境却不一样:一个是漂泊的孤寂;一个是闲居的喜悦。面对人生挫折,我们都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整齐流畅的背诵声中,下课铃声响起。

没有PPT,也没有音乐和视频,一节“家常课”就这样结束了。怎样把握课标的“度”与教材的“点”;怎样设计教学的“取”与“舍”,“粗”和“细”;怎样克服对课件的过度依赖,少一点赤裸裸的告知和技术上的呈现,多一点主动的发现和艺术的想像;怎样以语文的方式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开展有深度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多一点研究和思考
回顾这节课的点滴,还是有三点遗憾。
对话中,教师的教学思路被学生的分享给牵走了,对这首词中“野趣”的特点没有品出来,重要的知识点在不经意中“走失”。
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知识链的系统把握,个别之处的提问设计突然“走高”。
教学中没有留足学生笔记的空间,分享虽然热闹,但在落实上也容易“走空”。
一节课总会有缺憾,只要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
原准备了一首现代版“西江月”,课堂没能用上。附在此处,作为这个教学“故事”的结尾:

西 江 月

在月影中忘记时间的

除了我,还有枝头起舞的鹊儿

蝉声穿过谁的绿纱窗

又在徐徐的清风里起落

此刻,稻花香里浸着蛙鸣

我的心思也随之饱满

风穿过袖底,穿过一片绿色的海洋

留下我的,是几点疏星挂天宇

是山前轻轻弹奏的音符

旧时的旅店仍伴于缭绕的烟火

只需要一个转弯

溪流缓缓,茅草的屋顶等一串足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