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真派:武林外传》市场化受挫背后,“小戏骨剧”除了噱头还剩什么?

 话娱 2020-09-17


 话说泛娱乐资本

/  每 晚 与 您 分 享 有 价 值 的 原 创 内 容  /

春节期间,在网友对迎来大结局的《知否知否》家庭婚姻问题的讨论声中、在对票房屡创新高的《流浪地球》到底值一星还是五星的争议声中、在对“北大博士后”翟天临的学术论文打假声中,有部剧在腾讯视频开播。

这部名为《天真派:武林外传》的剧,从大年初三开播到正月十五完结,几乎悄无声息,较之网络各类热门文娱事件舆论声浪的此起彼伏,更加凸显了该剧话题度的整体低迷与市场表现的不如预期。

01

现象级的《白蛇传》与《红楼梦》之后

“小戏骨”系列剧均表现平平

之所以开篇就定论该剧的表现不如预期,是因为相较于《小戏骨:白蛇传》和《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在当年引起广泛热议的同系列前作,《天真派:武林外传》在网络播放量、观众口碑和讨论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及,其表现只得一个“平平无奇”来形容。

“小戏骨”系列剧最早走红于2016年的《小戏骨:白蛇传》。该剧创意性地让萌态十足的小孩重新演绎人人家喻户晓的古装IP故事,虽然服道化略显粗糙,模仿痕迹严重,但小演员们声泪俱下的认真表演却让很多观众倍感新鲜,引起不小的关注。

而2017年,由同一制作团队顺势推出的同系列剧集《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则堪称惊艳。

这部剧剔除了《红楼梦》原著中的相关情爱线,以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为蓝本,由“刘姥姥进大观园”事件为线索展现贾府的由盛及衰,不仅服道化和场景布置等制作方面精进不少,尤其是剧中年龄及气质与原著十分相符小演员们对人物形象的神还原,让观众赞叹连连。

当年的国庆长假,《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刷屏了很多人的社交平台:视频网站上线后单网播放量突破2亿次;微博上#小戏骨版红楼梦#话题的阅读量也超过2.5亿次;豆瓣上也有近3万人给予了其让大多数古装剧望尘莫及的9.1高分。

因此,相较于两部堪称现象级的前作,这部同样翻拍自经典情景喜剧的《天真派:武林外传》,仅破1亿有余的播放量和豆瓣开画6.8的评分以及屈指可数的微博话题量,多少显得有些寒碜。

其实不仅只是《天真派:武林外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小戏骨:白蛇传》和《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相继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其制作团队还不断推出了《小戏骨:放开那三国小戏骨:水浒传、《小戏骨:西游记之红孩儿》和《小戏骨:包青天之秦香莲与陈世美》等以古典、古装经典IP为蓝本的“小戏骨”系列翻拍剧,但大都反响平平,一时再也无横空出世者。

而且对于该系列翻拍剧,虽然有关“小孩子扮大人是否不伦不类”话题一直存有争议性,但除了关注声量的降低,此次对《天真派:武林外传》的评论重点也开始转移到对小演员表演的争论上:

对比之前观众几乎异口同声地赞叹小戏骨们的“神演技”,现在开始出现大量不同的声音,“用力过猛”、“生硬模仿”、“表演不是模仿”等都是其中的高频词。

02

小戏骨吊打流量明星”噱头之下

是经典翻拍还是模仿秀?

“小戏骨”之前受到观众们肯定和追捧的时候,也是国内影视圈流量明星正泛滥“作妖”的时候。

仗着令人眼红的人气值和粉丝量,被宠坏了的流量明星们扎戏、抠图成瘾,过度占有大量影视资源,片酬动辄数千万元起,但作品产出成果却往往令人失望。在逐渐积攒的失望和不满情绪之下,观众对于清新脱俗、诚意十足的“小戏骨剧”自然好感倍增。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剧正当红时,观众纷纷在评论区感慨:“这才是中国影视圈的未来”,“小演员的神演技简直吊打流量明星”,“小鲜肉们进来挨打”……

我们要存疑,在对小演员们态度认真、年龄滤镜以及同行衬托等因素的无意识保护下,观众在贬低流量明星的时候,是否也过度抬高了这些所谓的“演技惊人”的“小戏骨”们?

而且如同白纸一张的小演员们,因缺乏生活阅历,对于剧中角色的理解,多是一种天性的表现,而最终呈现的结果——所谓演技,也多是对经典的影视剧蓝本中现成表演方式的照葫芦画瓢。所以,这些“小戏骨剧”到底是经典翻拍还是照搬模仿,也要存疑。

其实《天真派:武林外传》尚在拍摄时期,就因网络上流出的相关拍摄花絮而引起过热议。可见一开始,观众对该剧的期待值并不低。

但相较于之前因观众熟知故事而只重点突出表面形式的古典剧的易于复制性,《武林外传》作为很多年轻观众心目中的经典情景喜剧IP,看似门槛低但其实很难再进行创新演绎。因为该剧当中的很多故事桥段都靠戏剧性和细节性取胜,而且人物角色个个都性格鲜明,观众也对其印象深刻甚至是了然于心。

因此,小演员们的演绎难度加大,仅靠之前的单纯模仿并不能使人信服再加之缺少成年演员成熟的个人魅力加成,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反而容易用力过猛,吃力不讨好。

除了对原著剧目故事性和艺术性的简化,这些“小戏骨剧”还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便是对古典名著和经典影视剧思想性的强行幼化。

照顾低幼观众、应对审查政策及避免观众口舌,“小戏骨剧”会对很多原作文本中复杂的情爱、暴力等内核元素进行删改,或在剧中加入寓教于乐的小道理,幼化思想性,强行升华主题。例如,在2018年版的《小戏骨:水浒传》每季剧结束后,剧中小演员会在片尾以自身角度强行解释这部本为“暴力反抗内核”的名著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意义

这种刻意篡改原著思想内核的翻拍方式不仅伤害了原著的思想性,也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观感。

03

观众审美疲劳和争议伴随之下

“小戏骨剧”还剩下什么?


“演经典、学经典;演偶像,学偶像”,这是《小戏骨》最初作为湖南卫视电视剧频道品牌栏目的节目定位。

“小孩演大人、小孩演大剧,充分表现萌娃新萌态;以小孩有效影响小孩最有效,通过小戏骨对传统文化的精彩表演来直接影响小观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小戏骨剧”的初心。

但一个本是专拍给小孩看的节目却意外走红于成人观众视野,“小孩子演大人戏”的噱头竟然能让猎奇心十足的观众产生市场需求,“小戏骨”与流量演员的演技对比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因此,打造“小戏骨剧”这一条路,除了“发扬传统文化”,或许还具备进一步市场化的潜力。

以上这些,应该是《小戏骨》品牌创始人潘礼平曾经深思熟虑过的问题。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2018年6月28日,潘礼平成立天津叮咚文化传媒有效公司,全新升级打造以青少年综合影视文化为主的新厂牌“天真派”,除了积极筹拍《天真派:武林外传》、《天真派:西游记》和《天真派:杨门女将》等剧,还推出天真派网综、天真派MV和腾讯yoo视频的“天真派赛道”等,“开始全面走向市场

由此基本可以断言,该公司的成立也意味着《小戏骨》系列节目曾经的核心团队——“潘礼平团队”与湖南电视台《小戏骨》栏目的分道扬镳。

而且也可以佐证的是,通过微博查询发现,“湖南芒果小戏骨”官微和“天真派潘礼平团队”官微目前是两个独立运营的不同品牌。

可惜的是,《天真派:武林外传》作为“潘礼平团队“分家”之后试水市场的首作,表现平平。

结合上文,究其缘由,借经典影视剧之名气,从场景布置到服化道,从台词到表演,《天真派“武林外传”》几乎不费力地“翻拍”了一部迷你儿童剧。但若只是一味地仿制而没有创作、创新的能力,那么在“小孩子演大人戏”的新鲜感过后,在观众感产生审美疲劳之后,在小演员的“演技”质疑争议声之外,这些昙花一现的儿童剧几乎不剩下什么了。

而在这些剧中曾一度惊艳了观众的“小戏骨”演员们,在一鸣惊人之后,被急功近利的父母和团队推入剧组继续进行所谓的“学习和锻炼”,学得最拿手的应该就是一板一眼地照着别人“模仿式演戏”。

当前,我们不能过度担忧这些小孩所特有的鬼灵精怪和天真可爱及对表演的喜爱,会在这日复一日的模仿中消失殆尽,但也不得不担起始终一份忧虑。毕竟古有方仲永,今有杨幂,即使满腹才华,满眼灵气,在浮华名利熏陶下最终也都泯然众人矣。

2016年,在《小戏骨:白蛇传》中的成人戏份惹争议后,光明日报刊文在《影视剧翻拍不能沦为消费儿童》一文中强调,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和通知来约束了未成年人参与广告拍摄和真人秀节目,“虽然目前还尚未出台相关政策约束来影视剧中未成年人的表演,但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广告,避免‘消费儿童’同样应该是影视剧的制作伦理。”

所以,无论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助小演员实现梦想,还是为急功近利地走向市场化,我们都真诚希望这些”小戏骨剧“都能够像孩子一样,始终保有一颗通透的童真初心。

作者 / 玉娇龙

责编 / 金宇

副主编 / 金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