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春天的北京不配拥有音乐节?

 话娱 2020-09-17

 话说泛娱乐

/  每晚分享有价值的原创内容  /

上周,国务院刚刚发布了新的“五一”假期安排,从原先的单休变成了四日小长假。这一决定给广大上班族带来了意外惊喜的同时,也让先前已经公布演出时间的各大音乐节主办方忙坏了。

迷笛音乐节的危机应对能力自是一流,仅半日时间便公布了日期调整方案,同时也向乐迷允诺了退票及其他补救措施,反映之快令人咋舌;另一边的草莓音乐节也在第一时间交付了紧急预案,为4月28日已购票观众贴心奉上退换票细则……

经过多年的市场铺垫与受众积累,内陆不少户外音乐节早已是一个规模有序、熟练运转的成熟品牌,它们在丰富自身内容、不断吸收多元文化同时,也一直努力为乐迷营造一个恣意享受音乐的空间,一个自由港湾和一片洁净圣土。

01

商业潜力、文化启蒙

在这个万物生长的三月,大概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节、啤酒、派对更能召唤出身体内困了一整个冬季的韵律了。

相比起室内剧场演出和LiveHouse,户外音乐节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与自由的场所。在音乐节现场,总是能看到拥挤的人潮,听见涌动的声浪,感受到身边四处冲撞的荷尔蒙。日常在都市中扮演“社畜”角色的年轻人,在此时此地尽情地跳水、pogo、开火车……

迷笛创始人张帆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到:“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一种场合来沟通、了解和相互温暖,在这个日益紧张的商业社会,忙碌、麻木、冷漠成为一种常态,表达态度的人很少,人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被压抑,需要一个宣泄的平台。”而音乐节恰好是一个展示自己存在和个性、寻找信仰与共识的地方。

从90年代中国摇滚的集体亮相,到2004年迷笛走出“象牙塔”正式落地北京雕塑公园,中国户外音乐节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到2019年,中国户外音乐节已经走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岁月,这期间涌现出草莓音乐节、成都热波音乐节、长沙橘洲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众多具备号召力的新晋品牌,产业细分且领域垂直,摇滚、民谣、电子、重金属、二次元前仆后继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根据小鹿角智库发布的《2017年中国音乐节市场陈述》,在经历过2015年“上海踩踏事件”的短暂低潮之后,音乐节在 2016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到了2017年中国市场出现的音乐节总数达到269个,同比2016年增加33.8%,与十年前相比,更是多了10倍不止。

由于音乐风格多样,主办方会根据音乐节风格与城市调性制定多元化的表演阵容,并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

成都热波音乐节不但集结众多主流艺人歌手,还邀请大量海内外流行歌手和摇滚乐团驻场演出;

自我定位“春天、浪漫、爱”的草莓音乐节除了偏好甜蜜清新的民谣、流行歌手,还会邀请日本、台湾等当下颇受年轻人欢迎的独立乐团进行演出;

2016年首次举办的MTA天漠音乐节将音乐与多媒体表演艺术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舞美风格。

当然,在音乐推广上成效卓越的音乐节,还引导了人们一种新的、具备人文价值的生活方式。

根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目前“中国摇滚音乐节的观众年龄主要中在26-35岁,占比41%,流行音乐节的观众年龄主要集中在15-25岁,占比55%。”观众观看一场音乐节演出,享受的并不是一种物质产品带来的满足,而是音乐节文化带来的一种体验。

迷笛音乐节多年来就一直关注时事、动物与环境保护。比如2011年迷笛音乐节的主题是“爱熊运动”,2012年的主题是“PM2.5”,2014年主题是减少噪音环境污染的“减少鸣笛”,2016年的主题是“远离毒品靠近音乐”;2017年是关心低收入地区学生视力问题的“点亮眼睛”;2018年则是回归环保主题的“拒绝塑料饭盒”。

诚然,这是一种与摇滚精神相契合的观念,也是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摇篮”的迷笛为当下青年带来的一种启蒙方式。

可以说中国内陆的音乐节已经延伸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各种商业机构和城市地方政府也逐渐关注到音乐节背后隐藏的商业和文化潜力,渐渐地,音乐节在这些机构与政府的支持下变成了一款独具吸引力的城市产品。

02

逃离“一线“,扎堆”二线”


超级草莓继续开启“沪蓉”双城联动,迷笛依然择定苏州太湖,随着两大头部音乐节纷纷公布演出场地和演出阵容,今年春天的北京似乎显得格外寂寞。

选择在苏州吴江区安营扎寨的迷笛早已多年脱离它的原生故乡北京,而草莓音乐节也屡屡“漂流失所”。

相比起十年前一个“五一”就有将近5到6个音乐节落地北京,深圳的一个场馆全年十多次音乐节轮番上阵,如今的音乐节的举办之地似乎更为分散了。

既然在固定地点举办音乐节更容易形成品牌认知,为什么还需要不断变更场地呢?

随着政策收紧、场地申请政策的变更,一线城市对于大型露天文化活动的要求和管制也非常严格,这就迫使音乐节主办方也必须在自身的经营战略上不断进行调整。

为了进一步提高辐射周边城市范围,扩大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许多音乐节品牌开始把目光从原先的“应许之地”北京、上海、深圳专向其他具备发展潜力的城市,比如成都、武汉、厦门、长沙。

根据中国音乐财经网发布的报告《报告 | 2017年中国音乐节真实的样子》,从2016年到2017年,南方市场音乐节份额从62.2%增加到71.4%,相应的北方市场份额从37.8%下降到28.6%。另外,内陆的二三四五线城市的音乐节市场份额也从2016年的48.2%上升到50.6%。

这是音乐节的战略,也是城市的战略。

“一个音乐节品牌和内容如果有巨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吸引全国的观众远道而来,因此它需要的只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场地、交通、电路、卫生、安全保障、移动网络覆盖)和落地所需的地方资源上的配套(酒店等物流类行业基础)。”迷笛音乐国际合作部主管于阳告诉【话娱】记者。

正因如此,有相当一部分城市期望依托音乐节联动起庞大的周边市场,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增添城市文化多元性、带动某个地点或地区的人气和知名度。

“城市政府以十分积极的姿态配合音乐节的主办方,无积极提供举办场地,并在场地租赁上给予优惠,为音乐节的各项环节提供便利的服务。为此有些区政府会免费或低成本提供场所,疏通地方功能性部门的配合,调动城市配套相关的服务或设施(比如添加公交线路或延长客运时段)。”

“有些地方有非常强的地方政府支持,比如太湖迷笛音乐节落地的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该音乐节是跟地方政府的各部门机密配合形成的。近些年经营的非常好的东海音乐节也是和舟山市的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于阳对此补充道。

因此用音乐节形成与城市旅游的联动,是一场双方共赢。

今年的超级草莓音乐节即将落地成都和上海两城,在微博上成都站早鸟三日通票已经比上海预先售罄。

成都是众所周知的“天府之国”,在《财经周刊》发布的“新一线”城市榜单中,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榜首。没有“北上广”的事业压力,却有美食与时尚包围的慢节奏生活,成都已经成为不少青年毕业之后首选的栖居之所,在竞争“新一线”城市的赛道上名列前茅。

像成都这样冉冉而生的“新兴之城”还有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年轻人多,文化娱乐市场正逐渐崛起,城市氛围也偏休闲、随性,因此对于音乐节行业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落地选择。

随着音乐节的逐渐品牌化,音乐节在企业或者政府赞助方面所获得的资金也在逐年上升,那么,一场音乐节的商业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03

“头部”辉煌、“尾部”彷徨


在众多企业主导的音乐节当中,草莓和迷笛一直是优质经济模式的代表。其背后的专业公司已经以音乐节为核心构建出了一条产业链,它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广告赞助、门票收入、地方政府或文化机构的资金扶持以及音乐节周边衍生产品。

当然,通过各种条件降低或免除部分专项运营成本、通过融资或投资带来更具备吸引力的内容,也是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武器。

以草莓音乐节为例,它在举办的第二年便实现了盈利。自媒体“爱范儿”曾报道过相关营收数据:“2013 年,草莓音乐节通过 24 万入场观众人次获得了接近 2000 万元的收入,即使制作费高达 1800 万元,还是成功获得了 400 多万的利润。而到了 2014 年,草莓音乐节参与人数增加至 26 万人,营收大约在 4-5 千万之间,一场草莓音乐节从赞助商处获得的收入大约是一场草莓音乐节总营收的30%。”

然而,我国音乐节虽然在数量上不断攀升,但真正实现盈利的却还不到20%。大多数音乐节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往往在举办一届之后便悄无声息地退出市场。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在品牌运营上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部分音乐节因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未明确自身的定位,在受众方面的培养不足,直接打击了赞助商与其长期合作的信心。

此外,即便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草莓音乐节,也屡屡爆出组织管理松散、配套设施供应不完善、地形监管不严等问题,部分音乐节在协同运作方面的短板就更加可想而知。

对于想认真办好音乐节的主办方来说,提高音乐节的质量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作为广大音乐节观众,自然希望心中的“乌托邦“是一场纯粹且有序的演出。

希望有一天,中国的音乐节,有情怀,也有钱。

作者 / 刀疤弟弟

责编 / 金宇

副主编 / 金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