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越道德边界、直击人性黑暗,台剧照见“华语之光”

 话娱 2020-09-17

 话说泛娱乐

/  每晚分享有价值的原创内容  /

当一场无差别杀人案发生后,我们关心什么?通常我们第一时间关心的是加害者的法律审判,以及受害者家庭的心理创伤修复。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波渐渐平息,群众也会慢慢淡忘,所有的一切又将回归原位。

然而,加害者家属将如何继续生活?加害者的辩护律师是否该被一起钉上耻辱柱?引导着公众舆论的网络电视媒体又将如何进行追踪报道?这些问题似乎从来未经审视。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便将镜头对准了这些“暗面”,剖析了一场无差别杀人案背后折射出的种种社会症结,并将这些黑暗面统统倾倒在了观众面前。在豆瓣上,它一直维持着9.4的高分,有96%的网友打了四星以上。

相比起近两年在“甜宠”与“话梅”中浸淫的国产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出彩在哪里?它又凭什么得到“华语之光”的称号呢?

01

剧本:多重家庭矛盾,多种职业道德剖析

《我们与恶的距离》由HBO亚洲与台湾公视共同推出,台湾导演林君阳执导,吕蒔媛担任编剧。值得一提的是,吕蒔媛曾参与编剧金马奖大热影片《谁先爱上他的》,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这两部作品都涉及边缘题材,《谁先爱上他的》探讨同性恋伦理关系,《我们与恶的距离》落墨于一场杀人案件背后的多重家庭纠葛,两者都十分注重人物经历和情绪的呈现。

但与《谁先爱上他的》全片塑造的感性哀伤的氛围不同的是,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理性冷静、哀而不伤,有着美剧式的利落节奏,也有近两年《麻醉风暴》系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台剧的剖析力度。

5个原本毫无关系的家庭,因为一场无差别杀人案而牵扯在了一起。加害者家属、受害者家属、辩护律师家属、思觉失调症家属、精神科医生家庭,他们在自己的立场上各执困境,也让问题力度往深处疾驰。

受害者家庭:刘昭国(温升豪饰)与宋乔安(贾静雯饰)的儿子刘天彦在随机杀人案中丧生,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与女儿的关系也将至冰点;

加害者家庭:因儿子杀人,父母承受着社会反感和自我良心谴责四处躲避,女儿李晓文(陈妤饰)大学肄业,改名换姓后意外进入宋乔安的新闻公司实习;

辩护律师家庭:罪犯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饰)辗转多方探寻加害者的犯罪动机,却因工作原因长期承受网络霸凌,与怀孕的妻子也产生了观念分歧……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划开表面一切归于平息的假象,直到刺中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痛点为止。这张人物关系网环环相扣,将戏剧张力拉到了顶点,同时也牵扯出了阶级差距、精神分裂症污名化、网络暴力、媒体良心、法律道德等种种社会问题。

此外,编剧更是意在以这些家庭为代表,将媒体、律师、精神科医生等职业搬上大众台面接受拷问:“医院让疑似身心障碍者强制住院是否合乎法律?”“ 民主法治是用来讨好民众和媒体的吗?”“所谓的媒体道德需要为点击率和收视率让道吗?”

这些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都没有着急解答,它将适当的留白留给了观众。

02

人物:闭环式人物关系,多层次人物情感

相较于部分国产剧中脸谱化的人物形象,《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主要人物塑造相对丰满。

突发的杀人案从剧情一开始就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生活节奏,令他们无法恪守原来的人生秩序,因此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在一开始出现了较大的逆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开始有层次地转变,矛盾也开始显山露水。

比如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她既是一名强势的媒体行业高管,同时也是一名丧子的母亲、一位与丈夫关系不睦的妻子。

案件发生后,巨大的悲痛令她无心再听丈夫的任何劝告,而长期失眠和梦魇让她只能靠酗酒入睡;接着,悲痛渐渐被悔恨替代,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要将儿子独自留在电影院?此外,丈夫的精神出轨、女儿的叛逆,都成为了她隐藏在冷酷、不近人情面具下的软肋。在对下属李晓文进行报复式的跟踪拍摄后,她终于开始思考做媒体的初心和意义,也尝试修复家庭关系。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没有人拥有金手指,破碎的心只能通过努力沟通、尝试谅解一点点修复,没有捷径。

在这部剧中,人物性格上有明显的转变,角色之间有大量正面交锋,这就给演员们的演技预留了爆发空间。主演之一贾静雯在暌违台剧15年后,终于碰上了适合自己的剧本。此外,近年来在不少高分台剧中担当主演的吴慷仁也毫无意外地贡献了令人叹服的演技。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很努力地通过人物建立同理心,拉近观众并让观众通过不同角度建立自己的判断。

03

题材:聚焦真实案件,直击大众心理

开播当天,《我们与恶的距离》便登上了Google台湾热搜排行第一名,公视主频首集收视率高达0.78,第二集0.97,可谓是相当不错的收视成绩。

相比起不少电视剧动不动就50集开外的设定,近年来不少台湾剧都开始往迷你剧方向转变。

《我们与恶的距离》官方显示全剧共有十集,目前已更新至第八集,单集片长55分钟,每集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从受害者、母亲节、裂痕,到病识感、罪人、枪响之后,每一集的开头都会出现相关电视新闻采访画面并配合相应社交网络的留言,引出这一期的主题。

正如豆瓣热评所总结的:“近两年,韩剧在稳中求变,台剧在爆发中突变。”告别了童年大热的偶像剧,当我们再见到台剧时,它已经换了一种姿态登上舞台。

从豆瓣8.6分,直击台湾医疗体制的《麻醉风暴》,到以殡葬业为主题、探讨生死的《出境事务所》,从改编自白先勇同名小说的爱情史诗《一把青》,到批判中国式亲子关系和教育体制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偶像剧式微的这几年,一种聚焦社会关系与真实社会案件的新型剧集慢慢开始成为台剧新的支柱。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根据2014年台北地铁站发生无差别杀人案改编而来。作案人为21岁的大二学生郑捷,他在地铁内砍杀无辜乘客,最终造成4人死亡21人重伤。当两年后三审宣判定案时,他跳过早先被宣判死刑的数十位死囚,在定案18天后火速执行死刑。

对于真实案件的处理,《我们与恶的距离》很冷静,它不着急于宣恶扬善,也并不乐衷于造神,而就社会事件本身抛出辩证立场,修正群众的固有认知,并通过剧情呈现引发网友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剧中的辩护律师王赦曾向妻子坦白,为什么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那些加害者辩护,这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差点犯下杀人的错误。所以,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一场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作者 / 刀疤弟弟

责编 / 如谦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