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绽开二泉山(3)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邹荣谈到二位琴师抚琴的不同,以老树枯藤、冷寂孤峭,来比对清新淡雅、清灵悠远。

   看着就有气息,很奇异的生出别异的情状;如梅花站在老枝头,枯藤和娇嫩的花色,各展其精神、气韵。

    东篱琴叙最有光彩的亮色,就是琴家的胸怀、情怀在这里勾画出一种动人身姿。

    琴叙不会有比试的意思,那种“东篱论剑”的情绪、场景你决见不到。

    大家在一起各自抚琴弹奏,用“切磋”来形容都使重了劲。

    它是一种平和、雍容的研讨,谦逊、诚心的去发现对方的妙处。



    吕继东的琴风较郜北华轻盈,吕承继的是虞山派吴氏那一脉。代表人物吴文光,中国音乐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文光概括吴派风格,说它好似抽丝,又像小河流水。

    我也曾经试图总结郜北华的风格,说他如深山庙宇。

    古老的虞山派,实则是以苏州常熟西北的虞山地名为标志的诗歌、绘画、书法、古琴、雕印流派的总称;虞山琴派始祖严天池创立了“博大和平,清微淡远”的演奏曲风

    吕继东接继的就是虞山吴派。

    以吴文光为代表的当代这一支更强调清微淡远的精妙,注重空灵、细腻。

    吕继东的琴音就有其痕迹。

    东篱琴叙,继东老师首开一曲便是《平沙落雁》,此曲借大雁远飞之身姿,书写逸士之心怀、情操。

    他以廉洁、轻巧的指法,弹得飘逸、淡远,那是水墨简笔的悠然。

    我看到了“敛”和“逸”的缠绕。




     北华依旧是春风透着寒意的杨柳飘舞,升腾有致,远而厚沉。

     你能听到山涧的水声、鸟吟,但隐隐又有寺院钟声。

    由此次琴叙,我才知郜北华远承的是广陵派风格。

    广陵派是由虞山派分出,带有扬州地域文化与苏州的差异,在博大和平中它走了更为跌宕、更为凝重的曲路。

    为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我求郜老师也弹《平沙落雁》,让我们感受两位琴师的和而不同。

    郜老师欣然应允。

   如果说吕继东坐于琴前是端庄,北华则是肃穆。

   我听过郜老师多次弹《平沙落雁》,回回感觉都有细微的不同。

   按琴理,古琴弹听皆为心来,心性的明暗、抑扬,都会生出境界不一样的和风细雨。

   吕继东的《平沙落雁》,轻灵、、流畅、典雅,细腻处有声色的灵动;而在郜北华手里,丰富而跌宕,柔和中满满的凝厚。



    吕继东说,依吴派曲风,他的弹法算是比较“硬”的;但老师并不强求他将自己“软”下来。

    风格有“派”的显明,也得以寄寓各自的性情。

    吕继东属吴地音韵,却有吕氏的别裁。

    郜北华更是独树一帜。

    他的派别特征,全部被自己的理解、实践消融,庄重到肃杀,轻灵必须有端正立基。

    我是极力推他的古琴演奏亮出“相山派”招牌,沉淀出郜氏的风韵;但他的庄严肃穆、冷寂孤峭,却又不是常人所能力及。

    郜、吕二人身上有明显的共同点,皆有明确的“中正之气”的追求和烙印。

    它就是古人讲的浩然正气,充沛着忠贞、真诚,君子胸怀坦荡,吾心光明自在。

   中国文化之所以特别高看古琴,实在是因为它天生“洁癖”,决不靠声色娱人。

   古琴是必须要讲格调、品味的,就像文人画、文人诗。它是不能拿来表演的乐器,抚琴者哪怕露一个兰花指,表情略有夸张,都是悖逆、亵渎。

   这样子的古琴,近代以来就陷入“囚徒困境”。

   现代音乐最大的精神面目就是表演性的愉悦他人,出神入化,如醉如痴,声动天地,造设偶像和粉丝,以逞商业之谋。

   没有表演,就没有音乐。

    有谁说爱音乐,他说的其实是爱表演的意思。

    真诚都可以伪饰,苦难是表演者击穿观众泪腺的利器。

    孤寂的古琴,要活下去,要普及,在此大环境下,如何能做到洁身自好?

    《论语》里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声,就是郑国的音乐。

    在古人看来,音和乐是有所不同的。低层次的音,它是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废或者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这也被称为亡国之音。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批评过当时的音乐:“譬如说郑国的音乐,音调滥无节制,使人心志放荡;宋国的音乐过于安逸,使人心志沉溺;卫国的音乐急促快速,使人心志烦乱;齐国的音乐狂傲邪僻,使人心志骄逸。这四种音乐是淫于色而害于德,都是过分地放纵情欲,有害于人培养美德,不能称之为乐。”

    读之莞尔。

    若以子夏之言为标准,当今音乐,全是淫于色而害于德,不能称之为乐。

    简单的从音乐展开的形式、方法、技巧来说,古人似乎显得过于“板正”、教条;但它的着力点却是对当今流行音乐的棒喝:低俗、媚俗,把真诚都拿来表演,实在是拖人入泥潭的丑陋。

    没有人会痴想古琴还有一统中华雅乐的盛况,它能上画展、庙堂、茶叙雅集,但要在舞台露脸,哪怕是数琴齐鸣,奏者龙飞凤舞,都不及一把琵琶或古筝的肆意声色。

    我总在想,古琴完全不必随俗从众,至少在当代疯狂高亢的音乐中,我们珍惜古琴的本来面目,还有古之中和音乐样式的存立,自成其一格。

    古琴之所以能够一度成为中国的国乐,成为中国文人画那样的民间演绎样式,实在是因为小小的一架琴,却能博大和平,让人充满中正、中和之气。

     它一直在书写人的尊严、端庄和优雅。 

    它永远都不会也不该是演唱会的模样。   



    二月初的东篱的这个下午,阳光虽暖,梅花尚未盛开。

   在我心里,听老师们一曲《梅花三弄》,一曲《平沙落雁》,又一曲《阳关三叠》,那花朵分明蔟簇绽放,一片花红。

作者相关文章

梅花绽开二泉山(2)

《普庵咒》——东篱听琴记(4)

向临涣文化人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