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当年的样子(9)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一中的社团招新场面火爆。

    操场上各个社团都在自己的摊位上,摆出最好的样子极力招揽人才。

    已经能闻到大学校园的气息。

    有一个特殊的“社团”没有在这里设摊,那就是奥赛集训队。

    一中现今的奥赛成绩,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了。

    想当年有个三五块省一等奖金牌都很稀罕,几乎都叫皖南和皖中学校包揽了。

    江宇和许应瑛各拿一块全国奥赛物理和化学金牌回来,叫我们惊喜、自豪了许多年。

    遗憾的是,那也只是一时的偶然,我们找不到能够接续的必然。

    只知道他俩学了一部分大学相关教材,眼界就不一样了。

   那么多年,我们力图挣脱中国基础教育的书本知识魔咒之路非常曲折。

    意识一直都有,单一的在书本、卷面上打转转,培养出的所谓“尖子生”,比古代的书生高不到哪里去。

   最早的知识竞赛是让实验室高建国老师组织的。

   我曾经在《淮北往事》中专写过一篇“一中奇才高科技”,就是写他。

    他算是多面手,钻研和思考的专注,动手能力,远超出一般的理科老师。

    但他有个明显的弱项,管不住学生。

    他的严厉、生气,在学生们那里如同下个毛毛雨。

    八九十年代的知识竞赛,就是有镜头管着,学生也是乱下位,随意的开心的说着和竞赛无关的事情。



    高建国老师自己的“鸡蛋开砖”演示红了好多年,还获过奖,大型活动总要表演一番。

    也不仅是他,化学实验老师许吉祥,摔个粉笔头在黑板上“啪”的一声脆响,让所有在场的皆一惊。

    那是个实验弱化的时代,好多中学没有实验器材没有专业老师;一中还好,高建国、许吉祥、邢强、王素兰,都做过专业或兼职实验员。

    但也只是满足教材的实验需求,没有培养人的立足点。




    那时的所谓“百科”、“实验”竞赛,考的还是书本知识,非常片面。





    哪怕是高建国老师发明了抢答器,竞赛还是比识记、比速度,花样新,终究还是在书本上兜圈子。




    也一直在强调动手、练手,但困于实验理念的薄弱、条件的简陋,层次很低。

     很多时候,是学生有个新奇的想法,拿出来实验一番。




    实验理念滞后让我们吃了大亏。

    理化生奥赛我们卷面成绩很好,而实验丢分太多,整体‘综合成绩老是在省里不能靠前。

    回来抓实验,也下劲花功夫,效果还是不大。

    后来到先进学校去看,人家是在中科大实验室搞集训,才恍然大悟。

    搞对方向后,先找淮师大,后到中科大实验室,没几年,我们的奥赛成绩也上来了。

作者相关文章

写文章的另一层意思

一中奇才“高科技”——《淮北往事》(十一)

相土与淮北人的祖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