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民老沈变形记(1)

 马尔的视觉 2020-09-17

    一间树屋将我牢牢的勾到东篱时,我定是有山林之想的。

    那种心境,就像韦应物在《园亭览物》里所写:“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 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 ”

   小小的树屋就像是个文化符号,或者是一面旗帜;带有“上有黄鹂深树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我甘愿流放,屏蔽市井,回归自然的烦躁消解功能。

   至少能暂时的放下,此刻就做个“忘机人”。

    其实也知树屋不能住人,很大程度上它也就是摆摆样子。

   只愿片刻的逗留,能姑且安放一会儿心思吧。



    头一回站到树屋,抬眼东望,草木茂盛,而远山悠然。

    那天是六七个朋友一起,坐在树屋喝茶看风景。

    几个女人耐不住,到园子里欢天喜地的摘了几十块钱的桑葚;通红通红的小籽,入口新鲜甘甜。

    那时的东篱,园林齐整、丰富。

    还不甚了解东篱,以为就是个吃饭的农家乐。

    主人倒是有点不一样,每个小屋布置得素雅、高尚。

    没见到菊花园,二泉山结结实实的挡住了其后的南山。

    猜想主人取名“东篱”无非是附庸风雅,就像到处都是“桃花源”。

    开个饭店也叫“桃花源”。

    东篱的那片林子我一次都没进去过。



    那个时候虽打过照面,却还不算认识沈怀远。

    我这人喜欢粗浅印象入脑一刻即画人,面目一见多我就糊涂了。

    回来写了篇文章《老沈的东篱山庄》,惊喜小城有个安放心情的地方。

   直到今天我才从当年相片的背景里,看到东篱草堂的东南方有片大宅。

     我一直在找山民沈怀远将东篱野居变成文化平台的那个点。

     估计盖了栋江南古宅,坐在小城极为罕见的明堂里的沈怀远从那时起,就开始自诩“堂主”了。

    老老实实的守护自己一亩三分地的 “山民”的样子,泡在园子里一块砖一棵树拾掇的老沈,已经悄然蜕变。

    我们喜欢讲不忘初心,其实叫“初心”往往就是拿来起步时用的。

    单纯而明晰。

    走着走着想法就多了,心思就变了。

    别说不忘,初心是啥样的还能看见么?



    我第一次见老沈是和朋友一起到他那里吃饭。

    朋友认识他,说是这里的老板。

    天黑透了他才进来。

    一身脏兮兮的工装,脸黑得跟锅盖。

    人疲惫,却是快乐、兴奋的;说是刚从园子里刨地回来。

    比现在瘦。

    匆匆打个招呼又走了。

    一门心思在要草堂能有个样子。

    朋友会嘘溜,说是一个挖煤的,下海做生意,有了些积蓄转头做文化了。

    听起来就是个传奇。




    要说句实话,我更喜欢那个模糊的沈怀远。

    身心都在园子里、果树上,他就是个伺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新山民。



    那个时候的老沈非常安静。

    今天去看,那是地远而非心自偏的沈怀远。

    “怀远”是不是他的初心呢?真的说不清。

作者相关文章

“树屋”的隐喻(1)

老沈的东篱山庄——《相山夜话》(8)

小城茶痴沈怀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